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寒假作业 > 正文

高校开展创业课程的意义 [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2-0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要想找一个符合自己理想和社会需求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困难。当“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政府应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所制定的重大战略时,高校如何开展创业教育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加强高校创业教育,需要转变高等教育理念、明确创业教育目标,改革高校教育制度、完善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大学生创业平台和实践途径。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1-0151-02
  
   收稿日期:2012-01-10
   作者简介:魏婧(1983-),女,上海人,讲师,硕士,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张中旺(1982-),男,山西介休人,讲师,硕士,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当前社会都在进行“减员增效”,加之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工人再就业、新生代农民工转移形成“三峰叠加”,使得大学生要想找一个符合自己理想和社会需求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困难。
   据教育部统计,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2001年是34万人,2002年37万人,2003年52万人,2004年69万人,2005年达79万人。与此同时,2011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60万,加上前两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为1 000万,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党的十七大报告和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指出,“大力支持自主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已经成为应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的重大战略。而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和麦可思研究院的《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 2007、2008、2009年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分别是1.2%、1.0%、1.2%,其中85%的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失败告终,毕业生创业举步维艰。
   因此,需要认真研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视为“第三本教育护照”的创业教育。因为开展创业教育,有助于优化大学生知识结构,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转变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对于高校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一、转变高等教育理念,明确创业教育目标
   (一)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
   从被动就业型人才向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转变,首要和根本的问题在于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就强调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彻底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
   尽管素质教育有那么多优点,然而在教育实践中,由于教育改革的步伐缓慢,应试教育不仅没有减弱,反而盛行不衰,其根本原因是仅凭分数录取的考试制度以及教育评价方式。不完整的教育不仅在中小学盛行,就是在今天的高校也一样严重。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形成与素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能力的形成也是一个不断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只有从娃娃开始就重视素质教育,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都重视素质教育,大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形成创业能力。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的特征
   创业教育的目标具有时代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多层次性四个基本特征。创业教育是时代的产物,其目标也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时代的整体性、开放性、竞争性、变化性、创业性要求人的素质具有总体上的综合性。培养目标的实践性能使受教育者具备实际本领,从而可以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以及随时出现的各种变化和挑战。创业教育目标还具有结构层次上的多样性,因而可以设计出内容丰富的创业教育培养目标体系。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的主要原则
   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的设计是实施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目标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规范,直接关系到能否顺利地实现创业教育的预期目标,目标设计的原则有整体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三个基本原则。
   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必须符合全面性、整体性原则,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创业基本素质。为适应受教育者的学习和发展,目标体系的设计和构建应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要能及时根据形势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并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灵活的处理,形成因地制宜、因需而变、因材施教的快速调整机制。另外,对于受教育者的学习掌握来说,目标设计越明确具体,也就越容易把握。只有切实可行的目标,才是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才能贯彻到创业教育的实践中去。
   (四)确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
   创业教育者必须明确创业者素质中哪些是可以培养的,以及这些素质培养的最佳方法等。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中外学者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这些工作对创业教育的实施具有一定的价值。心理学家麦克里兰在提出自己的成就动机理论时认为,一个人的成就动机是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得以培养的。他指出,一个人成就动机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工作效率和成功与否。高等学校要改变过去只强调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培养具有强烈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高等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能力。
   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创业意识,在深入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具备高层次的创业能力,形成稳定的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特征,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性,能够创业致富,开创新的生活。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可分解为认识领域和情感领域两类具体目标。认知领域的具体目标是领会、理解和把握有关创业知识,综合运用所学创业知识处理创业实际问题,通过求异思维、多向思维提出独到见解,力争能有新的突破和创新。情感领域的具体目标是认真、积极参加创业教育的学习活动,认识创业意识与创业心理品质的价值意义,完善创业素质以实现自我价值,在创业实践中对独立开展工作充满信心,不怕困难和挫折,善于与他人交往和合作,以坚定的信念和社会责任感来规划自己的未来。
   二、改革高校教育制度,完善创业教育体系
   (一)设计科学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培养目标的确定和表述是进行课程选择的基础;而课程设置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包括主体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以及个性的发展与完善,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课程设置之中。
   学科课程体系的建设,教材及内容的选择必须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逐步实现教材多样化、弹性化、特色化、个性化,从而促进课程的综合化。实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要以创业学学科体系为基础,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创业教育学科课程体系。高校的课程改革归根结底要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人才市场为导向,以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和大学生学习需求调研为依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集中专家学者的智慧,为大学生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
   (二)丰富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落实到点上,必须丰富其教育的内容,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创业意识是创业主体自觉进行创业实践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创业素质结构中的物质基础和先天条件,是探索与构建创业教育运行机制的必要前提。创业意识主要包括创业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的形成和培养。创业精神是支持和鼓舞创业实践的强大动力。创业精神包括创业理想、艰苦创业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敢于冒险的精神等内容。创业精神的教育要以先进的创业理念为引导,以学生的主体性为培养动力,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培养手段和途径。创业品质是在人的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文化品质的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全面地、较稳定地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身心组织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要注重创业心理品质、创业文化品质、创业道德品质的教育。创业能力是影响创业实践活动效率,能够促使创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主体心理条件;是以智力活动为核心的,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创造性的心理机能;是与个性心理倾向、特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个性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并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是知识、经验、技能经过类化、概括化后形成的,并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表现为复杂而协调的创新行为。
   (三)建立适应创业教育目标的师资力量
   创业教育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师,教师是学校开展创业教育能否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关键因素,创业教育师资专业化应成为一种趋势。
   高校应完善创业教育师资的选拔制度。目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教学和培训的教师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类是原先从事企业管理学科教学的教师;另一类是学生就业工作指导老师。共同的弱点是自身缺乏创业经历,在为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训时,纯知识的讲授多于实践经验。因此,教师队伍应采取聘用制,要向全社会敞开大门,从校外各领域聘请一批具有创业经历的专家(如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经济管理职能部门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干部及其他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知识应用均十分优秀的人才)作为“创业导师”来进行讲座和辅导,让学生体味直接来自实践的真知灼见。教师应该是社会的精英,只有这样的群体才能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大大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和对事物环境发展的敏感性。
   (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管理制度
   任何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若想要真正落实到学校的办学实践中,必须要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作保障。而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是其中两个最基本的保障制度。因此,高校在加强创业教育时,应该深化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在教学管理方面,要大力改革和完善学分制,实施弹性教育,营造一个开放宽松、有利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育人环境和创业环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与专长,使学生拥有广博的学科知识,具备创业的基本素质。对具有创业能力的学生,可以保留学籍,鼓励他们出去创业。在学生管理方面,在规范的基础上,要更多地强调激励,激励学生进行创业训练,培养创业意识和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三、构建大学生创业平台和实践途径
   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最终要通过创业实践活动得到巩固和发展。在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创业实践活动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激发研究欲望,提高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还能培养情感和意志,塑造人格个性,树立坚定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实现创业所需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从创业实践角度,当前应该做到:一是开展科技创新和经济管理活动,此活动受资金、专业等条件的局限较多,主要是创办各种形式的创业园,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等;二是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活动,如开办“创业计划大赛”,举办“创业沙龙”、“创业论坛”、“人才论坛”、“成功创业者现身说法报告会”,成立“创业俱乐部”、“创业教育网站”,开展学术报告、研讨、辩论、科研竞赛和创业交流,开设创业教育课讲座和创业知识培训班等;三是开展课外创业实践活动,无论是理工科学生,还是文科学生,从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角度看,除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外,各种专业、各种特长的学生都可以接受创业教育,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如一次公共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一种报刊的构思与设计,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路径的设计,一种新观点的提出,一个小实验、小制作和一些竞赛活动的实施方案等,都是创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眭依凡. 大学: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兼谈美国著名大学
   的成功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 2006,(12).
  [2] 冯蕾. 2011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就业形势严峻[N].
   光明日报, 2011-2-23.
  [3] 陈艳红. 当代大学生创业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 重庆工学
   院学报, 2008,(8).
  [4] 杜文景, 王世玲. 2009年《社会蓝皮书》发布, 明年就业形势
   更严峻[N]. 21 世纪经济报道, 2008-12-16.
  [5] 黄兆信, 宋兆辉. 高校创业教育面临三大转向[J]. 教育发展
   研究, 2011,(9).
  (责任编辑:栗 玲)

标签:几点思考 高校 创业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