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教学设计 > 正文

[让数学更具数学味]趣味数学100题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1-0127-01   摘要: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不应刻意追求外在的表现形式,矫揉造作而成,而需本色的演绎创设本色课堂,还数学生命颜色,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具有“数学味”。
  关键词:数学;内涵;赏识
  新课改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但课改以来一些形形色色的教学现象,似乎只满足于把课改理念淋漓尽致地发挥在教学表现形式上,有的甚至用“生活味”、“活动味”完全取代了数学教学应有的“数学味”,结果往往使数学课堂教学有“形”而无“神”,失去了数学原有的真实本色。让数学教学回归本色,并不是拒绝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拒绝数学表现形式与其他表现形式的有机整合,而是强调了教学并非矫揉造作而成,应是本色的演绎。
  误区一:“情境”冲淡了数学课堂应有的“数学味”。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能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是,从平常听课的情况来看,不少教师由于认识的偏差,不能真正从理解教材的角度出发,而是为“设计”而设计。在备课时为创设情境,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寻找素材,却忽视了“备数学”、“备学生”,忽视现实情境背后所隐含的数学理念,抓不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即使所创设的情境再吸引人,也很难说是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如在《认识乘法》一课,教师通过课件出示课本中的场景“美丽的大森林”。师:小朋友们喜欢小动物吗?生:喜欢!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走进这个美丽的大森林,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这个大森林太美了!有许多小动物。生2:我发现河里的水还在不停地流呢!生3:我想河里肯定有许多小鱼儿在做游戏!生4:我发现小白兔们很开心,好像很欢迎我们小朋友!生5:我发现小桥上有两只小白兔,它们是要到桥这边来呢还是要过桥去?……此时,一节课已过去十多分钟,由于教师问题指向不清,又不敢轻易的否定学生,所以学生的发现不断“出新”,老师只能不停地表扬:你真聪明!你想象力真丰富!……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在上数学课还是在上看图说话课,气氛虽然热烈,但课的性质似乎已经改变。
  对策:1、情境创设应体现教材的宗旨,具有“数学味”。如果教师呈现的情境,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不能进入数学实质性领域,感觉不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或者无法挖掘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那么这种情境在教学中是毫无意义的。2、情境的设计应注意设问的技巧。如上面的案例,由于教师问题的含糊不清,造成学生思维混乱,冲淡了数学情境的“数学味”,甚至将数学课演变成说话课,这是“得不偿失”的。可见,一个好的数学情境还需配上一个准确、规范的问题,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误区二:“形式”冲淡了数学教学应有的内涵。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引起老师们的重视和推崇。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但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有的甚至流于形式,徒有合作的外衣。课堂上,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整个教室就沸腾起来。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这样几种现象:有些小组的学生抢着各说各的发现,人人都急于表述自己的思想,结果导致谁也不在倾听;有些学习小组中,发表意见者往往只是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常常会为某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而其他学生则端端正正地坐着,一言不发,冷眼观战;还有的甚至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从上述现象中可知,教师尽管重视并提供了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但对学生合作过程显然重视不够,指导不够。合作,仅停留在形式上,以致在数学课堂中“冲淡”了应有的“数学味”。
  对策:1、要有可探讨价值的问题。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体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若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若问题过深,会影响教学任务。教师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即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有争议时、新旧知识比较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达到对数学问题认识的全面性与深刻性。2、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教给学生“五会”。即: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进一步解释。三是学会表达,经过思考之后进行有序组织语言,让同学听着清楚明白。四是学会组织,能根据他人的观点进行归纳概括,做总结性发言。五是学会分工与合作,从而有效发挥合作学习的功能。3、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学生讨论交流时,教师应该以听、看为主,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在此基础上,迅速地加以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学生有困难,需要教师指导,教师应做出恰当的选择,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误区三:“赏识”冲淡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赏识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因此,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赏识教育被广大教师所认可。
  有些教师误以为提倡赏识就不能否定,惟恐因之而扼杀了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在听课中我们发现,多数的课都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那就是极少听到批评,变成一味的表扬。虽然课堂让人感觉耳目一新,但总觉得似乎欠缺了点什么。这样的表扬实在过多过滥,学生弄不清自己的言语举止究竟是对还是错,心中无数,产生迷惑,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进而改正。应该说,这些老师的初衷是好的,但凡事都得有限度,不恰当的赏识未必是好事。如课堂上老师列出十道题目,十题全做对的,当然夸奖,只做对一题的,也要赏识:这么难的题目,你竟能做对一道,真棒!又如在课堂上不管学生说的有无道理,或轻易鼓励,或保持中立态度,含糊肯定:“你们说的都有道理”或“你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弄得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对错的赏识,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
  对策:1、采取“质的评价”方法赏识学生。记录学生的各种进步,反映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过程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对学生而言,过多的表扬并不会起到激励的作用,因为一味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2、采取“客观评价”的方式赏识学生,课堂上面对学生不同的见解,不同的做法,教师要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准确的答案,不应只是一味地“喊好”。而是要赏识学生,不断地唤醒,激励学生。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尤其是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时,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而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指出,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
  数学,应该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广泛的应用性。但现实却让我们看到了太多时尚的元素,并在其中迷失了自我,让我们还它那份质朴与宁静,让它生命本色重见阳光!

标签:数学 更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