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介绍信 > 正文

实践模式的评价 评价模式的实践

时间:2019-02-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教育工作者们在课堂模式的探究、课程的组织安排等各个方面作了很多努力,并且都有了许多新的突破。但是课改若要得以真正地落实,评价机制的变革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笔者曾对评价相关内容作了粗浅的思考与探索。在中国,高考无疑是最公平的一次人才竞争,是人才分流的主要方式。高考是指挥棒,高考的内容指向必将转化为社会各届人士对学校的要求和压力,成为学校办学的目标要求而贯彻落实到一线教师的教学中去。如果高考形式与内容不变,课改将成为形而上学。
   诚然,高考只是一次终结性评价,而新课程要求我们将评价贯穿于教学整个过程之中。但在评价理念上必有质的转变。这种转变具有它的现实背景和理论基础。
   (一)新课程评价的现实背景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与进展,原有的评价学生学习成效的方式愈加暴露出其弊端来。评价主客体的单一化,评价方式的机械化,评价内容的肤浅化与片面化。教学根本无视学生个性的复杂性以及丰富性,学生的个性差异被抹杀,学习的内容、方式、目标等也简单趋同。
   在这种情形下,借鉴盛行于国外中小学的真实性评价,则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我国中小学原有评价方式的不足,它可以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目标、情感、态度、品行以及绩效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同时它也符合我国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即“关注过程、促进发展”)这一要求。
   (二)课程评价机制的理论依据
   多元智力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鄄ligences)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这一理论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的认识,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构成。各种智力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也没有好坏之差。
   承认学生多元智能的存在,就应该以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去衡量不同的学生,才能发挥研究性学习优势,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长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智能测试和传统的智力测验是不同的:第一,它采用物质、器材、交谈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传统的智力测验仅使用纸、笔。第二,它评估的结果只被认作是被评者智能的部分表现,不是其智能的唯一指数,也不与其它人比较排序;它只将受评者的强项和弱项加以比较,以利于提出未来学习方向的建议;其评估过程要向家长、教师,甚至向学生本人提出学习上的建议。根据这些信息,学生能够加强自己智能的弱项,以便更好地满足学习的需要。教师评价学生再也不能以传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与能力为唯一的标准与尺度。
   评价模式的探索一直在持续不断地进行。重视形成性评价是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自其产生至今,形成性评价与质性评价,定性评价的运用相结合,其类型逐渐丰富并发展为真实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这几种。
   (三)笔者对不同评价模式的尝试
   1、表现性评价模式的尝试
   笔者曾在任教的化学学科教学过程中就表现性评价这一模式作了一次粗糙的短期尝试。
   表现性评价是新课程评价首倡的新的学生评价方式,它尊重了学生的个体性、创造性、主体性。美国教育评定技术处(The U.S.Office of Technology As?鄄sessment,1992)将表现性评定界定为“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此定义主要有三层含义:
   (1)学生自己必须创造出问题解决方法(即答案)或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而不是选择答案。
   (2)评价者必须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或记录学业成果。
   (3)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
   表现性评定的本质在于学生的创造。它不仅将综合思考和问题解决联系起来,而且还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真实性或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问题,使教学具有现实意义。
   笔者应用表现性评价模式,其操作步骤如下:
   (1)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一些课题,由学生按照各自的喜好自主选题、立题、并作出一份立题说明和操作方案。
   (2)让每一位学生将提交的立题说明与实施方案在班级进行宣读,由同学们对其意义与可行性进行置疑与讨论,并借机相互寻找合作者。由学生相互记录讨论内容。
   (3)协助学生分组和确定课题,笔者提供相应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学生可结合课堂的讨论补充并修改自己的方案,并决定是否确定该课题。
   (4)学生实施研究方案,笔者提供一些解决问题方向、方式和协助。并观察每位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表现,作好相关记录。
   (5)研究结束,学生可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完成结题报告。并对本次课题研究过程作说明与自我评价。由各小组及相关教师共同担任评审。作出相关评价。
   (6)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同组成员的互评、教师的过程评价与结果评审讨论最终的级别。
   笔者在两个班级进行实验,两周时间,笔者共收到学生结题文章共32篇,其中命题有《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化学与环境》,《世界化学发展中的成就研究报告》,《生活中的化学》,《化学与人类发展的关系》等。学生有个人担当全部工作,也有按两人、三人、四人编组,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相互讨论热烈,采用的方法大多为资料查询,学生利用了网络查询、图书资料查询等,并请各科任教师进行指导和咨询,材料的收集与资料的查询积极投入。这其中,同学与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客观、通情达理,教师的评价重在有引导性与鼓励性,这对学生们认真积极投入地完成任务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期间,学生研究化学、学习化学的兴趣热情也得到了极大的激发。相对而言,笔者另有两个班级未开展评价环节,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就要弱很多了。
   2、成长记录袋评价模式的尝试
   笔者所在学校在学生管理中实施了学生成长记录的评价方式,即档案袋评价。作为班主任,笔者亲身体验了此评价方式。
   我们给每一位学生发放了一本学生成长记录本,内容涉及学生在家尊敬长辈、做家务、完成作业、看电视、看课外书籍、外出活动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双休日的表现。也涉及到学校的收费、学生的作业量、教师的工作态度、食堂用膳等方面的情况,还涉及学生尊师守纪、听课、作业、爱护公物等表现及每次调研的成绩。
   如期中考前后,内容就有:
  期中成绩报告单
   成长记录袋,主要是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成长记录袋可以说是记录了学生在某一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整个形成过程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成长记录袋的内容通常涵盖了一项任务从起始阶段到完成阶段的完整过程。成长记录袋的主要意义首先在于,学生通过自己的全程参与,学会了反思和判断自己的进步与努力。因为学生有权决定成长记录袋的内容,特别是在作品展示或过程记录中,由学生自己负责判断提交作品或资料的质量和价值,从而拥有了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努力情况的机会。其次,成长记录袋为教师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既有助于教师形成对学生的准确预期,方便教师检查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更是将评价与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与课程和学生的发展保持一致,提高了评价的效度。
   (四)笔者对评价模式实践的思考
   在使用成长记录评价时,笔者也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
  (1)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怎么办?的确,成长记录袋的应用可能需要本已十分忙碌的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也取决于教师如何把握自己在成长记录袋应用中的作用和角色。通常,教师感受到工作量增加的压力来自于成长记录袋的内容收集和进行评价两个环节。我想,首先,成长记录袋内容的收集、编排和保存等工作主要应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如何去操作,并监控整个过程。所以,教师应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以指导和监控为主,而不要具体介入到学生操作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项内容之中。其次,成长记录袋鼓励的是学生的自省与反思,教师主要负责定期主持召开成长记录袋的反思、交流与评分会议。而教师在这样的会议中,主要发动学生自评、互评,充分发展学生的自省意识和能力,必要时还可引入家长的参与。这样,教师就可以只在必要时对个别学生加以指点,或者以抽查的方式监控学生的发展状况,指导学生的改进行为。
  (2)是否每个学科都要运用成长记录袋的方法?成长记录袋是一个很好的评价方法,应用得法,还会成为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辅助手段。但是否每个学科都采用成长记录袋的方法,则要取决于评价的目的、教师的工作安排和学生的精力等种种因素。考虑到学生的投入,所以,我认为教师不要盲目滥用成长记录袋的方法,使成长记录袋成为学生的负担。各学科教师之间要协商,同时也应征求学生的意见。此外,要学习创造性地使用成长记录袋,如将成长记录袋集中应用于某一学习阶段、专题或具体技能,而不必贯穿整个一学期或学年,这样无疑既达到目的,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在许多文献中都对教学评价与课程改革的关系做过分析,其中国际教科文组织研究亚洲理科教育的教学评价专家温特(Stephen S.Winter)的话很具代表性,他说:“也许课程改革的最大问题是考试……因此在许多亚洲国家,改革考试评价制度也许是实现富有成效的教育的最重大的步骤。”笔者也认为,要使高中课程达到所需要的改革目标,教学评价是一个优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标签:实践 评价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