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节日周记 > 正文

不二法门是文殊法门的核心_不二法门什么意思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不二法门是文殊法门的核心。不二,就是诸法平等。它认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观念,都是无二无别的。不二法门,就是破除一切烦恼的根源虚妄分别、执著不放的法门。因此说,不二法门是佛教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修行原则及禅。
  关键词:文殊菩萨;维摩诘居士;慧能禅师;不二法门;诸法平等;
  中图分类号:B9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176(2011)04-0029-05
  不二法门是文殊法门的核心。它是在般若性空的基础上认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观念都是平等无别的。其旨在破除世俗的分别执著,引导众生进入佛道。这一法门集中表现在僧众喜闻乐见的《维摩诘经》中。
  《维摩诘经》又名《不可思议解脱经》。自东汉严佛调于灵帝中平五年(188)译出《古维摩经诘经》二卷,迄唐代玄奘大师于高宗永徽元年(650)译出《说无垢称经》六卷这四百余年间,它就有吴黄武二年(223)支谦译出的《维摩经诘经》二卷、西晋元康元年(291)竺叔兰译出的《异维摩经诘经》三卷、西晋竺法护译出的《维摩诘所说法门经》一卷、东晋祗蜜多译出的《维摩诘经》四卷、后秦弘始八年(406)鸠摩罗什译出的《维摩诘所说经》三卷等七种译本。其中,鸠摩罗什译本流传最广最久。《维摩诘经》中的主人翁是维摩诘长者。维摩诘,意译为“净名”,或者是“无垢”。传说,维摩诘在过去世时,是东方无垢世界的“金粟如来”;而《维摩诘经?阿闲佛品》则载:“佛告舍利弗,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而来生此。”即自妙喜国来,化生于中印度毗耶离城,是一位家境相当富裕、妻妾眷属成群的大亨。他身穿华丽衣服,结交帝王权贵;也常到寻常百姓家里问寒问暖,给他们解决生活之需;更有甚者,还穿梭于风月之场,劝人向善;也结交一些不同信仰的人士讨论宗教信仰。他还不拘常节,古道热肠,随机应教,行善布施,很受人们景仰。他虽处俗世,常乐世典,但深明佛法,智慧高超,辩才无碍,神通广大,是一位辅助释迦牟尼教化众生,而释迦牟尼弟子亦自叹不如的在家修行的著名居士。为什么这样说呢?位于诸菩萨上首的文殊菩萨说:“彼上人者,难为酬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人;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是与文殊菩萨一起协助释迦牟尼弘法度生的黄金搭档。当释迦牟尼应五百长者在毗耶离城中的庵罗树园讲经说法时,以维摩诘居士因病未去,释迦牟尼就决定派遣弟子前去探望。最初欲派弟子舍利弗前去,但“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却说:“世尊,我不足以担任到维摩诘所探病,为什么呢?忆昔我在林中宴坐时,维摩诘对我说:‘不必是坐为宴坐。因为宴坐是不于三界现身意,是谓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也不住外,是为宴坐。于诸见不动而修三十七道品,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是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世尊,听了这话,我无以回应,所以,我不能担任探疾病的任务。”
  接着释迦牟尼又派大目犍连前去问疾,但“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也对世尊说:“我也没有能力承担问疾任务,为什么呢?过去时,我曾到毗耶离城的里巷中,为众居士说法时,维摩诘来对我说:‘夫说法者当如法说,法无众生离众生故,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法离于相无所缘故……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碍,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这才是真正的说法。’我无法与他答辩,所以我不足以担任问疾任务。”
  复次,释迦牟尼又派大迦叶前去问疾,但“头陀第一”的迦叶却对世尊说:“我没有能力诣维摩诘问疾。因为过去我到贫里行乞时,维摩诘说我‘舍富家从贫乞,是有慈悲心而不能普及于人;住平等法,就应该次行乞食’。他还对我说‘若能不舍八邪人八解脱,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自己再食。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间非住涅?。其有施者,也无大福无小福,不为益不为损,是为正人佛道。’听了这些未曾听过的道理,我深起敬意,现在回想起他那超人的智慧辩才,还是不去为好”。
  第四,释迦牟尼又着“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前去问疾,而须菩提则直言不讳地说:“不敢去。”为什么呢?须菩提想起他曾至维摩诘家乞食时,维摩诘就拿着他的钵盛满饭后,对他说:“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不灭痴爱起于解脱,非凡夫非离凡夫法,非圣人非不圣人,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乃可取食”。结果使须菩提茫然不识,无言以对,“便置钵欲出其舍”。时维摩诘又说:“须菩提取钵勿惧。所以者何?一切言语不离是相,至于智者不著文字,故无所惧。何以故?文字性无有文字,是则解脱。”所以,“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就不敢接受释尊交给的任务了。
  接着释迦牟尼又问“说法第一”的富楼那、“论义第一”的迦旃延、“天眼无一”的阿那律、“持律第一”的优婆离、“密行第一”的罗喉罗,他们各自都向释迦牟尼述说了与维摩诘交手的经验,都表示不去为上策。最后,释迦牟尼问到“多闻第一”的阿难时,阿难说:“忆念昔时,世尊身小有疾病,当用牛乳。我即持钵到大婆罗门家门下等候,时维摩诘来问我:‘何为朝晨持钵住此?’我答:‘世尊身小有疾病,当用牛乳,故来至此。’维摩诘便言:“止止阿难,莫作是语,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默往阿难,勿谤如来,莫使异人闻此粗言……诸如来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身无漏诸漏已尽,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如此之身当有何疾?当有何恼?”还给阿难戴了一顶谤佛的帽子。所以,他一想起智慧无量、辩才无碍的维摩诘来,说什么也不想再讨苦趣了。
  舍利弗等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以学的是小乘法,而维摩诘是协助释迦牟尼弘扬大乘佛教菩萨道的大菩萨,所以,曾被维摩诘“修理”过的舍利弗等十大弟子乃至五百比丘都无以与智慧无量、口若悬河、辩才无碍的维摩诘菩萨酬对。因此,他们都不敢承担向维摩诘探病的任务。释迦牟尼只好商请菩萨代为探病。谁知弥勒菩萨、光严童子、持世菩萨和长者子善德等,都不敢去。最后,释迦牟尼只好让他的左胁士、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代表他前去问疾。一时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都认为,两位智慧高超、辩才无碍、行径怪异的大菩萨对面谈玄,必然是出幽人微、妙趣横生。于是就有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抱着好奇观望的心态,随着文殊菩萨浩浩荡荡地到了毗耶离城。当维摩诘得知这一信息后,他便以神通力,把房间化为方丈,把侍从遣出斗室,自己独寝一床,等待文殊一行的到来。
  当文殊的大队人马到来时,见是一座小小的丈室,文殊便以神通力,将万数眷属隐身于内。文殊进门,见其室内空无所有,独寝一床。时维摩诘便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 不见相而见。”文殊师利言:“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宁可忍不?疗治有损不至增乎!世祖殷勤,致问无量。居士,是疾何所引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病灭,则我病灭。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人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又言,是病何所引起?菩萨病者以大悲起。”文殊师利又言:“居士,此室何以空无侍者?”维摩诘言:“诸佛国土亦复皆空。”接着文殊师利问了一连串关于空的问题,维摩诘一一予以回答后说,空当于“六十二见中求”。六十二见当于“诸佛解脱中求”。诸佛解脱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有趣的是维摩诘还回答了“何无侍者”的问题。他说:“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者。所以者何?众魔者乐生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外道者乐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看来维摩诘比文殊还文殊哩,还与魔和外道为伍哩!
  就在这个一丈见方的斗室里,释尊的左膀(出家弟子文殊)右臂(在家弟子维摩诘)问答如流地深刻阐扬了佛教的般若性空理论和“不住生死,不住涅?”的菩萨行。同时,也揭示了“心净则佛土净”、“佛土”即是“众生”的佛法不离世间的重要思想和“一切法皆是佛道”、“一切烦恼皆为佛种”、“一切施为无非佛事”的大乘宗旨,即人间佛教思想。并以天女散花――著身落地的标准说明了小乘和大乘的区别,最后,维摩诘居士问众菩萨:“云何菩萨人不二法门?”首先,法自在、德守、不晌、德顶、善宿、善眼、妙臂、弗沙、师子、师子意、净解、那罗延、善意、现见、普守、电天、喜见、明相、妙意、无尽意、深慧、寂根、心无阂、上善、福田、华严、德藏、月上、宝印手、珠顶王、乐实等三十一位菩萨,从超越、舍遣生灭、我我所、受不受、垢净、动念、相无相、菩萨心声闻心、善不善、罪福、漏无漏、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生死涅?、尽不尽、我无我、明无明、色色空、四种异空种异、眼色、布施回向、无作无相、佛法众生、身身灭、身口意业、福行罪行不动行、我起、有明无明、暗明、涅?世间、正道邪道、实不实等31对相互对立方面的高度,回答了人不二法门的问题。接着文殊菩萨总结道:“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回答,是为人不二法门。”然后,他又向维摩诘居士征求意见:“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人不二法门?”时,维摩诘居士“默然无言”。接着文殊菩萨赞日:“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人不二法门。”为什么呢?因为,凡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都会落人生灭境界。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第一义谛离言绝说,无示无识,默然无言,就是超越了语言文字的束缚,故能人“不二法门。”所以,他们二人以相对方面同体、非有所遣的深度,回答了入不二法门的问题。
  那么,何谓“不二呢?“不二”,就是诸法平等。为什么呢?法无自性。所以,文殊法门主张:烦恼、贪欲与菩提不二,如“贪欲是涅?,恚、痴亦如是,于此三事中,有无量佛道。”文殊甚至在诸天赞叹他:“文殊师利名为无碍师利,无上师利”时,他自说:“我是贪欲师利、嗔恚师利、愚痴师利!我是凡夫,是外道,邪行人!”乃至说淫女:“汝则为道。”其目的是强调诸法“不二”,破除众生的分别执著,见到平等法性。
  又,在后秦鸠摩罗什译的《思益梵天所问经》卷第三《谈论品第七》中文殊师利言:
  佛虽说法,不以二相。何以故?如来性无二故。虽有所说而无二也。
  梵天言:
  若一切法无二,其谁为二?
  文殊师利言:
  凡起贪著我故分别二耳。不二者,法性终不为二。虽种种分别为二,然其实际无有二相。
  又梵天言:
  云何名修道?
  文殊师利答:
  若不分别是法是非法,离于二相,名为修道。以是道求一切法不得,是名为道。是道不令人离生死至涅椠。所以者何?不离不至,乃名圣道。
  可见,不二就是无二、无别、性空、平等;或者说是离两边、超越(舍遣)各种相互对立的方面;亦就是《大乘义章》卷一说的“无异,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的一实之理”,即真如、法性、实性、涅?、无相、无所得等;或者说就是《中论》说的不执偏见、契合法性的“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的八不“中道”;换句话说,就是即有而无、即无而有,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的“中道”。也就是三论宗祖师吉藏在其《十二门论疏》中说的“一道清净,故云不二。”因此说,不二法门是文殊法门的核心,它反映了法无自性、诸法平等、无有差别的真谛,揭示了分别执著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故日不二法门就是证得自性,获得解脱,直见圣道的一种法门,且是位于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之上的一个重要法门。为什么呢?在《曹溪大师别传》中,六祖惠能说:“佛性是不二之法。”这又是为什么呢?
  惠能大师引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的《大般涅?经》卷二十二日: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世尊,若犯重禁,谤方等经,作五逆罪、一阐提等有佛性者,是等云何复堕地狱?……断善根时所有佛性云何不断?……世尊告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言……善根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佛性非内非外,以是义故,佛性不断。复有二种:一者有漏,二者无漏,佛性非有漏非无漏,是故不断。复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
  所以,惠能大师说:“佛性是不二之法。”其实也可说:“佛性是不二之性。”或者说:“无二之性即是实性”,也就是禅。
  “无二”也就是“不二”,是《般若经》和《维摩诘经》等经论提倡的一种思维方法和修行原则。为什么呢?在后秦僧肇《注维摩诘经》中,引鸠摩罗什对此的解释说:“万法之生必从缘起,缘起生法多少不同,极其少者,要从二缘……然则有之缘起,极于二法;二法既废,则人于玄境。亦云二法门摄一切法门。”这个二法指的是生灭、垢净、善不善(恶)、断常以及生死与涅?、烦恼与菩提之类,或称之为“二边”,指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事物或概念)。“人不二”,即是既不是此方,也不是彼方,如非有非空,非常非断,非善非不善,以及一相即是无相,色即是空,无明实性即明,世间即是出世间等等,都是人不二法门。“入不二法门”是惠能禅法的一个重要特色。如其《坛经》中说的:“定慧体不一不二”、“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即有二,体无两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法,而常自在。”“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愚痴佛众生,智慧众生佛。”“淫性不是清净因,除淫即无净性身”。“即烦恼是菩提”等等。同时,这还开通了两个对立面之间的通道,或者说缩短了在家与出家、世间与出世间的距离,大大有助于佛教向各阶层的发展,从而为人间佛教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至于惠能大师在其《坛经》中说的“吾教汝(等)说法,不失本宗。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于性相。若有人问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这段谆谆教导,则是说自性含万法,在“不二”法上建立一切教门,就会辩才无碍,“不失本宗”之旨。如,有人说“净”,则应说“净垢不二”;有人说“佛”,则可回答“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有人说“相”,则应说“非相非无相”等等。这样,惠能在不强调读经、不强调坐禅的情况下,就使佛教的修行方法简易化,佛教也进一步世俗化了。可见,不二法门在惠能思想及禅法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大藏经(第14册)[M],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标签:法门 文殊 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