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合同范本 > 正文

[学生素质评价实践]平顶山市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职业学校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配合教育培养方案,加强素质评价,将为落实素质教育指导要求,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进而推动素质教育实施。   关键词:职业教育;素质教育;评价;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47-02
  
   一、素质培养观念
  学生素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整体性,以及自身与认得能力、行为等方面基本评价要素,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技文化知识素质和生理、心理素质,属先天遗传和后天习惯性的辩证统一,自然生物性和社会变化性的辩证统一,个体和群众性的辩证统一。从育人角度,学校教育需要为培养全面素质教育提供保证。多渠道、规范化、系统化的学校教育是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协作完成,是师生双向互动的结果。在实施素质培育过程中,需注重三个工作侧重点:一是坚持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导地位,必须坚守上层建筑的主阵地,保证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这是全部学生素质培养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二是坚持科技文化知识素质教育的基础地位,这是学生基本素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标志之一。三是坚持心理、生理素质教育的保障地位,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需求,实施因人而宜的个性化的咨询、疏导、预防和促进教育,在具体目标的规范下的自主发展。
  二、素质评价指导原则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着力点,这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任务。因此,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对于其他能力的培养,往往将学生所具备的职业能力培养,放在相对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以使学生的能力结构与专业岗位要求相一致,从而实现与职业岗位规范相适应。而理论知识则以够用为度,并不过分注重其理论支持体系的厚重性和完整性。除了这二者要求之外,客观衡量学生教育合格程度,还需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训练。职业学校所设计的学生评价方案,当为理论知识、专业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其设计目的在于将宏观的素质教育指导原则作为学校核心要素之一,将其落实在教育设施方案之中,并转化为可衡量的具体评价指标。
  三、素质评价管理
  通过对素质分析,客观反映学生素质状况,既为学生健康成长进行导向,又促使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得到提高,从而保证人才的质量。其评价工作考虑以下设计思路:①坚持导向性。评价指标要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和新世纪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要遵循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既要考虑反映对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素质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素质不断培养和提高的发展需要,以便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使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②注重针对性。素质评价要实事求是地客观反映学生素质真实情况,具有可信度,并对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有积极推动作用。③兼顾整体性。学生素质评价是全面评价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及由此反映出的知识、能力、素质指标,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质量和素质状况。④强调规范性。素质评价要有科学依据,评价方案要合理,评价的指标体系要明确,评价的程序要规范,评价的过程要公开,评价的办法要公正,以使评价结果真实反映学生的素质。⑤具有可比性。素质评价评价指标尽可能量化,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尽量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使评价结果客观反映学生素质真实情况,便于进行分析和比较,这是科学评价学生的基本特征。⑥便于可操实施。科学制定素质评价指标,使每项指标都有准确的含义和相对独立的内容,且符合和遵循人才培养和人才素质的客观规律,以合理性为前提,以简单性为基础。简单性要以科学性为条件,要使学生素质评价便于实施推广。⑦可持续评价。素质评价指标作为评价学生素质的尺度,自身须有相对稳定性,要有利于发挥评价的目标导向功能,又能对学生素质进行纵向比对,利于把握其客观规律,保持素质培养的连续性。
  四、素质评价方案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教育的目的,素质评价须与教育目标紧密结合,发挥其主导作用,培养具有适应岗位的专业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能力、工作与思维的创新能力、社会应变的竞争能力、团队精神的合作能力,这是学校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素质评价也是按学校素质教育的要求,依据知识、能力、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素质教育三位一体模式,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人”为目的而设计。①知识指标。按照预定设计的培养目标,掌握的理论专业知识,具有科学和文化基础知识,其中,包括专业理论知识、文化基础知识。②能力指标。能力指标包括专业技能、学校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创新的能力、与人际社会交流融合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要素。③素质指标。素质指标主要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和生理素质等,其中,思想素质包括政治、道德、文明素质、公民意识等。
  五、素质评价方案实施
  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统一的人才模式的本质体现了现代素质教育观念,有助于培养体现时代要求。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理论模式中,学生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应接照培养目标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进行分解,设立指标和权重,通过量化突出评分标准,以便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目的。在具体操作过程,应接照德智体美等方面进行赋值与加权,进行量化评价,集合量化和考核指标,要以使评价结果更为真实、客观,便于实施为基点。①比重分配。设计方案中,为体现基础理论知识体系所具备的相对系统性,可将其评价比重设定为30%;为突出职业能力达到职业岗位的社会适应性,可将其评价比重设定为40%;为保持素质教育的完整性特点,可将素质要求量化为具体指标,其评价比重设定为30%。②指标设计。评价指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要与培养方案目标保持一致;具有涵盖性;评价指标可以量化;在一维测度基础上展开和延伸。③权重赋值。以专家经验法为权重评价为主要依据。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主观权重系数和客观权重系数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多层次、多指标的权重系数。其中,根据评价体系指标中的重要程度,兼顾完整性的可量化指标赋值相对较高。④评价标准。采用五级符号标度,并对此提出相应要求。将量化评价做基础,经评价结果回归、逐级综合,再分析和价值判断,最后得出整体评价结果。⑤描述要求。设计指标内涵各自独立,不相互重叠和包含;设计指标彼此不存在因果关系;素质行为、素质教育、素质成果三者结合;定性内容采用多层评定法。
  学生评价毕竟不是教育目的。布鲁姆认为,制定目标就是为了便于评价。将学生培养方案化作教育行为目标,才能实现教育行为的可测量化。而对教育行为的有效测量评价,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管理方式。对于立足于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要求而言,学生素质评价更观注于学生的能力结构改善,更希望借助量化可测的教育平台,客观评价学生发展潜能,形成激励教育氛围,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优良学校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张敏强.教育测量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张上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标签:素质 实践 评价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