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活动总结 > 正文

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时间:2019-01-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一个人的创新意识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和人的天赋有一定联系,但主要是后天教育与培养的结果,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素质的培养,也是生物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落实到生物教学的具体过程中。
  关键词: 中学生物教学 创新意识 和谐氛围 直观教学 发散思维
  
  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知识点和教学手段无不蕴含着创新的素材。生物教师要认真挖掘和利用这一优势,努力进行创新教育。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一个人的创新意识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和人的天赋有一定联系,但主要是后天教育与培养的结果。下面我就如何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谈谈看法。
  一、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表现求知欲
  在生物教学中,首先应树立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平等、融洽师生关系,学生就容易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创造一个生动活泼,富有挑战性和探究价值,适合学生参与动手的多种交互合作交流的教学环境。《形形色色的生物》是教材的绪论部分,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使其了解丰富多彩的生物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介绍一些常见的生物,再要求学生举例,然后请同学发挥想象,假设世界上还有什么样的生物种类。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已经被人类发现的生物类型,也可能会说出一些超乎寻常的生物类型。对于这些答案应当加以鼓励。虽然存在许多不合逻辑的方面,而这正是生物学的特点。学生有了自主的创新意识,也就迈出了创新思维的第一步。在教学中要敢于让学生回答,学生可能会说出不成熟或者是荒诞的想法,给予恰当肯定与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这样学生课堂上思维活跃,创新意识也就自然增长,迸发出更多创新的火花。
  二、利用已有科学成果,激励学生敢于质疑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疑”是一种对现有认识不满足的理智情感状态。它既是学习过程中积极思维的内驱力,又是积极的创造性活动过程,所以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和释疑,发展思维品质,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青少年善于模仿与学习,常以某些知名人物为榜样。基于此,可适时介绍生物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如通过“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分析,从巴斯德和李比希各持不同观点的争执,毕希纳受限于技术因素的困惑,到萨姆纳历时9年用正确的科学方法、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将酶提纯出来。斯他林(E.H.Starling,1866―1927),英国人,生理学家。1902年,他和贝利斯从小肠黏膜提出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1905年,他们提出了“激素”这一名称,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的概念。这些典范激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探究。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直观教学的原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接对生物实体的观察、分析和总结,去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知识创造条件,从而降低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在学习《呼吸作用》时,首先问学生:发面都有哪些方法呢?学生能列举出如小苏打法、物理打泡法、酵母菌发酵法等。接着教师提出:什么叫发面呢?引导学生了解发面就是使面中充有气体,加热时气体膨胀,使面松软。再通过复习植物的呼吸作用,引出酵母菌的两种呼吸方式及酵母发面的原理。利用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发酵能产生酒精的知识,向学生介绍工业上酿酒的方法,以及轰动一时的山西假酒案发生的原因及严重后果。通过向学生介绍有关甲醇与乙醇在物理特性方面的关系,教育学生要做品德高尚的人,不做损人利己的事。再通过敞口的广口瓶和盖严的广口瓶中的酵母菌培养液在气味上的区别,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酵母菌的呼吸方式。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获取成功的欲望。
  四、开展实验(实践)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建立生物园地,充分利用校园的空地栽种花草树木,饲养小动物,特别是培养实验中所需材料,成立生物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定期开放实验室、阅览室等,同时配备相应的老师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器材使用和实验对象管理等,实验现象观察及结果分析经老师点评后在班内交流,展览,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当学生想到的事情要准备付诸行动和实施时,产生一种动力、一种激情。而当他想出来的事情能做到时,就会进一步激发创造的潜能,源源不断地进行创造。反之,如果想出来的事情没有实验(实践)的机会,或者没有实验(实践)的能力,那么,时间长了其创造兴趣就会慢慢地淡化或泯灭。因此,开展实验(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和创新能力的保证。
  五、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制造矛盾,设疑问难,让学生主动思考,不过设问要注意“四性”,即准确性、具体性、启发性、趣味性;还要把握设问的“四度”,即难度、跨度、梯度、密度。例如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引言中,设计了4个问题:a.单侧光照射整个燕麦幼苗与只照射燕麦尖端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吗?b.为什么被风刮到后的小麦几天后又会弯向上生长?c.无子番茄是怎样培育出来的?d.果树修剪、棉花打顶为什么会提高产量?通过科学设置问题,不仅使学生认识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加强学科间联系,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指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出发,得到多种多样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途经的过程,发散思维的显著特征是不依常规,不受固有模式的束缚,多方向、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知识不能局限于课本“死知识”,要让学生理解并应用知识,就必须在教学中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如讲蛋白质时,一方面应于酶、激素、载体抗体等联系,另一方面还应与化学中有关蛋白质知识联系。生物知识涵盖内容广阔,联系渠道广泛,可以在生物教学中加强与生产、生活、社会和科技的联系,以达到联系综合、融会贯通和灵活应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热情的目的。
  总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素质的培养,也是生物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落实到生物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不断充实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之成为21世纪所需的合格人才。

标签:创新意识 培养 中学生物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