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检举信 > 正文

央行:部分民企急剧扩张 重庆民企扩张解码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2008年底,金融海啸逼近重庆。   “重庆会出现沿海地区的民企倒闭潮吗?”有人担心。   “不会。”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说,“政府会成为我们的后盾。”
  屡经风浪的尹明善明白――民企发展每遇到大风浪时,政府都会站出来。
  
  引导转型
  
  2011年12月22日,四川省成都市宣布中心城区实行摩托车限行。
  至此,全国“限摩”城市已近200个。
  这一消息并没有影响到“摩帮大佬”尹明善的心情――因为这一年,力帆汽车交出了优异的成绩单:国内市场销量同比增长50%。
  尹明善的“汽车梦”正越做越香。
  2004年,尹明善宣布进军汽车制造业:“两轮变四轮是我最大的梦想。”
  这次转身缘于市政府对经济发展大势的研判。
  进入新世纪后,转型升级成为中国经济的主题。
  市委、市政府提醒重庆民营企业负责人:一定要看大势、布大局,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围绕汽车制造、风力发电装备、直升机、精密制造设备等产业,发展产业集群。
  市委、市政府的导航定向,让尹明善醍醐灌顶:“我们决定转型生产轿车。”
  但就在这一年,汽车被国家发改委定为过热产业――准备关上批复新厂的大门。
  “怎么办?”尹明善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为了支持重庆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市政府立即要求有关部门全力协助企业申报。
  2005年12月20日,尹明善热泪盈眶。“这一天,力帆拿到了最后一张准生证。”媒体这样评价。
  “2011年,力帆在俄罗斯销售汽车17910辆,居中国品牌第一位。”尹明善笑了,“力帆转型大获成功。”
  2010年初,重庆启动“两提高一培育”工程(即提高产业整合能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新兴经济业态),引导扶持民企进行转型升级。
  在政策扶持下,一大批民企像力帆一样实现了华丽转身。
  
  策应抱团
  
  2012年2月22日,渝中区广发大厦八楼。
  “这次不再是转包项目,而是直接和原始发包方合作。”在走道里,就能听见汪方龙洪亮的声音。
  汪方龙是民企佰富士科技有限公司老总――他正为接到美国企业的订单而击掌欢庆。
  在过去,佰富士只能接一些被转包四五次的小项目。
  “处于技术低端,赚的也只是渣渣钱。”汪方龙自嘲过去的自己就像个“外包民工”。
  “重庆民营外包产业一直是重庆的痛。”渝中区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王永强对此感受深切。
  在一次酒会上,美国著名咨询机构FIC负责人对王永强说:“重庆外包企业规模太小,难以和国际大企业实现业务对接。”
  王永强随后对全区服务外包行业进行了一次摸底。“最小外包企业注册资本不过十万元,最大外包企业也只有两千万元。”他有点失望。
  “规模太小,国外发包企业根本看不上我们。”汪方龙说。
  如何突破这个瓶颈?
  在市政府和区县政府的共同运作下,2011年11月,重庆信息服务外包产业联盟呱呱坠地。
  将单兵作战化为抱团接单――服务外包产业联盟开始四处出击。
  很快,佰富士就接到了美国订单。“没了中间转包商的盘剥,利润一下子大幅飙升。”汪方龙咧嘴直乐。
  组建服务外包产业联盟,仅是政府引导民企抱团发展的缩影。
  成立重庆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重庆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重庆国际矿产开发协会……
  一大批民企在抱团中由小变大。
  
  助推出海
  
  2004年,越南市场,重庆“摩帮”遭受重创。
  日本摩企搞了数次展示会,将重庆“摩帮”的发动机、面盖等作为假冒伪劣产品展示,旁边还高竖牌子:“不要命者敬请购买。”
  2000年,在越南市场一统江山的日本摩企,遭到重庆“摩帮”的猛攻。2002年,重庆“摩帮”已占据越南80%的市场份额。
  日本摩企痛定思痛后,瞄准了重庆“摩帮”的“软肋”――缺乏知识产权保护。
  日本摩企开始在越南疯狂申请专利。
  力帆投入上千万元研发的一款新车,投放越南后大受欢迎,收到6000份订单,但由于个别配件与雅马哈在越南申请的专利相仿,最后只能忍痛割爱。
  日本摩企利用“知识所有权”重新收复失地。
  “重庆每月被抢注的专利和商标都在百个以上。”重庆商标监控第一人马燕飞说,“很多跨国公司都在本国或渝企将要进攻的海外市场,进行了大量的专利、商标申请,以阻止‘重庆造’进入其势力范围。”
  2800多家涉外企业,仅23家申请了知识产权保护备案――“重庆造”走向国际,便会面临巨额赔偿或退出市场的窘境。
  而这,仅是重庆民企“走出去”困局中的一朵小浪花。
  2001年,宗申集团捧着钞票“走出去”到处设厂。“最后,亏了钱打道回府。”宗申老总左宗申说。
  2006年,四家民企赴老挝种粮,因种子不适应气候、基础设施几乎为零等原因,全部铩羽而归。
  …………
  如何帮助民企“走出去”?
  2008年7月,市委、市政府提出:把重庆打造成西部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高地。
  于是,五大平台应声而出:政策支持服务平台对高新技术等并购项目提供大额资金支持,项目规划服务平台收集和完善对外投资合作项目信息,投融资服务平台解决民企“走出去”的资金困难,工作协调服务平台实现快速审批,人才支持服务平台专门对民企进行业务培训。
  于是,重庆民企出海风生水起。
  宗申进军巴西市场,收购当地第三大摩企。
  博赛抄底圭亚那,成为全球最大铝矾土熟料生产商。
  …………
  通过“走出去”,一大批民企由弱变壮。
  
  助推上市
  
  2009年11月19日,香港联交所。
  各路记者紧握“长枪短炮”,正等待着一行人的到来。
  9点钟,记者队伍骚动起来――龙湖地产掌门人吴亚军出现在大门口。
  这天,是龙湖地产上市的日子。
  望着“00960”不断上扬的曲线走势,吴亚军脸上绽放出甜美笑容。
  这几年,为推动龙湖上市,市委、市政府可谓煞费苦心。
  2007年4月16日,市政府对外宣称:全力支持龙湖赴港上市。几天后,花旗银行中国CEO施瑞德访渝,市领导极力向施瑞德推介龙湖地产,邀请花旗做龙湖上市的“媒人”。
  施瑞德爽快应诺,花旗成为龙湖上市的头号保荐人。
  龙湖扩张应声加速:2007年12月5日,30亿元进军西安;2007年12月19日,20.6亿元进军北京……一年中,龙湖以上百亿元交易完成了全国布局,为上市作好了土地储备。
  2008年秋天,金融风暴的意外来袭,打乱了龙湖的上市计划。如果按原定时间2008年11月上市,极可能会出现高开低走。于是市领导建议龙湖暂缓上市。
  在等待期间,为缓解龙湖资金压力,2009年5月,在市政府的帮助下,龙湖向国家发改委申请到14亿元公司债券――龙湖熬过了“寒冬”。
  一年后,龙湖成功登陆香港。上市当天,股票大涨――吴亚军以420亿元财富荣膺“中国女首富”。
  龙湖上市历程,是重庆扶持民企上市的缩影。
  2009年初,市工商联统计,有上市意向的重庆民企有241家。
  然而,民企上市困难重重――审批程序繁琐;经营不规范,历史遗留问题多;缺少专业人才,受制于中介机构……
  如何破解瓶颈?
  2009年5月,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市工商联会同市金融办、证监局、新专联等单位,成立了重庆市民营企业上市服务中心――为企业上市提供点对点服务。
  力帆集团上市了,金科集团上市了……在上市大潮中,一大批民企由壮变强。

标签:重庆 民企 解码 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