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教学反思 > 正文

2018年新农村建设政策_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村级干部管理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总揽全局、与时俱进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强化核心,切实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其中,村级干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派干部到村任职,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结合村级干部的管理制度,全面系统地对村级干部管理进行深入研究,以促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村级干部管理的完善,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级干部;干部管理
  [中图分类号]D0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3-0086-0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社会正处在巨大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涌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些新的情况对村级干部原有的工作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如何把握农村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探索搞好农村工作的新规律、新途径,成为摆在农村干部面前的新课题。[1]如何建设一支能够有效贯彻落实新农村各项政策的高素质的村级干部队伍,是新形势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也是摆在当前村干部面前的一件大事。
  一、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村级干部管理的现实意义
  新农村建设,是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综合工程,是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核心部分的重要内容,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2]村级干部处在农村基层第一线,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者和落实者,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等项事业的直接领导者、管理者。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村级干部管理,对于强化农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稳定和完善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给以应有的重视。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和核心是发展农村的生产力,稳定和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前提。农村干部应进一步提高组织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积极建设农村公益设施,改善农民饮水、能源、道路、居住、通讯等生活和生产条件。围绕村容整治和环境美化,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使农村改革有一个新的进展,农村社会面貌有一个新的变化,广大农民的生活从温饱到达小康水平,逐步形成农村经济繁荣兴盛、农村生活安定团结、农民居住环境和健康水平有较大改善、社会治安良好的新局面。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基层村级干部必须紧密联系群众,从小事抓起,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由于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缺乏对市场经济的了解,对于如何进入和适应市场缺乏明确的思路,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下,显得束手无策。因此,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村级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了解市场经济对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调动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从经济、社会、技术、资源、生态、环境及相应的政策与管理等综合领域入手,推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干部在掌握市场经济知识的条件下,了解市场,熟悉市场,增强市场意识,掌握市场规律,根据市场需求,带领农民群众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增加适销对路产品的有效供给,引导农民走上致富之路。农村干部更可为他们答疑解惑,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实现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
  (三)有利于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出现的社会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农村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主要表现是贫富差距拉大。收入差距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悬殊,使部分群众心理失衡,开始对市场经济不满,甚至对党的富民政策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因此,农村干部在新形势下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使农民知法、懂法、学法、用法,严格依法办事,按章办事。通过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使市场经济具有的自主经营、平等竞争等运行规则进入农民头脑,激发人们的独立性和主体意识,增强农村群众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应进一步增强村级干部的民主法制观念,提高政策水平,积极实践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靠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缓和农村社会矛盾,促进农村社会健康、稳定发展是农村干部推动农村文明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四)有利于推进农村文明,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在村级干部的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推进农村群众的整体素质。村级干部通过向政府汇报当前农村群众的整体现状,使政府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在农村基础教育投入过程中,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重视农村成人教育,使人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改变、创新现有社会文化的内容与结构。因此,发展新农村先进文化是实现新农村精神文明的基础。村级干部通过把提高农民群众的素质,当做创建文明村镇的一项根本任务。积极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村风民风进一步优化。从农民的需要出发,编发一些文明教育材料,让农民储备一些必备的健康文明知识。通过开展文明户、文明村等创建、评选、挂牌活动把家家户户都发动、调动起来,都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当中,在参与当中接受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素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村干部通过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制定精神文明创建评选标准,细化措施、充实内容,着力在提高农民素质上取得新进展,开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级干部管理存在的问题
  村级组织是党和政府的领导在基层得以实现的组织基础,它的建设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农村的贯彻执行,关系到农村和农业的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农村基层组织特别是村级干部队伍中还存在同新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现有村级干部水平不能适应农村发展
  第一,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我国现有的村级干部,有相当一部分不具备履行相应职务的科学文化知识。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要求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但一部分村级干部文化素质偏低,专业知识匮乏,又成为实现这一转变的制约因素。村干部大部分是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小学文化,属半文盲。还有的连读书、看报都十分困难,无法有效地把上级精神传达和贯彻到群众中去;还有一些村级干部轻视学习,甚至放弃学习,只相信经验,认为书本知识不适合农村。
  第二,政策执行能力较差。准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农村政策,是对村干部最基本的要求。但是目前,有的村级干部对学习不够重视,接受教育的程度不能适应目前建设新农村的工作需要。有的村级干部政治素质不高,不能教育、引导和带领群众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有的村级干部上任后,不能围绕党组织开展工作,不能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有的村级干部丧失党性原则,以权谋私,挥霍浪费,在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由于村级干部不能及时地把握最新的政策信息,给工作带来被动,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到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3]。
  第三,管理水平低,工作效率差。目前,村级干部的管理水平与现代农村对管理者的要求很不适应。不少村干部不懂得科学管理,不能正确处理好日常工作与党建工作之间的关系,有些村干部忙于应付日常事务,放松了党建工作,使村党支部出现了活动开展难、党员教育难集中、党的政策宣传难等一系列问题;有些村干部不能正确处理好眼前工作与未来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还有部分村干部忙于解决村民之间的纠纷等事务,在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制定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使本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有些村干部缺乏协调能力,有明显的个人主义,自己说了算,不能充分调动班子其他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习惯用行政命令方式处理村内各项事务,在工作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善于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来引导、教育和帮助农民群众。
  (二)村级干部经济待遇偏低
  某些地区村级干部的待遇偏低,生活难以保障,抑制了村干部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承担着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任,但许多情况下他们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并不明确,也不平衡,存在着对基层干部责任上严格要求,但权利上又无相应保障,经济待遇上又不够关心的情况。这使农村基层干部难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任务上,对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任务只是采取被动应付的态度,影响了村级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村级干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对村级党员干部的推荐、考察、选拔等程序环节执行还不够严谨。首先,对于村干部的考核制度不完善。对村支部和村干部的考核大多以综合治理和收款实绩为主要内容,工作被动应付,缺乏主观能动性与开拓进取精神。其次,现行的村级干部管理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有力监督少。广大村民群众由于缺少知情权和参与权,无法实施监督;村“两委”内部及相互之间由于缺少严格的监督制度,也难以实施监督。再次,对农村基层干部管理力度不够,少数地方把关不严,把个别思想不纯、作风不正的人“选”进了村级班子;甚至有些地方上级领导随意撤换村班子成员,导致村级班子严重丧失威信;少数村干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生直至恶性膨胀;部分监督制度不健全,有些本来建立的制度也没有加以执行和坚持。
  (四)村级干部储备力量不足
  培养村级后备干部是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工作。为了夯实基层组织基础,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上级党委应该投入精力,正确地识别、考察村级后备干部,把那些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考察范围,为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奠定坚实基础。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转型,青年新生力量处于分散、流动状态,村级组织很难对他们开展有效的教育和培养。部分地方对村干部后备人选的培养选拔缺乏硬性措施,真正有文化、有素质、有培养前途的人才很难选拔,后备干部队伍出现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局面,有的村甚至找不到合适人选来担任村干部。
  三、加强和完善我国村级干部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村级干部自身素质
  村级干部是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保障,他们的工作实质就是为农民办实事。作为一名村级干部,在任何时候都要做到心系百姓、情为百姓,诚心诚意为农民谋利益、干实事。因此,农村干部要在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工作作风上适应新形势的变化,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加强对科技知识和经济知识的了解。村干部要切实发挥在发展经济上的模范带头作用,要有独到的见解,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村干部在为农民办事的过程中要讲究实效,尊重实际,加强对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学习,在农村建设工作中,问题大多出在宅基地、计划生育、土地承包等这些敏感而又政策性强的工作上,有的农村干部做了多年的农村工作却不明白有关规定,盲目决策违反了政策,使工作被动。实践证明,做农村工作同样需要学习,学习对农村干部同样至关重要,村干部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提高自身素质,诚心诚意地为农民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
  首先,树立发展意识。发展是硬道理,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应是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农村出现的各种问题中,经济欠发达是根本问题,部分村干部缺乏进取意识,缺乏干大事的雄心壮志,这些片面的、消极的思想,给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与群众的愿望极不适应。因此,村级干部要增强发展意识,“树立为官一任,致富一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为农村经济发展出点子、找路子、搞服务、引项目,带领农民群众发展本村优势,找准经济发展的路子,把农村经济发展纳入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农村党建活动中,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要不断总结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加大宣传力度,推广经验做法,推动工作开展。
  其次,树立“公仆”意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村干部要为群众服务,替农民群众办他们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村级干部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农村工作忙,任务重,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就干不好工作,得不到群众的认可。当前,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增强,对集体的依赖性降低,出现问题找干部,如果问题解决不好,村干部就容易被误会、被埋怨,对此村干部一定要具备服务意识和公仆意识,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用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上,尽心竭力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要把创新作为增强“公仆”意识的重要途径,带领人民群众勇于善于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第三,树立民主意识。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村级干部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学会用民主的方法开展农村工作。要正确对待群众和班子成员,在工作中把农民群众当主人,在决策中讲民主,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农民群众的信任;要团结班子成员,坚持讲民主、讲原则、真心诚意为农民群众办事,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在工作取向上注重扩大民主,落实党员干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在干部选拔任用方式方法上注重体现公开、公正、客观、科学,注重干部选拔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建设;在干部的选拔使用上注重创造一个好的用人机制,让能干事、愿干事的干部尽快成长起来。同时,积极疏通与社会互动共振的渠道,建立民主开放的决策咨询机制,建立组织工作社会评价监督机制,保证组织工作与群众的紧密联系。
  (三)完善村级干部管理机制
  第一,完善村级干部目标管理机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以“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经济,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为前提,按照“科学合理,突出重点,便于操作,注重实效”的原则,推行目标化管理,建立村级干部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对村级干部实行目标化管理,建立起良好环境和氛围。树立发展意识,村干部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对于任务目标,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严格考核,量化打分,对全年任务目标完成较好的进行奖励。同时,对全年任务目标完成不好的,给予通报批评、诫勉以至罢免职务的处理。在村级干部进行任务落实,明确职责,目标量化,严罚重奖等方面,充分调动广大村级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保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第二,完善村级干部选人用人机制。在选人用人上,不仅要解决选什么人的问题,还要解决如何选人、如何以新的机制选拔优秀人才等问题。因此,可以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广泛宣传村级干部的“选人、用人”方法,使农民群众充分了解选人方法和过程。全面推行村党支部委员“两推一选”制度和村干部竞争上岗制度,鼓励农村优秀青年人才主动竞选村干部,有力地调动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为选拔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打下坚实基础。大力改革村干部选任办法,把竞争机制引入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实行公推公选,择优用人。依法扩大基层民主选举,由村民民主推荐,再由党员和村民代表投信任票,确定初步候选人,初步候选人要求分别向村民和上级党委竞职演讲和竞职承诺,最后由领导小组确定正式候选人并提交党员大会选举。通过推行“选优”机制,基本实现了好中选优和“精干、高效”的选人目标。
  第三,完善村级干部激励机制。认真落实村级干部的待遇问题,加大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村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一是规范村干部工资报酬。从根本上解决村干部的待遇问题,实行统一的工资报酬标准,规定村级干部工资由固定工资、考核工资构成,固定工资由区财政按照每个村核定的村干部职数负担,考核工资由乡镇财政依据村干部考核情况年终一次性发放;二是完善村级干部的养老保险制度,适当提高村干部的退休金。为了保证村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必须切实解决离职村干部的生活待遇,可依据曾任职务、任职年限等发放标准不等的生活补贴金;三是推行村干部评比表彰制度。坚持对思想品质高尚、工作业绩突出、群众普遍认可、社会反映良好的村级干部,应给予政治荣誉、精神鼓励、物质奖励,激励农村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实现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
  第四,完善村级干部考核机制。按照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考核原则,由群众监督完善考核办法,定期考评奖惩。对于一年工作进行目标考核,对于村干部的政治品质、工作成绩、能力表现等情况做出鉴定,通过自评、互评、群众评议等评审,对村级干部素质进行量化考核,对于不合格的村干部要进行学习和培训。要把考核结果与村干部工资、奖金、补贴等结合起来,实行绩效挂钩,奖励优秀者,对于工作不佳者给予相应的警告,并把考核结果作为以后晋升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工作出现重大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村干部,要按干部管理权限和法定程序,给予免职或责成本人提出辞职。
  第五,完善村级干部监督机制。村级干部在落实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过程中,党组织要监督村级干部的行为。村级干部在工作中,要实行村级政务、事务、财务三公开, 对村民普遍关心和关注的重大问题的处理结果应及时进行公开,增加工作的透明度,让群众对村干部实行民主监督;乡镇党组织要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建立村干部廉政谈话、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等制度,定期组织村民代表对村干部进行民主评议。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工作,进一步整合农村基层纪检监察工作力量。
  总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在于村级干部;农村要稳定,必须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基层政府要把提高村级干部的素质融入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村级干部一定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建设具有现代气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提高村级干部的素质,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艾春香.新形势下农村干部面临的新课题[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4).
  [2]郭涛.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J].安徽农业科学,2007,(28).
  [3]刘中朝.提高村级干部素质推进小康社会建设[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5,(5).
  责任编辑 侯 琦

标签:干部管理 新农村 村级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