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讲话稿 > 正文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和对策】

时间:2019-02-0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媒介的变化给高校传统媒介素养教育带来挑战。目前,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供给不足导致了大学生忽视新媒介的学习功能,缺乏对新媒介信息的理性分析能力。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促进他们的健康、科学成长,成为国家建设和社会需要的现代公民;有利于他们批判性地看待大众媒体,有效地抵制各类信息的负面影响;还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人生目标和组织目标。
  一、媒介素养教育及其现状
  媒介素养,又称媒体素养,就是指公众面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体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具体包括对媒体信息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和批评的能力。般认为,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英国。英国学者ER?利维斯(ER.Leavis)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Denys Thompson)在1993年出版的著作《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Cultureand Environment;The Training 0f CriticalAwareness)中,首先提出了“文化素养”的概念。该书首次就英国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问题作了系统阐述,并就如何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套完整的建议。此后,媒介素养教育在加拿大、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迅速发展起来。目前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处在萌芽阶段。在2004年10月11日闭幕的中国首届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专家们呼吁,中国的媒介环境日益变得丰富,公民面对的信息越来越多,教育的重点就是要培养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对媒体信息不盲从。
  从总体上看,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是积极的,并且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传媒与大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性。大众传媒迅速高效、跨越时空的信息传递,是大学生联系社会、解读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它,大学生们感到自己与时代与他人与外界不再隔离,是社会积极的一分子。社会学家指出,在现代社会,除了学校、家庭和同龄群体外,大众传媒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第四个重要因素。它向大学生广泛传播新事物、新知识、新信息,将大学生与家庭、学校、社会有机联系起来,帮助他们实现个人与社会的融合。尤其是近些年,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各种内容和风格迥异的电视、电影、报刊、书籍的大量涌现以及发达的网络,使大学生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各种社会现象和新知识的存在和变化。同时,各传媒必然对某些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并针对青年人的特点提出一些新的价值选择和认可。
  但不同思想观点在各种媒体广为传播,各种价值观念在其中交汇碰撞,大量有害信息在其中散布流传,网络世界、虚拟世界里的道德失范和道德缺失问题也十分突出。而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接触的媒体信息,来源于大众传媒的报道在其脑海中形成的社会图景。有调查显示,一些的大学生对社会持怀疑态度,对外界有较强的不信任感。这与大学生缺乏媒介素养教育是分不开。
  总体来看,大学生缺乏媒介素养教育主要体现:第一,不懂得自我约束,耗费过多时间接触媒体,影响学业。第二,导致自我封闭,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沟通能力减弱。第三,媒介传播的暴力和色情信息,大学生由于缺乏批判眼光,身心特别容易受到损害,甚至导致犯罪。第四,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使其消费行为变得冲动而缺乏理智。第五,媒体使用不正确,对大学生生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研究表明,强烈光电、噪声对大学生视听感官的刺激和电磁污染会诱发多种疾病。我们应教会大学生正确认识传媒的本质,认识传媒制作信息、发布信息的流程,在此基础上有效地使用和控制媒介信息,而不是为其所控制。媒介素养已成为大学生应对现代社会的
  项重要的生存本领和基本素质。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包括以下4个方面:
  1 大众媒介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从媒介获取信息。尽管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获取信息的能力,为了更有效地获取信息,还必须对媒介有所了解,知道如何从特定的媒介上获取所需的信息。针对大学生和大学学习的特点,还要进步培养他们发现信息、组织信息与保存信息的种种技能,以及对于获取较为复杂和专业化的信息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2 辨别媒介信息的真伪并判断其意义和价值。对信息的读解能力是媒介素养的核心,它包括分析和评价。分析是对媒介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看其是否符合事实和逻辑,即判定信息的真与假。评价是对媒介信息对与错的认定,对信息的公正性及客观性的判断,还包括对信息所隐含的世界观、价值观的透视。对于大学生而言,所接触的信息源复杂而广泛,尤其是在国际互联网已延伸至学生宿舍的现实条件下,大学生足不出户即可接受来自全球的信息。网上信息良莠不齐,网络谣言此起彼伏,加之网络信息中的80%以上是内含西方价值观的英文信息,因此,培养大学生解读信息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
  3 利用媒介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传播信息的能力是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大众传播向小众传播、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的转变提供了技术条件。大学生是新技术的支持者和受益者,也是最善于利用新技术手段来交流信息、知识和经验,表达思想和情感的群体。培养他们利用各种方式参与大众传播,如通过网上留言、热线电话和手机短信等参与媒体节目和热点问题的讨论,自己创办报纸、电台,自己制作电视节目,在网上制作发布个人主页等方式传达自己的声音、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对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解媒介权力在社会的地位和作用,为他们将来在社会实际生活中正确认识和利用媒介打下基础。
  4 如何利用媒介来发展和完善自我。
  方面,大学生通过学习对媒介信息进行分析、提炼,从媒介环境中了解现实环境的真实状况,从而为自己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参照。另方面,大学生正处在个性定型的阶段。根据符号相互作用理论的观点,个性是在同其他人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而这一过程的机制是以周围的人们对自己的要求来控制自己的行动。因此,大学生通过从媒体获取信息,分析评价信息,参与传播信息,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完善,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这是媒介素养教育较高层次的内容,它对于大学生以成熟的心态、理性的思维看待社会、认识自己,实现自己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既能融入社会,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才智具有重要作用。
  三、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
  本文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对开展媒介素养提出以下具体措施:
  1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媒介素养。媒介教育理论的研究是实施媒介教育的前提,只有对媒介教育的内在机制、教学规律等有深刻的认 识,才能提高媒介教育的自觉性和有效性。信息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具有很高的媒介素养,不但能够利用大众传媒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善于通过媒介与教育对象开展交流和对话。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懂得大众传媒,就不可能理解当代大学生的所作所为。
  2 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机制。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包含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建议建立由学校领导牵头,宣传部、教务处、学工处、团委等各部门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安排、布置、协调此项工作。学校下拨充足的经费,配备专门人员,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提供保障。工作人员在全面摸底、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做好各项细节工作,如建立完善而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督促和管理体制、编制媒介素养教育实施方案、建设媒介素养教育校内校外基地、制定操作性强的考评和操作办法等。
  3 高校应该让媒介素养教育走进大学课堂。应该在大学生中普遍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使课堂成为学生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校应统一或白编媒介素养教育教材,明确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系统讲授。同时,高校还要重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学内容上尤其注意针对性、现实性,教会大学生对媒介社会功能的认识、对媒介信息本质的认识、对新闻的特性和新闻的偏见的认识,建立起自己对广告信息的解构能力、影视内容的接受力、网络的使用能力等关键问题,以提升大学生认识、分析媒介现象的基本能力。
  4 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基础。高校应以原有的素质教育为依托,在课外活动、党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添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利用校内以面向学生为主的校报、校刊、广播、电视、网络、电影等媒介对学生进行宣传和培训,不仅让大学生广泛接触到媒介知识,还让他们广泛参与办报办刊办台,参与校内这些主流媒体组织的各项活动,以获得关于媒介的切身体会。学校可邀请新闻媒体、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人、新闻人物等走进校园与大学生见面,或交流聊天,或制作节目,或共同完成新闻报道,让大学生们得到来自媒体的第一手讯息资料,了解实实在在的身边媒体状况,增加对媒介的感性认识。
  5 注重媒介素质教育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式的联系互动。在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同时,高校应该加强“两课”教育,占领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阵地。高校应该广泛组织以思想、文化、娱乐、学术科技为基本内容的校园文化,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校园氛围。高校还应加强大学生的实践环节,发挥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增强劳动观念、锻炼意志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标签:素养 媒介 对策 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