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寒假作业 > 正文

我国技术引进政策的反思与调整|三胎政策最新消息2018

时间:2019-02-0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大量的技术引进政策,虽然这些政策对于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其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明显,难以有效促进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文章对我国的技术引进政策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技术引进政策;技术能力;自主创新
  
  一、 我国技术引进的实施情况
   技术引进(Technology Introduction)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研究单位、机构通过一定方式从本国或其他国家、地区的企业、研究单位、机构获得先进适用的技术的行为。技术引进政策是落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赶超过程中常用的政策手段之一。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日本、韩国、巴西等都曾是成功运用技术引进政策实现本国工业化腾飞的典范。没有技术引进政策的支持,很难想象他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提升技术能力,走上工业化强国的道路。
   改革开放后,为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我国在许多产业也先后实施了大规模的技术引进战略。2000年~2005年,我国共对外签订技术引进合同3.5万项,合同金额近730亿美元,占改革开放以来引进技术总额的36%。2006年以来,我国的对外技术引进呈现出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每年的引进合同额基本在1万份左右,如表1所示。其中,2010年,全国共登记技术引进合同11 253份,合同金额256.4亿美元,同比增长18.8%。其中,技术费218.5亿美元,占合同总金额的85.2%。目前,我国的技术引进以专有技术许可、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等方式为主。技术引进的主要来源于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技术引进以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为主,各类型企业技术引进量均有所上升。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和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是技术引进的重点行业。
   总的来看,虽然技术引进政策对提高我国的产业的装备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技术引进政策的实施,并没有产生巨大的技术溢出效应,从根本上使我国走上创新之路,相反,我国企业的技术对外依存度长期居高不下,许多企业一直走不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怪圈。虽然我国目前在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照相机、收录机、程控交换机、计算机主板、光盘驱动器、显示器、棉布、化纤、服装、皮鞋、钢铁、拖拉机、化肥、摩托车等上百种制造业产品的产量在全球位居首位。但是,这些产业的技术创新力和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下,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许多企业面临着被国际市场淘汰出局的严峻危险。有的技术引进甚至成为阻碍我国企业进行自主研发的障碍和束缚。
   为什么我国的技术引进政策无法有效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存在一定程度的失效现象呢?金融危机情势下,应该如何完善技术引进政策,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值得我们深思。
   二、 技术引进政策无法有效促进企业创新的原因
   1. 技术背后隐含的知识难以交易,无法彻底引进。忽视企业能力是导致技术引进政策失效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要素禀赋结构水平低,所以在技术研发上没有比较优势,只有依靠从发达国家的技术引进所产生的技术外溢才能够实现本国技术水平的提升。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任何企业都是由一系列资源和能力组成的,而能力则是企业积累知识的体现。“技术知识”的特点决定了其难以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获得。任何技术严格来说都是由一定的信息和知识共同组成的。技术信息是对有关对象的描述,可以用纸张、硬盘等形式加以存储,因此,这部分技术可以被引进,易于传递和吸收。而技术中的知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如何做的领悟,由于复杂、可编码性较低,所以更多隐于人的大脑之中。(Rogers,1983;Winter,1987),技术中隐含的大量知识往往具有缄默的属性,大多数隐性知识分散的藏在各类技术专家的头脑之中,而不是在技术蓝图、操作规则等技术资料中,难以被编码,难以清晰的展示和传递,只能通过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方式获得(Nelson & Winter,1982);另外技术知识还具有复杂和模糊的特性,因此技术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其难以通过引进、购买、模仿等方式获得。事实上,技术引进中获得先进的生产线、硬件设备较为容易,但是要引进真正的高技术和核心技术能力却十分困难。
   2. 企业缺乏必要的吸收和学习能力。长期以来,受比较优势理论的误读,有的学者认为,我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应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只要发挥劳动和资源的比较优势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进行自主研发,因此,绝大多数企业缺乏研发意愿和努力,知识吸收、学习能力普遍低下。技术引进并不意味着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和实现。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是一个自身不断积累的过程。技术能力的提升一般要经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三阶段的持续学习才能够实现。只是简单的买来或引进,不做任何进一步的努力,是无法实现技术进步的。据统计,日本战后为解决企业的技术落后状态,实施了一系列的技术引进,是世界上引进力度最大的国家,短短20年间引进世界先进技术支付的外汇达总额高达79.98万亿美元。但是,日本技术引进的同时,十分重视消化、吸收和创新。用在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资金比例高达1∶7。通过大量的技术吸收和学习,日本企业迅速消除了与美欧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最终走上了自主创新之路。相比之下,我国企业用在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部分的资金之比仅为1∶0.08。由于忽视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所以,企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一直偏高,2009年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为41.1%。对外技术的依赖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许多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瓶颈,许多企业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怪圈。
   3.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与技术出口管制。为牵制中国发展和崛起,维持技术上的垄断优势,最终实现其在军事和经济上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绝对优势,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高科技产品的出口设置了诸多限制,防止中国获得来自西方的敏感技术、核心技术。他们往往通过严格的立法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出口进行严格的限制,并采取技术壁垒等严密的高新技术保密措施致使我国无法获取某核心技术。2007年以来,美国限制对华出口的产品共涉及20类、31个项目。其中包括飞机和飞机发动机、水下照相和动力系统、用于太空通信或空军的通讯设备等。虽然美国政府近年来口头承诺将逐步放松对华高科技出口的限制,但实际上美国的对华技术出口限制确是越来越紧。发达国家除了通过国内立法等垄断措施直接抑制技术扩散外,还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跨国公司经营不同程度地抑制国际技术的扩散。为维持和加强技术垄断,跨国公司在全球化经营中逐步出现了研发机构本土化和独资化等趋势,以最大限度地抑制核心技术的扩散。
   4. 制度环境的不健全。著名的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教授认为,“如果一个经济体采用另一个经济体的正式制度,将会出现不同的效果,原因在于两者拥有不同的非正式规范和执行能力”。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企业在技术进步中面临的制度环境还不是十分健全。比如,充分的技术引进、技术学习离不开健全的市场竞争环境。然而,受市场发育程度的影响,我国的有些市场却存在大量的垄断形象。部分垄断企业凭借优势的垄断地位轻松科研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限制和打击了其他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热情。有的产业政策注意力仅集中在市场集中度、企业规模等方面,通过行政方法限制竞争,保护了某些在位企业。试想,在一个垄断的制度环境下,企业怎么可能顺利的进行技术的自主创新。又比如,国有企业的产权激励制度使得企业家存在短视效应,难以把精力放在企业的长期经营和研发创新上;再比如,在非正式制度上,我们还没有形成一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制度习俗等等。总之,正式的制度和非正式制度设置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技术进步中的能动性和各种努力。
   三、 完善技术引进,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建议
   为加强我国的技术引进,增强企业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引进和消化创新的主体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导向的创新体制,通过有效的企业消化、吸收和学习过程培育企业的自主开发意识。在技术引进过程中,要从传统的以国家为主体向以微观企业为主体的形式转变。在企业内部积极探索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逐步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引导企业积极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经验;深化企业的人事、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探索企业经营者年薪、股票期权制等多种分配方式,建立企业技术人员的创新激励机制,对企业技术创新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充分的奖励,激发他们的研发热情。企业在进行技术引进时,应该参照国家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重点引进具有市场潜力且在未来竞争中具有潜在优势的关键、核心技术。企业在坚持技术引进的同时,还应该努力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技术合作、联合开发,建立起长期的技术战略联盟关系。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应该积极利用国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开展技术攻关,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力争早日实现自主创新。
   2. 打造竞争性的政策环境。竞争产生竞争力。在竞争性的环境中,企业为了战胜竞争对手,获取持续的超额回报,才会逐步积累和培育自己独特的技术能力。日本早期实行的产业技术政策在汽车、钢铁、缝纫机等少数产业之所以取得了成功,与其技术政策强调的竞争性有很大关系。战后的日本,每一个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成功产业,都有几家到数十家的竞争者。激烈的国内竞争环境为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升提供了温床。激烈的竞争使得日本企业试图依赖廉价劳动、便宜的各种初级生产要素,指望表层能力建立优势的做法在竞争中起不了作用,日本企业被迫逐步放弃基于廉价劳动、原材料的表层能力竞争,而纷纷走上依靠技术进步的深层次能力竞争之路。我国目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逐步减少各种限制市场竞争的方式和手段,无疑可以为中小企业公平的参与市场竞争,走自主创新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3. 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引导企业自主创新是政府部门应尽的职责。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外贸发展基金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政府财税部门可以根据国家产业和技术发展的重大需要,逐步完善技术引进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政府还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制度,多渠道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引导和支持科技企业和技术研究机构把技术成果进行推广,实施产业化。财政部门应该加快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力争使企业购置的设备已征税款纳入到增值税抵扣范围,减轻企业进行自主研发的资金压力。大力支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究开发的专项资金制度,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过程中的仪器设备折旧。对企业购买的用于技术创新的先进科学研究仪器和设备给予一定的税收扶持和优惠政策。加大对我国企业设立海外研究开发机构的外汇和融资支持力度,提供对外投资的诸多便利和保障。
   4. 培育、扶持高素质的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培育、扶持一批高素质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信息、市场调研、技术评估、专利检索、法律咨询等服务。通过建立相关的行业技术引进与创新协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对国外先进技术的研究与追踪,及时对国内行业的技术引进与创新工作给予指导与协调,最大程度地减少企业在技术引进中存在的各种盲目性、重复引进和低水平引进等。通过成立权威性的技术引进与创新管理机构,可以有效加强对技术引进的宏观调控和统筹规划,建立技术引进信息共享系统,制止盲目引进、重复引进和低水平引进。高素质的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可以通过信息收集、政策咨询、发布技术资源和技术需求,帮助企业获取国际技术市场信息,为企业的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
   5. 完善技术引进与创新的各项制度。鼓励和保护自主创新需要进一步完善技术引进与创新的各项制度。政府部门应该建立起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协调机制,加大对本国创新产品的支持力度,对国内企业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政府实施积极的首购政策。政府还应该支持企业形成技术标准,引导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营造出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社会氛围。积极建立对企业并购、技术交易等重大经济活动的知识产权特别审查机制,避免自主知识产权的流失,防止滥用知识产权扰乱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加强推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的力度,支持和鼓励企业为吸收和创新的技术申请国内外专利,为企业提供专利信息和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引导企业提升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胡楠.中国制造业到底如何定位──兼与刘福垣《中国在世界制造业的定位》等文商榷.战略与管理,2004,(1).
  2. 张泽一.基于企业能力理论的产业政策局限性分析.现代经济探讨,2010,(12).
  3. 李萍. 战后日本产业技术政策的特点和成果.经济导刊,2008,(1):31.
  4.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11.
  作者简介:陈颖,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2012-02-15。

标签:技术引进 反思 调整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