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建议书 > 正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法教学与语感培养

时间:2019-01-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就语文课标的要求“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而言,语文教师是有必要让学生掌握常用的语法知识的,但又不能像以往的教学,花大量时间和功夫讲授语法知识、进行语法知识的应用训练。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是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文意识,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语法教学;语感培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054-02
  
  1.正确理解课标“淡化语法”的要求
  新课标旨在引导教师们改变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教书轻育人……”的观念与做法,旨在引导教师们在教学中均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长为适应时代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语文课标的要求“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而言,语文教师是有必要让学生掌握常用的语法知识的,但又不能像以往的教学,花大量时间和功夫讲授语法知识、进行语法知识的应用训练。所以,那种“不厌其烦整语法”和“什么都不讲”的做法都是与课标要求相悖的。
  2.认真研究教材
  弄清语法知识在整套教材中(7-9年级)的具体内容和编排体例。这是每名教师特别是新教师教学前的必要准备。“不打无把握的仗”只有对学段内的教学内容做到了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对每个(部分)知识的编排了然于胸,才能合理安排,从容应对。总的来看,教材将字、词、句子、说话常识等分散安排在不同课文后的小常识里介绍。将标点用法、短语类型、修辞、复句等内容单列在每册教材最后来介绍。不难揣测教材的编写意图:既要在平常语文教学中融进语法基本知识点,又要让学生建构起自己的语法常识体系。
  3.了解学生学习基础
  准确把握学生现有的语法知识水平。这是教师确定语法教学内容和选择适当教法的前提。七年级的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小学,由于小学教师对小学课标中语法教学要求的理解与执行的不同,同学们既有的语法知识基础也千差万别。绝大多数学生对字、词、音、义以及常见的的修辞手法基本能做到“知其然”,但对更多的语法知识是一无所知,其头脑中根本就没有语法的概念。对于少数农村学校七年级新生而言,就连基本的多音字、多义字、排比比喻修辞都还一片茫然,更别提语法知识基础了,只有切实了解学生实际水平,做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科学选择教学方法,才能在效有度地完成课标要求的语法内容。
  4.初中语文语法知识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在熟悉了课标要求,教材编排和学生基础的前提下,如何选择与设计语法教学策略,才能让学生愉悦地接受抽象而枯燥的语法知识,建构自己的语法知识体系?
  4.1 整合课后小阅读并融入课文教学中,一册一次小结。新课标下的教材将重要的语基语法知识设计成课后小阅读的形式,供教师、学生合理安排学习。它能充分体现教师整合课程资源和驾驭教材的技巧,也能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的能力。
  4.2 将语法知识始终贯穿进范文的品读与赏析中。教材选编的范文,不仅文学性,思想性强,而且语法规范,既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健康情感,也是学生感知并建构语法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材料。其实,每位读者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品读与赏析过程中,又怎可缺少语法知识呢?可以说,缺少了语法规范的文学赏析,只能是没有音乐的干嗥罢了。而且,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文学素养的养成,也只有在汉语语法规范下完成。所以,将语法教学适时贯穿到范文教学的品读与赏析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感知并建构起自己的语法知识体系。
  4.3 将语法知识教学始终贯穿进作文指导和口语训练教学之中。说话和写作之所以是门艺术,就在于它们不光讲技巧,而且要在现代语法的规范下完成。说话和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语法规范下内化为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的实际运用过程。因此,将语法知识贯穿进口语训练和作文练笔指导中,逐渐规范学生的表达习惯,提高表达能力就显得异常重要。
  4.4 有重点的将古代汉语语法常用知识贯穿到古典诗、词、文的教学之中。初中阶段选择的文言文,都是精致优美、易解易诵的名篇佳作,绝大多数学生均可根据课下注释基本疏通文意。有教师就此安排学生讨论主旨或理解诗词意境,结束后课文教学就算完成了。
  4.5 专题讲解每册课本最后的语法知识列表。教材最后的六个列表即独立又相互联系,它们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介绍语法知识,是学生建构自己的语法知识体系所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每册新课之后,可安排1-2课时,对该册列表中的知识进行讲解训练。
  5.在语法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语感培养
  5.1 指导学生朗读吟诵。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这里的朗读,就是叶圣陶所说的“美读”,要读得感情充沛,抑扬顿挫,移情动容。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成诵,让他们真切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揣摩文章语气、情感的变化,体味文脉的起伏文气的贯通,进而充分吸收文章精华,使他们便于学习借鉴。使课文内容主体化,想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即“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5.2 引导学生揣摩比较。训练语感,必须让学生了解字词的意义和情味,懂得赏析。有的要从字面上去推敲,有的要从涵蕴方面去揣摩。叶老说,语文教学不应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字句、研究文法辞法,最紧要的还是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
  教学中有的老师从课文中抽出一句,讲这句在文章中如何重要,作者写得如何精妙,或从句中找出一个词,分析作者用词如何恰当,学生往往是听听而已,过后不会自己体会并应用。若将句中的两个词交换位置,或用别的词代替这个词,或增删课文原句,然后将改变后的句子与课文原句进行比较,无须讲解,学生就会豁然开朗,恍然大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匠心。通常采用的有效途径有:一是换位比较,了解句义变化。二是换词比较,体会用词准确。三是增删比较,发现规律。
  5.3 指导学生体验品味。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切断了语言文字和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即使是十分优秀的作品也难以感受到其意义和情味。叶圣陶说得好:“如果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到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5.3.1 体味语境。语言离开了语言环境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仅是文字符号而已,要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语境就是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也就是上下文。对于一段文字来说,它所处的那篇文章是它的语境;对于一句话来说,它所处的那个语段是它的语境;对于一个词来说,它所处的那句话是它的语境;一个成语是该成语中每个字的语境。要确定词语的意思,必须把它放在语境中考虑。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一个语境中,每个词都只能有一个固定的意义(特定的双关修辞例外)。
  5.3.2 品味语言,培养学生丰富而细腻的语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方法不仅使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紧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为此,我注意抓住这类文章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引导学生去理解、赏析、朗读、背诵,凭借语言文字,锤炼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培养语感。 首先推敲关键词语的精当,其次体会不同句式的作用,其三品味修辞手法的妙用。文章的作者常借助于修辞手法来调整文辞,以便更准确更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通过指导学生体会文中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鲜明性、生动性、形象性和美的感染力。
  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是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文意识,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上接52页)
  融”的艺术特色。
  2.2.3 文言文。上《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我选取“对比”这一手法切入,因为它既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又能将本文主要的内容,如情节发展、人物性格贯串起来。在梳理概括情节的基础上,我提问:本文巧妙地使用了哪种手法来贯通文本,将故事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串在一起?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它的好处是什么?通过这个中心问题,让学生体会本文叙述描写的高超技巧及其文学价值。《张衡传》的教学,我以当今世界用“张衡山”“ 张衡星”等命名表达对建造世界文明的科学巨匠的崇高敬意引入,提问:是什么原因使张衡成为世界史上罕见的才华横溢的伟人?(中心问题)张衡最重要的成就是什么?除了在天文历算方面的成就,他还在哪些方面有所成就?为什么他在各个方面都有如此高的成就?(边缘问题)
  中心问题发散式提问,将分散孤立的阅读教学,统一在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之下,如线串珠,多而不乱,使整个教学带有明显的综合性,避免了串讲法肢解诗文之弊,给学生留下的是完整深刻而非零碎散乱的印象。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单纯却清晰有序的知识系统。正如乌申斯基所言:“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学生通过围绕教师提出的中心问题有针对性地深入探究,能更快地找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使思维在最大程度上获得锻炼。当然,核心问题的拟定在注意其实用性的同时,还要注意适当地为学生搭建“脚手架”,让核心问题成为学生沟通旧知与新知的桥梁。
  3.对“中心问题发散式阅读教学”的反思
  课堂提问中诸如“无病呻吟”、“众所周知”、“低层次的”、“毫无目的性的”等大量“伪问题” 的出现,往往是由于教师备课不够充分,教学环节设计欠周密,教学过程随意的结果。这种“硬伤” 造成的课堂浪费严重影响了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而运用中心问题发散式教学法,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更重要的是,能最大限度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语文教师:①努力提高教学理论修养,系统学习教学提问方面的知识,熟知课堂提问的种类,结合教学实际,设计科学的有艺术性的问题。②全面了解教材,深入“吃透”教材,合理把握教学重点。③博学勤思,积累知识,勇于创新。
  除此之外,教师还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拿得起放得下,大胆取舍,不必担心“挂一漏万”。 因为语文课程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综合体,可能包含着语文教学目标的各方面内容;而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非一朝一夕所能达成,因此,不要试图把每一个具体文本所涉及的知识点、能力点无一遗漏地传授给学生。我们应该多去观摩数理化这些学科的课堂教学,其实“一课一得”,在语文课堂中一样可以很好地实践并实现。试想,语文阅读教学若能做到“一课一得”,不就能让学生在中学阶段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形成语文能力吗?这样,学生不就能充分体验到收获的愉悦,从而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吗?而这不正是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前提保证吗?愿我们的语文教师能探索出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和服务,让我们的课堂少些喧嚣和无益的劳动,而学生却能因此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减少浪费,充满效率,充满智慧!
  (上接53页)
  方法独立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不需要每时每刻都依赖老师,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快的发展速度。
  加强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并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促进中小学语文有效衔接的保障,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担负起培养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主要责任,要把学习习惯的培养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而不是把它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抓习惯养成,促顺畅衔接。以上是我对中小学语文衔接问题的一点浅见。衔接是永恒的,探索是无尽的。只要我们努力去做,相信就会有成效的。

标签:语感 语法 培养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