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介绍信 > 正文

【心理健康: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大一心理健康论文3000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通过对生物专业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进行总结分析,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为更好地开展助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针对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积极寻求应付方式,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键词: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84-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从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扩招以来,随着高校收费标准的逐年攀升,出现了贫困大学生的总体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习惯于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而不善交际、不善沟通表达,同时,生物专业学生的就业也不容乐观,因此,在人际交流、学业和就业等方面背负多重压力的生物专业大学生还要背负经济上的压力,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自然应该受到关注。本文以江苏某高校生物专业大一至大四四届贫困大学生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心理问题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更好地提高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深远意义。
  一、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相比,本身也具有一些优于其他同学的品质,他们当中不乏有理想、有追求、有强烈责任感、乐观外向、富有才华、坦白直率、沉着自信的,但同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失衡。心理失衡在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由于生物专业隶属于教育部公布的"黄牌警告专业"无形中增加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一方面是家里要东拼西凑凑足每年高昂的学费,另一方面自己又看不到未来,不知道毕业后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来回报父母回报社会,使其大学生的优越感受到强烈冲击,尤其是又有一些个别大学生卖猪肉、大学生擦皮鞋等的报道,导致部分生物专业大学生认为自己读四年大学到头来找工作时反倒不如农民工了,这种压力感和紧迫感使相当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笼罩着忐忑、紧张感,从而导致心理失衡,郁郁寡欢、意志消沉、遇事退缩,不能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甚至引发神经衰弱、焦虑失眠等。
  2.人际交往障碍。人际交往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多数来自贫困的农村,他们的交往范围非常狭窄,与文科生相比,生物专业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技能和知识,不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并与本身的知识面狭窄、内向、自卑相互作用,使得他们产生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同时,也缺乏情感沟通与相互理解,所以他们很难处理好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一旦遇到困难挫折,就会钻牛角尖,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3.消极懈怠。消极懈怠是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又一重要心理问题,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对待学业,因为没有专业优势,缺乏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认为只要期末考试过关就行;对社会实践、校园社团活动、班级活动不愿参加,甚至反感别人参加;对生活中一些琐事,宿舍关系等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表现出倦怠、沮丧、缺乏兴趣等情绪特征,甚至出逃课、不听课、放弃学业等行为特征。
  4.学习障碍。学习压力大也是导致生物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我国绝大多数中学仍属于应试教育,进入大学前,他们大多是在老师指导要求下学习的;进人大学后,多以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他们会产生种种心理不适应,产生心理负荷,出现心理障碍。而且,大学中的竞争不仅仅是成绩的优劣,组织领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文体特长等都成了互相竞争的内容。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一般在中学阶段学习刻苦成绩突出,而其他方面无法与其他同学相比,而进入大学后由于平时要多做一些兼职来补贴生活费等开销,学习时间受到影响,而且大学里的成绩不单单是考量学业成绩还要考量综合测评成绩,一旦学业成绩下降,综合排名下滑,就会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导致心理障碍。
  二、形成生物专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因素分析
  导致生物专业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现状,往往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如社会文化因素,就业因素以及个人性格因素,等等。
  1.社会文化因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受社会问题的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部分人形成了以金钱为唯一追求目标的亚文化,认同“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拜金主义观念,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由于“寒酸”常常感觉无地自容,社会上“以钱待人”、“‘衣’貌取人”的态度,均易导致其产生自怜自卑、自我封闭等各种心理问题。这些不良的社会文化因素,对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产生了极大负面影响,加深了他们对金钱的迫切渴望,对物质利益的极大看重,对精神需求的忽略。而这种心理与他们贫困现实的矛盾冲突,又导致他们对社会的抱怨、不满、抵抗等负面情绪,使其陷入一系列的困境和低谷。
  2.个性缺陷因素。引起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其自身较差的心理素质,即个性缺陷因素。部分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性格过于内向、谨慎、情绪不稳定、社会参与度较低;二是学习动机过强,多数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学业的优异是他们唯一的优势所在,优异的成绩,一方面可以帮其赢取一定数额的奖学金,一方面可以获得心理上的自我认同感,而过度的学习疲劳,则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疾病;三是应对挫折的能力较差,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多为一所高中学校或一个村的佼佼者,从小到大都是被同龄人学习的榜样,被老师家长表扬的对象,面对挫折,容易采取负面的、消极的心理防御方式,久而久之便导致了逃避、退缩等心理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性缺陷因素是造成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内在根源。
  3.压力交错因素。除以上列举的因素外,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还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比如,就业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经济压力等,包括网上疯传的“小明和小强的故事”,这种冲击对他们都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他们比其他人更加渴望找到一份报酬丰厚的工作,渴望最大限度的实现自我期望值,渴望得到社会对他们的认同,往往这种高期望和低现实的差距更增加了他们的心理焦虑、恐慌感。
  三、应对策略初探
  1.学校层面的引导与教育。一要做好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物质帮扶工作,现阶段各大高校在物质帮助方面都有一定成效,如国家对贫困生的投入以及社会各界自主的资金设立各项奖学金、助学金对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进行资助奖励;通过开设绿色通道、生源地助学贷款、学费减免等方式保障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在学校范围内设立勤工助学岗位,让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报酬,既减轻了贫闲生的经济负担,又磨炼了他们的意志,不失为帮助大学贫困生的最好办法。二要做好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心理疏导,这是各高校长期以来所忽视的。加强大学生心理疏导,首先,要从新生入手,在新生入学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普测,心理团体辅导等,针对有心理健康问题倾向的学生建立“特殊关注学生档案”,并进行精细分类,跟踪辅导,了解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对症下药,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活动,及时疏导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惑、心理障碍,为其排忧解难。再次,学校也可以通过开设一些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当他们遇到困难挫折时学会找到适当的倾诉对象,学会倾诉、表达,增强其自我心理保健意识。最后,还要要完善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建立心理咨询室的同时,配备专业资深心理咨询师为其解惑,鼓励大学生主动去进行心理咨询。三要加强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群体文化建设。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其知识面、文化背景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缺乏人文素质的培养,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应该加强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整体的文化建设。多举办一些不需要太多经济支撑的适合生物专业贫困生大学生参加的文体活动,读书协会、摄影习作欣赏、书法比赛等。以增加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的文体素养,建立一个和谐、阳光、健康的学习生活氛围是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
  2.自我调解。一是要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自我评价。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常常是因为过低评价自己才导致自卑、自闭心理的产生,因此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是贫困大学生走出误区的第一步,而得到客观自我评价的第一步就是要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很多贫困大学生不能正视自己的出身,难以接受自己经济困难的现实,这是他们不愿和同学交流并逐渐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之一。贫困生应该坦然地认识到贫困并不是自身能力问题,而是各方面原因所造成的现状,自己要做的是尽最大努力在大学汲取各种知识,全面地发展自己,顺利完成学业。只有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二是要学会以正确的方式疏导自己的心理压力。每个人都会有挫折,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困难导致他们更加容易遭受挫折,如果负面情绪不及时排解就会慢慢积累,一方面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另一方面长期积累的负面情绪从量变达到质变,就可能会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三是要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扩大人际交往范用。人是有社会属性的,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生存、发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指出,人有社会交往的需要,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在归属感及安全感上的需求甚至要多于其他学生,而这需要扩大自己的交际面,主动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在此过程中了解他人、了解社会,从而增强对他人及社会的信赖,来获得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沟通、交流是一个防止心理疾病很好的方法,通过思想上的交流可以及时有效地抑制不良情绪的产生与蔓延,也可以从他人的评价中更全面地了解自己、正视自己,非常有助于增强贫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信心。
  总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各界的关注,这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仅仅从经济上帮助显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在社会、学校、老师、同学的共同帮助下,在贫困生个人主观努力下,才能有效地改善当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除了日常事务工作之外,还要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给予高度重视,适时进行心理干预,加强大学生管理工作,努力提高生物专业大学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毕重增,陈幼贞.关于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J].心理科学,2007,30(1):2-5.
  [2]黄希庭,郑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2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蒲清平,高微,王会丽,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1):158-162.

标签:心理健康 贫困 现状分析 大学生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