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检举信 > 正文

略述中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与治疗 中医学糖尿病专家杨波

时间:2019-01-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本文结合中医古典医籍,并查阅现代中医学者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与体会,高度集中概括和总结了糖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希望有助于同道们加深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与体会,以提高中医对糖尿病的诊疗效果。
  [关键词] 中医学; 消渴; 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2-057-01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学“消渴症”范畴,早在公元前2世纪,《素问?奇病论》就有记载,“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灵枢?五变》载有“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本文主要就中医学对消渴病病因病机及治疗略作概述,以助同道从中医学角度加深传统医学对消渴病的认识与治疗,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效果。
  1 中医学对消渴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消渴病病因的认识
  1.1.1 禀赋不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灵枢?五变》载有:“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1.1.2 肥甘太过 长期过食肥甘厚味,辛辣香燥。《素问?奇病论》云:“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脾瘅的病因为“数食甘美而多肥”,损伤脾胃,致使中焦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阴,发为消渴。《素问?通评虚实论》云:“凡治消瘅…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圣济总录?卷第五十八》亦云:“消瘅者,膏粱之疾也,肥美之过积为脾瘅,脾病既成,乃为消中”。
  1.1.3 情志失调 长期过度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灵枢?五变》云:“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肝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津液而发为消渴,又如《临证指南医案?三消》云:“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清代刘河间《三消论》亦说:“消渴者…或耗乱精神,过违其度,而燥热郁盛之所成也”。
  1.2 中医学对消渴病病机的认识
  1.2.1 阴虚 “阴津亏损”,“燥热偏胜”为“消渴”病主要病机,而以阴虚为其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虚可致燥热,燥热反助阴虚。《临证指南医案》提出:“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其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固有“肺燥、胃热、肾虚”之上中下“三消”,其中肾阴不足乃发病之根本。因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火盛脾阴不足。正如陈士铎《辩证录?消渴门》云:“夫消渴之症,皆脾坏而肾败”清?钱一桂《医略》亦云:“夫肥甘膏粱之疾,同属于热,然非酒色劳伤,脾失传化之常,肾失封藏之职,何以致此”。
  1.2.2 气阴阳虚 气阴虚虽贯穿疾病始终,但阴虚日久,必累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尤其在消渴病后期,《金匮要略》云:“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说明肾虚阳气衰微,既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润,也不能化气以摄水,水尽下趋,因而“以饮一斗,小便一斗”。《素问?气厥论篇》亦云:“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类经》注云:“心与肺,二阳藏也。心移寒于肺者,君火之衰耳。心火不足则不能温养肺金,肺气不温则不能化气行津,故饮虽一而溲则倍也”。
  1.2.3 血瘀气滞 常见于消渴症后期,多由阴阳两虚而致,阴虚则热盛,热盛则伤津耗气,而致气血郁滞。正如《素问?气厥论篇》云:“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阳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行不畅,淤血阻滞。
  2 中医学对消渴病的治疗 三消分治,宋《太平圣惠方?三消论》云:“夫三消者,一名消渴,二名消中,三名消肾…一则饮水多而小便少者,消渴也;二则吃食多而饮水少,小便少而赤黄者,消中也;三则饮水随饮便下,小便味甘而白浊,腰腿消瘦者,消肾也。”
  2.1 上消治疗 “上消”多从肺胃两脏辩证治疗,多见肺胃热甚、津气两伤。因热盛能伤津耗气,气虚不能化津,津亏无以上承,故口渴多饮。《素问?气厥论篇》云:“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张介宾《类经》释:“鬲消者,鬲上焦烦,饮水多善消也”。故“鬲消”相当于上消。后世医家有专对上消的治疗论述,正如《医学心悟?三消》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夫上消清胃者,使胃火不得伤肺也”。常选消渴方清热降火,生津止渴;若症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之肺胃热盛,常选用白虎加人参汤,以清热益气,生津止渴。《金匮要略?消渴》云:“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总之上消证,多以气阴两伤为主,治以滋阴清热益气。
  2.2 中消治疗 “中消”多从脾(胃)辩证治疗,《素问?奇病论》云:“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类经?十六卷》释:“兰草性味甘寒,能利水道,辟不祥,除胸中痰癖,其气清香,能生津止渴,润肌肉,故可除陈积蓄热之气。”后世医家遂创辛开苦降之法,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泻之,苦下之。”在《医学心悟?三消》中明确提出:“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中消滋肾者,使相火不得攻胃也”。方选玉女煎加减,也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若见大便秘结不行,可先用增液承气汤,增水以行舟,再用上方治疗。脾气阴不足可选用七味白术散,益气健脾生津;若见素食肥甘厚味,滋生湿热,湿热阻滞中焦,宜清热化湿,可选三仁汤加减;中焦枢机不利,也可见肝气郁而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津液而发为消渴,故必清肝泻火。方用丹栀逍遥散;若郁火未尽阴已伤,可选滋水清肝饮;郁火甚者,龙胆泻肝汤主之。
  2.3 下消治疗 “下消”多从肾虚辨证治疗,《医学心悟?三消》云:“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下消清肺者,滋上源以生水也”。故肾阴不足是其主要病机,方选六味地黄丸以滋阴固肾,阴虚火旺则烦躁,五心烦热,盗汗,失眠可选知柏地黄丸以滋阴泻火,尿量多浑浊者可加益智仁、桑螵蛸等益肾缩泉;兼见气阴不足者可加党参、黄芪等益气;气阴虚又可致脉络瘀阻,方用丹参、川芎、郁金、红花之品以活血化瘀。下消日久,阴损及阳可见阳不化气,水津不布,水津直趋膀胱,而成多尿多饮,治以温阳化气。正如《金匮要略?消渴》云:“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3 体会 我国古代医籍里对糖尿病的认识已经相当完备,包括病因病机和治疗方药,首先从病因分析,有先天因素即遗传因素,有饮食所伤即环境因素,这与现代医学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发病的认识相一致,同时中医还认为情志所伤,导致津液亏虚,虚热内灼。中医发病机理主要还是从阴阳和血淤的角度辨证,阴虚为其本质,阴虚日久,阳气虚衰,尤其是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温,无生火之源,不能温煦,津液不能蒸腾雾化,而出现口渴喜饮等表现;阴阳两虚日久,而至血淤,淤血乃正常津液不能运化,形成的病理产物,可以说中医临床只要抓住阴阳辨证,就能解决糖尿病的并发症,延缓病情进展,从而提高中医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方面主要还是针对阴虚内热,着重于养阴,对于糖尿病晚期并发症,多从肾的角度辨证治疗,如温养命门之火,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血管病变,植物神经病变等。
  参考文献
  [1] 赵昱,周丽波,董柳等.《黄帝内经》消渴相关病名考辨[J].中国中医基础杂志,2007,13(8):574-576.
  [2] 吴童.古代文献中消渴病的主要病机[J].中国中医基础杂志,2007,13(8):577-578.
  [3] 吴童.古代文献中消渴病的主要病因[J].中国中医药杂志,2007,22(10):717-719.
  [4] 邱昌龙,李继安,齐峰.历代医家消渴病学术思想研究概论[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7):1749-1750.
  [5] 姚书明,刘安信.浅析《内经》对消渴病及并发症的认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6):10.
  [6] 葛芳芳,李红,徐蓉娟.浅析《内经》中消渴之论述[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8):60-62.
  [7] 高泓,谢春光,赵旭.浅析古代医籍对消渴病因病机的认识[J].时珍国医国药,2007,13(8):577-578.
  [8] 赵云芳,刘景超.张仲景治疗糖尿病学术初探[J].四川中医,2003,22(12):13-14.
  [9] 雷根平.对二型糖尿病主要病机观点的再认识[J].江苏中医药,2006,27(11):9-10.
  [10] 邓德强.内热伤阴耗气为贯穿糖尿病始终的病机[J].江苏中医药,2007,39(7):17-18.
  [11] 刘璐.齐鲁光从脾虚湿盛论治消渴经验[J].四川中医,2006,24(11):4-5.

标签:中医学 糖尿病 治疗 略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