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教学反思 > 正文

李时珍教学反思

时间:2017-04-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李时珍》教学设计

《李时珍》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经过三年级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通过对关键词的理解来体会感受文章所要表现的情感,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学生在课堂上,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打开思维。但在学习《李时珍》一课的时候,由于文本特点的原因,教师要注重问题的设置和学生理解的引导。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及其伟大贡献;

2、通过想象、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文中关键词;

3、结合“金钥匙”联系概括,培养概括要点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时珍“救死扶伤”的志愿和编写《本草纲目》的坚定意志,通过理解、想象等体会他所付出的艰辛。 教学难点:感受编写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

教学训练点:通过想象、对比、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从而感受编写过程的艰辛,感受“伟大”。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介绍李时珍,板书课题。

2、学生谈自己对李时珍的了解。

3、教师小结:李时珍最伟大的贡献就在于编写了一部伟大的著作《本草纲目》。

二、走进《本草纲目》,初步感受“伟大”。

1、 抓住数量词,指导朗读,初步感受《本草纲目》的伟大。

(1)、师:课文是怎样介绍《本草纲目》?

生:《本草纲目》有一百多万字,记载了一千八九百种药物,是中药书中的一部伟大著作。

(2)、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抓住两个关键数量词“一百多万”、“一千八九百种”,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感受本草纲目的伟大,

(3)、师小结:两个数字,说明了《本草纲目》全面、详细而准确,因此,《本草纲目》是一部伟大的药物书。

2、 通过和旧的药物书对比,感受《本草纲目》的伟大。

(1)、师:而当时旧的药物书却有??

(2)、教师引导学生找到旧的药物书的三个缺点,通过对比,体会《本草纲目》的完善,再次感受它的伟大。

(3)、引导男女生对比读:总而言之,女生读——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可《本草纲目》却男生读——有一百多万字,记载了一千八九百种药物。

(4)、教师小结:《本草纲目》全面,详细而准确,这样一比较,我们不由感叹——《本草纲目》真是中药书中一部伟大的著作。

3、 抓住“终于”,体会不易,感受伟大。

(1)、引导学生再读第五自然段,抓住关键词“整整二十七年”、“终

于”体会编写的不易。

(2)、通过删词比较法进一步对比,感受艰辛,指导读出感受。 课件示句子:

他整整用了二十七年的时间,编写成了一部著名的药物书。 他整整用了二十七年的时间,终于编写成了一部著名的药物书。

4、师生轮读五段,整体感受《本草纲目》这部书的伟大。

三、走进艰辛的准备过程,进一步感受伟大。

(一)、出示自读提示,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概括李时珍做所做的准备工作:采药、尝药、访药。

(二)、学习采药片段,感受“不怕”。

1、 默读“采药”片段,感受艰辛的付出。

2、 汇报交流,理解“山高路远”,“严寒酷暑”,读出词语中饱含的艰辛:

(1)、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词语“山高路远”,感受采药中环境的艰险。师:看到“山高路远”这个词语,你的眼前仿佛浮现怎样的画面?预设生:山很高,高得插入云霄,路很远,远得看不到尽头。

(2)、通过对“暑”字的学习,理解“严寒酷暑”,感受采药时气候的恶劣。

师:这个词语中哪个字让你感受到热,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预设生:上面有个“日”,代表太阳,火辣辣的,下面是个“者”,指的人,顶着烈日在行走的人就是李时珍。

师:火辣辣的太阳晒着,烤着,真热。其实,在古代,“暑”字是这

样的。出示课件(说文解字“暑”的由来)。指导书写“暑”字。 暑,篆文(日)(者,饮煮)。古人认为“暑”是热之极;

3、教师指导个体读句子:严寒酷暑,山高路远,李时珍毫不退缩,读出他的坚定。

4、想象李时珍在采药过程中还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课件示句式:他不怕——,不怕——走遍了产药的名山,进行语言训练。

5、通过朗读,读出李时珍面对困难的坚定和不退缩。

(三)、体会尝药的危险和访药的艰苦。

1、在尝药和访药的过程中,李时珍还不怕什么?指导学生默读,思考,小组归纳,完成题单。

2、交流,走进内心,感受李时珍不畏艰辛。课件出示:

(1)、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产药的名山。

(2)、他不怕______________,许多药材都亲口品尝。

(3)、他不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个体说,引导学生个体读。

(1)师:你怕山高路远,严寒酷暑吗?

预设生:怕。

师:可李时珍却??以此类推?引导学生个体读三个“不怕”。

(四)、感受“不怕”背后的精神力量。

1、教师小结:这就是李时珍,这几句话中都有一个相同的词语,那就是——不怕。所有的不怕,正如李时珍曾所过的一句话(课件出示):“心比铁石坚,至死不怕难。”

2、体会心中的信念。

师:到底是什么样的志愿,让李时珍“至死不怕难”?相机板书:救死扶伤。你是怎样理解“救死扶伤”?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救死扶伤”。

(五)、紧扣信念,动情诵读。

1、师:是啊,正因为心中有“救死扶伤”的信念,所以——生读: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产药的名山。

2、师:因为心中有“救死扶伤”的信念,所以——生读:他不怕尝药的危险,许多药材都亲口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

3、师:因为心中有“救死扶伤”的信念,所以——生读:他不怕艰辛,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

4、师:是的,孩子,他所有的不怕,所有的付出,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他立下这样的志愿——生读: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痛苦。

四、凝聚感动,铭记伟大:

1、读写结合,凝聚感动。

(1)、师:就这样,他整整用了二十七年的时间,终于编写成了一部著名的药物书——《本草纲目》,而这部书也成就了李时珍伟大的人生,在世界医学史上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板画:书与丰碑)

(2)、书写墓志铭。汇报交流。

2、向李时珍致敬。

师(结合板书总结):同学们,这部书有一百多万字,字字都凝聚着救死扶伤的信念,有一千八九百种药物,种种都是他伟大人生的

篇二:说勤奋教学反思

说勤奋教学反思篇一:说勤奋>教学反思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

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献。还没有上这课时,我真担心学生没有兴趣学这篇课文,因为这样说理性很强的文章他们

从没有接触过,该怎样调动他们学习这篇文章的积极性呢?上“凤凰语文网站”寻找了相关

资料,觉得可以在比较中学习这篇文章,于是就有了以下的教学思路。课文中主要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古代的司马光,一个是现代的童弟周。他们有着许

多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寻找他们两个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

方,在交流司马光和童第周相同点时学生都说他们都获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时学生

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从句子中我让他们找司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当然学

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观点,那就是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

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找相同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不同点,

于是学生告诉我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找有关句子弄明白一个是天资聪明,一个

是起步晚,基础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突破课文的难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

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通过这样比较以后的学习,学生理解

难点到这里便水道渠成了。不过在课堂上我认为我还有许多地方做得还不够的,我总感觉课堂上读的部分不够理想,

可能是说理性很强的文章,描写得不是很优美,所以学生的朗读就没有那么投入,同时学到

最后我让学生起来交流相关>名人名言时,由于课前学生的预习情况做得不够理想,所以

学生不能回答,后来只好我说了两句。看来我以后在课前准备方面要做得更全面一些,而且,

学生已经是四年级了,他们完全有能力自己去准备,这样也可以培养他们搜集资料的能力。篇二:说勤奋教学反思 《说勤奋》一课是第五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主要讲述了司马光和童第周刻苦学习的>

故事,告诉我们从小要珍惜时间,勤奋读书。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找出表达作者对勤奋观点的句子,学生都能正确回顾,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作者的主旨,学生

以一种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接着引导学生体会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

学习和长大后用“警枕”提醒自己努力分不开的,通过研读词句明白“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

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学要求自学第三小节,讨论交流后明白“勤

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资源,使课堂

教学为学生服务语文学习过程中“读”是第一位的。读是吟咏品味,读是鉴赏领略,读是情感共鸣。课

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读中才能领受体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讲绝对代替不了学生的读,学生读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是与课文、与作者间开展

的一种心智交流的过程。读——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其魅力依旧光彩照人,也正

因为有了它,语文才具备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齐读、默读、

更有创新地引读。在多种形式的读中体会理解文中“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

句话的含义。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支柱,支撑着语文素养这座大厦。学生的头脑不是需

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课堂中我尝试多让学生自己说,把精彩留给他们,还

他们一个自由表达的园地。在学习司马光的事例时,我设计的问题是:马光手中的“鲜花”

是什么?他付出了哪些汗水和心血?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字词句入手,潜心体会,真正领悟到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在学习童第周的故事时,设计了以下

问题:(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3)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每个学生都能割

据自己的理解表达几句。事实证明我的设想是正确的,开放有度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热

情! 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应该说符合了新课程理念,但由于课堂的多变性,教学中仍有

感觉遗憾之处:如缺乏对学生进行语言理解方法的引导,有些问题缺乏更为准确的引导,有

些环节的语言过渡不够自然,表述也不够精彩,但我想只要不断总结并形成自己的观点,经

验也会越来越丰富。 篇三:说勤奋教学反思 在楚才小学上完《说勤奋》一课,给我的感觉特别好,我觉得这堂课学到了很多东西,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针对高年级的学习,更多的应该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整堂课在这一

点上我作得不是很好,例如:当我让学生谈谈文章的2,3自然段讲了什么时?学生反映很快,

迅速地说出文章这两段主要是举了两个例子,司马光和童第周是怎样通过勤奋取得成功的。

其实接下来我可以顺着这根主线让学生讲下去,而不是又从头开始,先学第2自然段,再学

第3自然段。高年极的学生领悟能力已经很强了,教师更多的应是教育和启发学生。第二,当我讲完文章时,忘记了把文章回顾一遍,总结一下作者的观点,这对学生系统

学习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尽管我在开始的时候也想到这点,但真正上课的时候还是忘记提了。第三,我声音不是很大,因为我的声音比较小,学生发言的声音也不自觉地变小,课堂

显得有点压抑,这点我以后要特别注意。 第四,板书不完整,开始设计的作者的观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在讲到第一

自然段,学生理解正确时,没有及时地写在黑板上。另外我的粉笔字还需要勤加练习。 上完这堂课,我发现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真的是很不容易,需要今后更多地实践、反思

和学习。当听到学生跑来问我姓什么,并高兴地称我“周老师”,我觉得很感动,有一种说不

出来的感觉。这堂课也让我体会到了成为一名教师的快乐。篇二:说勤奋教学反思 《说勤奋》教学反思

人之际遇,有齐有不齐,而能使已独齐乎?已之情理,有顺有不顺,而能使人皆顺乎?

每个人都有顺利与不顺利、幸运不幸运的时候,情绪也会随着境况的不同而起起伏伏。无论

何时,都不能以个人的心情、境遇来要求别人,而应由别人的情绪、境遇来反观自己,这样,

我们就能明白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从而更加完善自我。 本文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课文。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

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无数鲜活的例子都曾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

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我们要想取的好成绩,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踏实勤奋。

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无论我们是否天资聪明,我们一定会有所收获。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本文记叙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订好《本草纲

目》篇三:《说勤奋》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篇四:因时而变——《说勤奋》教学反思 随时而动

——《说勤奋》教学反思王惠

《说勤奋》是一篇阐明道理的议论文。议论文在小学阶段比较少见,但是这篇文章开头

就摆论点,中间用了古与今两个名人事例论证,最后一节总结,四小节文章,议论文的三要

素:论点、论据、论证,一应俱全,而且文章首尾呼应,结构清晰。更因为前几年上过此课,

孩子学起来特别轻松,为此这一次我决定不上第一课时,布置学生朗读课文后,直接学习新

课。

文章阐明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都是凭借勤奋取得成功

这个道理,意在告诉我们不忘勤奋,已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因此设计这节课我就紧抓“勤

奋”二字,开头明确“勤奋”有什么作用,并且知道“鲜花”是“汗水和心血”的结果;然

后通过两个实例进一步体会“鲜花”取得的成就,“汗水和心血”付出的艰辛劳动——勤奋;

最后再次强调“勤奋”的重要性。设想是好的,教学环节是完美的,但是学生的因素是不可控制的。课前布置学生回家读

熟课文,第二天要有老师听课,可是总有同学不把朗读作业当成任务,结果在第一环节认读

生字就遇到了“拦路虎”,不用说,文章读的更不熟了。怎么办,鲜花和汗水的理解如果不读,

肯定不理解。这个问题提出来就是造成冷场,更关键是让孩子上课伊始产生困难情绪,后面

的学习肯定有影响。“文章给我们介绍了两个成功者,那他们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们付出了

那些心血和汗水?”由对它们的理解,改成了这个问题,让学生再次读书体会。等到名人事

例学完后,进一步明确由于付出“汗水和心血”——勤奋,取得了“鲜花”——成就。 课

上完了,虽然听课老师感觉不到什么,但是我心里却想法颇多——教学环节不能一成不变,

要随情况及时而变;关键是让我重视起来——更要注意不检查学成的学习情况,千万不要轻

易下结论——哪怕平时再了解,但也会有突然变化,尤其在研究课上。篇五:说勤奋教学反

思222苏教版第15课《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

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对人民、对社会作出

应有的贡献。

在设计本课教学前,我以“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

浇灌出来的。”这一句作为展开。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他们手中的鲜花是什么?是怎么得来的

呢?这样两个问题来贯穿整节课的。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时代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开始转向追求个

体的自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为此我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

料,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小组学习,研究语言文字,动笔做记号。我教学生用“读”“思”

“议”“悟”的方法学习本课,仔细品味重点段、句、词,体会文中的情感。 由于课文并不难以理解,两个例子的结构也有所相似,所以在处理教材时,我采用由扶

到放的方式,学习司马光的例子时引导多一些,童第周的例子则放手让学生自读,并结合课

前补充的文章《一定要争气》来谈感受。为了让学生较好地进行自学,我有意识地教给了学

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通过找关键句子和词语来体会人物精神。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学生顺

利完成学习任务,也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不仅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 在教学司马光时,学生很顺利的找到了“一遍又一遍”、“一直”、“滚瓜烂熟”这些表现

司马光小时很勤奋的词,这也是在我意料之中的。但是,突然有一个孩子说:“老师,其实哥

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和“司马光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

烂熟为止”也可以看出来司马光很勤奋。学生所说的这一点,我在备课时还没有意识到,经

过她这么一说,我就立即意识的,的确,因为这是一组对比,由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也就是

读书时间比较短,而司马光读书很长来对比,可以感受到他的勤奋。立即表扬了这位学生。

同时提醒自己也要深入地去解读文本,考虑周全。学生能够很顺利地发现两个例子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说完之后,我还让学生去寻找

作者是如何写这两个例子的,找到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对于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于是,

我降低难度,将两段的开头、经过和结果一一对应,这样孩子们就不难发现在写法上,作者

都是开头介绍这位勤奋的成功者,接着写勤奋的过程,最后都是他们获得的成就。不同之处

在于勤奋过程一个是用小时候和长大后的勤奋,而另一个则是选却了某一个时间段。这样就

避免了重复。接着,我提出既然作者为我们找了两个例子只包含了古今中,还少一个外国的

成功者例子,你能仿照作者写法上的方法来写写吗?这是为了训练学生模仿来围绕某个中心

表达自己观点。在此,为了降低难度,我为孩子们找了一个外国勤奋的成功者叫巴雷尼。如

下:巴雷尼出生于奥地利,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

不便。每一次练习走路,他都____________;每一次练习奔跑,他都__________________;而

他的学习成绩,每一次都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

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通过这样的训练,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学好语文还要实现教师与教材的平等对话,并引导学生实现自我超越。让学生融入教材

情境,运用多种方法,巧妙地激发学生对教材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形成浓郁的学习气氛。

发挥学生自己学习语文的巨大潜能,提高阅读的效果和效率。在课的最后我还让学生把课前

做好的有关勤奋格言的书签赠给同学,以此来互勉,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勤奋”,还学会了

积累。

篇三:李时珍夜宿古寺听课反思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李时珍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耗费30年的时间,三易其稿,终于写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嘉惠后世,奠定了他作为和医圣张仲景齐名“医林二圣”的地位。医圣李时珍的名字,不仅在我国医药史上闪耀着熠熠光辉,而且还不容置疑地载入了世界科学伟人的名录。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李时珍夜宿古寺》写的就是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而寻访药材的一天。李时珍的医圣风范如果用事情来一一罗列,恐怕两火车也不够装。但这篇课文把医圣的形象蕴藏在细节描写里,读来既让人感觉李时珍的亲切慈祥,又能凸显李时珍的医圣风范。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要简明,方法要简便,但过程要扎实,理解、感悟要深入;语文阅读教学,不能重了朗读而轻了表达,不能重了人文而轻了语言。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一篇内容易懂的课文,学生读了后,就能大致地知道文章的主要意思。再多读几篇,学生也能理解李时珍“甘于吃苦,不怕冒险”的精神。但理解是不是深入了,会不会在学生心灵深处由衷地对李时珍产生敬佩之情,学生的这种情感能不能通过自己的语言比较恰当地表达出来,这都是教者所要思考并努力实现的实实在在的目标。

杨明翠老师的这节课教学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学过程是清晰的,是扎实有效的。一是在情境表达中训练语言。教学中设计了几个表达训练点:课始时,让学生结合文章的题目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再结合初读课文,谈谈李时珍他们夜宿古寺后做了什么,学会概括文章的内容。再让学生抓住“夜”字找句子,加上时间来给课文分段。精读课文时抓住一个问题“文中哪里让我们感动?”理解古寺环境破败时,说说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深夜里,说说李时珍的活动;总

李时珍教学反思

结课文时,写写自己的心里话。二是在品词析句中增强感悟。课文为什么用“啃干粮”,不用“吃或咬”;将古寺环境与客店环境进行比较;“吃了那么多苦”与“吃点苦是值得的”进行品析。三是在适度拓展中升华情感。课内补充了李时珍尝药草的一个小故事,加深了学生对李时珍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通过这些过程较好地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

掩卷沉思,一个鲜活的李时珍向我们走来,他是慈祥的长者,他是一丝不苟的科学工作者,他是为民造福的至善者,他是孜孜不倦的行者,他是心无杂念的医者。一座刻着李时珍名字的丰碑竖在我的心中。一节课下来,学生积极参与,真正走进文本,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恰,朗读欲望得到充分的展示,教师教学机智,精妙独特的评价给我们印象深刻,让我们受益匪浅。

标签:李时珍 反思 教学 李时珍夜宿教学反思 李时珍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