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教学设计 > 正文

[革新思维方式,,培育创新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基于思维方式结构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提出通过革新思维方式、培育创新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革新;思维方式;创新;创新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2)02-0085-04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本文着眼于时代的要求及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对于国家综合实力增强的重要意义,着重从培育创新文化或者说文化创新的角度来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所提出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达成,比如,无论是发展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还是发展文化产业,使其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性产业,都离不开立足于现实实践发展的需要、充分借鉴世界文化文明成果及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必须在这几个方面进行文化的创新或创造性转换。而革新思维方式又是培育创新文化的最直接的原动力和关键性条件。当然,思维方式本身就属于文化的范畴,但是思维方式对于文化的创新或者说创新文化的培育则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因此,笔者着重从革新思维方式的角度,来谈培育创新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问题。
  一
  笔者曾在上世纪80年代写过关于思维方式的文章,认为思维方式具有四个构成要素,即知识要素、观念要素、方法要素和习惯要素。知识要素是其结构的底层,是最基础的层次,是思维方式形成的基础和前提。观念要素是在知识要素基础上升华起来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其中,人生观价值观是结构的核心,在思维方式中起决定作用。方法要素是思维方式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它由观念、观点转化而来,在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观念、观点转化为人们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即主体把握客体的思维方式、方法,它又包括哲学方法论、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等不同层次。习惯要素则是前三种要素的有机结合,经过无数次重复,形成一种定型化的思维方式,在人们的行动中表现为一种习惯,同时,也包括前代人们习惯了的思维方式,它作为一种历史的因素直接被吸入人们的思维方式结构中。
  在这个结构中,不同要素对于创新文化的培育或者说文化的创新都有重要作用,但它们各自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第二和第三两个层次。第二层次的观念要素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人生观价值观,它对于一个人思考和处理问题起着根本方向的导向作用,人生价值取向不同,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立场、方向就会不同,如果一个人事事从个人的得失出发思考和处理问题,那就根本不可能去排除创新过程中各种困难。因为这样,一是无法产生正确的内在动机;二是因此而无法激发出内在的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三是因此而根本无法启动下一个层次的方法要素发挥作用。在这三个方面形成的内在的精神场域中是不可能谈到任何文化的创新的。在正确的价值导向的前提下,第三层次的方法要素对于创新文化的培育或者说文化的创新起着最直接的作用。因此,它往往成为人们划分不同类型思维方式的直接标识。当然,一方面,方法要素本身是一个系统,不同层次的方法都起着不同的但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的哲学方法论又具有直接的思维导向和开启作用。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特别是近、现代以来的科学发展史上,即使是最杰出的科学家,当其在哲学方法论上出现错误时,也就会在科学发现中一事无成;另一方面,方法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在探索未知、破解问题的具体过程中,正确的方法体系可以一步一步地引导着人的思维沿着正确的路线行进,直达未知的领地,实现思想的飞跃、文化的创新。
  正因为如此,中国人长久以来的思维方式,从观念要素的角度分析,由于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是一种入世的人生价值取向,加上综合而朴素辩证的方法论的直接作用,在前资本主义时期,中国人为世界提供了举世公认的四大发明和辉煌的农业文化,在世界史上一度处于领先地位。但是,近代以来,由于西方主要是指西欧最先发生了科学技术革命,自然科学从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导致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特别是在方法要素上的根本变革,促使其出现了社会全面的创新。首先是文化的创新,超越了曾经先进的中国,而中国则从近代以来逐渐落伍了。当然,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导致的。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由于缺乏实证自然科学的发展,使我们民族的思维方式仍然停留在原来那种综合而朴素辩证的方法论阶段,进而从一个重要的方面严重影响了我们文化的创新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近、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再加上我们前资本主义历史传统的全面影响根深蒂固,以及后来在搞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照搬前苏联僵化的计划体制模式的影响以及愈演愈烈的“左”的错误的影响,更加禁锢了我们的思维方式的变革,从而严重影响了我们文化的创新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二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对我国人民思维方式变革产生了直接而巨大的影响。从1978年开始的思想解放运动,首先就是思维方式的变革,特别是其中的观念要素和方法要素发生了变革。它反作用于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开启了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促进了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全面变革,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面而迅速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大变动,以不可逆转的态势推动着我国经济和政治体制以及其它各个方面的体制变革,从基础和前提上进一步为思维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量。其中包括伴随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变革而推进的科技体制的变革,加上我们党和国家把科学技术看作第一生产力,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以及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使科学技术迅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生产力的加速发展又强有力地推动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就最直接地推动着思维方式中方法要素的变革,补上了近代以来严重缺乏实证自然科学及技术发展的这一课。这就给改革开放30多年来创新文化的培育与成长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这里不能不提及大家亲身感受到的由于长期“左”的错误形成的各种精神禁锢的严重影响,被改革开放以来一次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冲击,对人的自主性的提升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但从根本上说则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必然导致人们自主性的提升和张扬,原来高度集中、渗透和统制一切的政治权力逐渐被分解为包括政治(政府)、经济(市场)、社会(公民)三部分,逐步使人们的自由、平等地位得以恢复,自由、平等精神得到弘扬,这对于思维方式结构中观念要素变革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同时,在不断开放的大背景下,人们的知识快速地得到更新,知识要素的变动前所未有。这为整个的思维方式的变革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新时期里,我们面对的整个世界也处于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动之中。当我们日益融入全球化进程之中以后,就不能不面临着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与民族综合实力的全面竞争与较量,我们要振兴中华民族并且要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坚持我们的伟大理想和信念并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变革我们的思维方式,推进创新文化的培育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在日益融入全球化的大开放背景下,伴随利益多元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取向也趋向多元。特别是社会信用的严重缺失,人生观价值观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这又对思维方式变革形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对创新文化的培育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况且我们的各种体制改革还未完成和配套,仍然处于新、旧体制并存与胶着的状态,新体制还难以充分而顺畅地发挥作用,而旧体制的弊端还在起作用。这些都对人们思维方式的革新产生阻碍作用,从而直接影响创新文化的培育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什么我们处在一个非常伟大而深刻的变革时代,却仍然未能产生出与这个时代相契合、相称的创新的文化,相反由于过分急功近利而导致所谓“三俗”现象的发生乃至不断发展,在某些领域和某些方面还大有泛滥之势,不仅使党和政府十分忧虑,也让广大老百姓感到十分忧虑,恐怕与此不无关系。党中央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任务,现在又作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是直接针对这种现实状况和客观要求的。
  当然,从总体上说,我们现在面临的国内外大环境是十分有利于我们思维方式的不断革新的。因此,我们提出通过不断革新思维方式,培育创新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整个大趋势、大环境及其提出的要求是相一致的。
  三
  面对这个全新的大背景、大环境、大趋势及其提出的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和发扬中央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社会新基础、新环境、新体制的不可逆转的力量与效用,提出进一步有利于我们思维方式革新的对策,以利于创新文化的培育,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更加强大的内在动力与精神支撑。
  第一,借力执政党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东风,在全社会大力增强学习知识的风气,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夯实思维方式革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任务与要求,是中共面对新的严峻的国内外社会历史条件提出的新挑战,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从根本上说,则是由于我们面对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社会生产力加速度式地向前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和人的生活与自身不断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特别明显的是知识和信息的更新空前加快,而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知识“爆炸”。因此,我们党在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同时,也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任务和要求。我们应当以执政党建设学习型政党为示范和榜样,象“火车头”一样牵引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学习首先是客观提出的强烈要求,但它必须转化为人们的主观需求,否则,就可能仅仅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被客观的形势推着走,这样的学习效果是不佳的。只有把强烈的客观要求转化为人们强烈的主观需求,才会有很高的自觉性和强大的动力。可见,学习的自发与自觉是有非常明显的差别的,自觉性的高低程度如何,从根本上决定着学习效果的好坏程度。为此,这就要依靠政党、特别是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的中共自觉地倡导、耐心地宣传、细心地引导和模范地示范来推动全社会的学习,以学习型政党建设带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并且要形成良性互动。同时,在学习的内容、方式方法和学习效果的宣传、检验与评价等方面也要形成良性互动,这样才能为思维方式的革新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在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切实推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性的基础工程,丰富、充实科学思维方式结构体系中的观念要素,为思维方式的革新校正明确正确的方向。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社会处在空前深刻的大变动和社会转型过程中,价值取向多元和社会价值体系在重构过程中,发生价值失落、失范和分离在所难免。在如何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这个最为重大的价值课题的时候,往往出现由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那种以否定个人利益为特征的极端片面的集体主义,一下子跳到个人利益至上、物欲横流的另一个极端。以权钱交易为特征的腐败愈演愈烈,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的假冒伪劣甚行,偷盗、抢劫、杀人放火等案件层出不穷,如此等等,都是其鲜明的现实表现。一方面,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民社会的兴起,公民的权利意识逐渐觉醒,这是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发展的突出表现。但是,在许多人那里,常常把权利与义务分离开来,只要自己的权利,不尽自己应尽的义务。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公共性(包括公共理性、公共道德、公共政策、公共财政等等)十分缺乏。在这种背景下,社会的政治精英、思想文化精英、经济企业精英中的相当一部分人的“官德”、“文德”、“商德”失范对社会大众的负面示范与辐射,对整个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道德和价值失落、失范起到了巨大的推波助澜的坏作用,同时也严重消蚀着我们党的执政合法性。因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不仅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而且具有非常深远的战略意义,既关系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的成败,也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现在,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但远不是世界经济强国,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与“硬实力”还很不相称,其关键就是我们的创新文化和创新实力还有很大的差距。而这又与我们民族和人们的思维方式严重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有关,其内在的根据则是思维方式构成中的观念要素、特别是其核心的价值观的失范,因为这样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动机和强大的动力。为此,我们只有在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过程中,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一基础性工程,夯实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丰富、充实科学思维方式结构体系中的观念要素,为思维方式的革新校正并明确正确的方向,才能通过思维方式的成功革新为培育创新文化提供决定性的支撑。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尊重多元社会的价值多样性,增强包容性,又要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导向性和引导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构或者说思维方式中的观念要素的构建,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内化过程。前面讲的启蒙、宣传、培育等都是一种外在化的过程,必须通过由外到内的内化,才能真正成为人们思维方式中的有机构成要素,并发挥决定性的导向作用。因此,特别要加强对各种思想与精神产品、特别是对文艺作品的建设性评论与批评,采取包括政策和法律手段等有效措施,切实保证整个社会真正把精神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以抵制“三俗”现象和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现象的泛滥及其对社会转型过程中价值重构的误导,以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内化为人们思维方式中的有机构成要素。
  第三,结合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战略,特别突出现代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启蒙、宣传和教育,优化我们民族和人民思维方式的构成,以更好地发挥其创新功能。这几大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与灵魂是创新。因此,非常需要创新文化的支撑。但是,只有现代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才是任何创新实现的关键所在。在科学思维方式构成要素中,其方法论要素对创新起着最直接的催生和推动作用。伴随着近、现代社会大生产发展而发展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快慢和成果的大小,包括科学家本人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在内,都与其思维方式和科学技术实践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掌握的科学方法程度直接相关。所以,我们要紧密结合这几大战略实施和落实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政策、具体举措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启蒙、宣传、培育。在普及科学知识和宣传表彰科学家或技术专家进行科学或技术创新的过程与成果时,也一样要凸显其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张扬,凸显其科学思维方式、特别是其中的方法论要素的巨大功能和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这些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逐步内化到人们的思维方式结构中,成为其思维方式中方法要素的有机构成。如上指出的思维方式中的第二和第三这两个最为重要的即对创新产生决定性作用和最直接作用的构成要素,都必须通过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由外而内的内化过程,才能实现思维方式的革新,从而推动创新文化的培育。由循序渐进、潜移默化这一内化过程的特点所决定,它就不可能一蹴而就,决不能急功近利。同时,也正是由这一内化过程的特点所决定,才能形成思维方式中的习惯要素,并持续有效地支配人们的行为。
  第四,紧密结合我国整个国民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推进,促使思维方式构成中最为重要的观念和方法要素的内化,有机整合进整个国民教育中素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这既有力地提升了各个层次国民教育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水平,又使其借力我国各个层次国民教育中素质教育有了实实在在的依托。一个国家的教育是生产一代又一代社会生产劳动后备大军的基地,是培养和造就各个方面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摇篮,是人类知识、文化传承、社会延续和进步的基础。有了这个依托,思维方式革新及其对创新文化培育的推动就具备了落到实处的可靠保证。同时,按照思维方式有机构成及各要素内在关系要求推进现代教育规律所客观要求的素质教育,也才能获得可靠的保障。这样,他们之间就形成良性的互动。当然,各个层次的国民教育的中素质教育,无论是在具体的要求和内容上,还是在方法与具体实施步骤上都是不一样的。从思维方式的构成角度来看,中小学着重于知识要素的灌输,但必须随着小学到中学的教育层次的递进,逐渐加强能力的培养,包括思维方式中的观念要素和方法要素的启迪。到了大学阶段,应当在传授、更新更多更深知识的整个过程和基础上,把教育着重点转变到科学思维方式所必须的观念要素和方法要素的建构上来,要教会他们如何去获取新知识并创造新事物。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和各个层次的研究生的培养,以及建设所谓的世界“一流大学”,更是应当这样要求。从这个意义来说,大学教育、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就是通过思维方式革新推动创新文化培育的教育事业。如此提出要求,我们现在大学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就更显突出,更显其背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的本质了。我们应当按照这样的要求,针对这些背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的本质的现存问题,加紧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而又只有通过这样的体制改革,才能使我们借力我国整个国民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推进,革新思维方式,推动创新文化培育获得更加扎实可靠的制度性依托和保障。
  第五,在全方位大开放中借力当代世界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大交流、大交汇、大碰撞的格局,既大胆又善于汲取世界各种思维方式中的优秀成分,为革新我们的思维方式提供动力和营养,推动创新文化的培育。当代世界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发生,首先与人们思维方式的革新相关。近、现代以来直到当代,几次科学技术革命都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我们现在对外开放,首先也是要学习他们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力。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和民族,首先就是要着眼于参透其中的科学思维方式,特别是其中的科学方法论要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到其中的真谛;如果只是机械地照搬照抄,就只能亦步亦趋,永远跟在人家后面爬行。我们在全方位大开放的背景下,就要这样善于学习,来促成我们自己思维方式的革新。只有这样,才能强有力地促进创新文化的培育,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六,善于从自己和自己民族思维方式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这是恩格斯早在《自然辩证法》中就教导我们的。这与上面一点相结合,就可以在纵横交错的历史之网中获取无穷的营养和智慧,促进我们自己思维方式的革新,从而促进创新文化培育,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责任编辑:周潞

标签:革新 文化 思维方式 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