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接收函 > 正文

[重庆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及政策建议]灵活就业人员退休年龄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创新型城市是知识经济时代下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文章在研究创新型城市相关理论以及政府职能定位基础上,与国内其他前沿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作对比,从外商直接投资额、科研教育资源和商标注册数以及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基本情况四个方面来分析重庆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本现状,由此找出制约重庆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政府职能;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2)01-0001-04
  自中国在十二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以来,各地便争相迈开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步伐。建立创新型城市不仅是实施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客观要求,更是发挥区域经济内在发展动力和联动机制,利用创新辐射效应来带动周边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合理路径。
  一、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及政府职能定位
  “创新型城市”是知识经济时代产生的概念,其英文表述有两种:“creativecity”和“Innovative city”。前者指对城市面临的问题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法,由此带来城市的复兴,后者则主要研究以创新作为驱动力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并不断融合社会发展的理念和思想。这是一种在创新环境下,以政府、企业、创新服务机构以及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以制度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文化创新等为对象,在主体交互作用下,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力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其中,政府的制度创新是核心,是推动整个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和前提保障;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的知识创新,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足够的知识存量;而创新服务机构所承担的服务创新则是沟通和联接各个创新主体的桥梁和纽带。按照推动城市创新力的主要因素,创新型城市一般可分为制度创新型城市、文化创新型城市、技术创新型城市和知识创新型城市四种。
  在整个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中,政府始终处于核心地位。特别是在现阶段的中国,由于市场机制的自我运作尚不足以支撑创新行为,政府正确、合理的引导便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根据美国学者哈登特夫妇在《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一书中所提出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政府职能定位的解读,它既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所强调的“划桨”作用,也区别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中所突出的“掌舵”作用,而是具有资源聚合力和现实回应力的公共机构,建立在公共利益之上,确立全心全意为公民服务的职责,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非仅仅重视生产效率。具体到创新型城市建立中,政府主要发挥三大角色作用:一是组织者角色,制定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建立城市创新体系,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创新文化环境的培育,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二是协调者角色,将国内外分散和稀缺的创新资源整合起来并高效利用,综合考虑成本一收益以及人民利益,避免资源浪费,促进纵向上中央一地方政府一各部门的协调以及横向上各地方政府之间的配合;三是激励者角色,创新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的特征,普通投资者支持和投入创新产品开发和研究的动力不足,因此政府有必要制定和实施相关激励政策,来规避“市场失灵”,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型人才培养、金融优惠政策、政府采购等方面,以推动整个创新过程。总之,只有将企业和投资者的创新风险分散和转移,并将创新成果有效保护、推广和利用,才能使创新活动持续下去并达到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
  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一般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前者包括大学、政府、研究机构和私人企业研究部门的研发能力,信息和通信的可获得性,城市的综合教育体系及从大众文化到高雅艺术的各类文化设施等;软件指标则包括城市历史、城市危机感、城市的内在创新能力及组织能力、市民价值体系及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等方面。由于软件指标不易量化,衡量一个城市创新能力的标准主要集中于硬件指标的考察。目前,对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国内外均无统一标准,在国际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欧洲创新记分牌(EIS)和罗伯特?哈金斯协会的世界知识竞争力指数(WKCI),而国内较具代表性的研究有:2000年,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开始进行的区域创新能力研究,建立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环境、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和23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杨冬梅建立了由目标层、准则层、领域层、指标层组成的四层次体系,从城市知识创新能力、城市创新环境支撑能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的支撑能力三部分,下设35个初选指标进行分析;杨华峰等从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管理与制度创新能力、服务创新能力、文化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综合效绩六个方面为主要内容,提出了一套四层次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主持的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科学评价课题最新发布的《2009中国城市创新报告》中将城市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基础条件与支撑能力、技术产业化能力和品牌创新能力三部分,下设25个指标,分别建立评价体系进行测评。
  二、重庆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现状及制约因素
  根据以上理论,笔者将分别从外商直接投资额、科研教育资源和商标注册数以及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基本情况几个方面来分析重庆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本现状,并由此找出制约重庆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重庆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现状分析
  1 外商直接投资额(FDI)
  从外商直接投资额来看,自2001年以来,重庆市外商直接投资额呈逐年上升趋势,并在2008年达到272913万美元,为2001年的9.64倍。从投资领域来看,2008年外商直接投资额总额中68.21%(186141万美元)进入了第三产业,其中,76.01%的资金直接进入了房地产业,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9.55%),而和创新紧密联系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为0%,高端的第三产业代表,如“金融业”,也仅占4.84%。
  2 高等院校以及教育情况
  截至2008年,市区拥有高等学校54所(其中“211工程”高校两所)。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迅猛:从数量上看,高等教育在校学生709157人,为2001年(170006人)的4.17倍;从质量和结构来看,研究生(含博士、硕士)35005人,占4.94%。研究生毕业人数从2001年的1401人增加到2008年的8925人,增长了5.37倍。
  3 商标注册情况
  作为文化创新的产出衡量标准之一,2001-2008年,重庆市每年商标新增注册数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2008年,与2007年相比增幅高达50.10%,达到5607件;然而驰名商标数却一直较少,直到2006年才突破两位数关口(13件)。截止2008年底,中国驰名商标的数量已经达到1359件,重庆仅19件,占全国驰名商标总量的1.40%。   4 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基本情况
  研究与试验发展方面,全国30个省市(西藏除外)2008年数据显示(表1),103234个总项目中,重庆有2650项,占2.57%,而R&D人员和经费均排在全国第19位,总体相对靠后。从四个直辖市对比来说,重庆市R&D三项指标均排在最后,其中,R&D项目数仅为北京的39.38%,R&D经费仅为上海的24.26%。从内部结构来看,重庆市企业中R&D人员占全市总体的73.02%,并且主要以工业企业为主(70.08%)。
  
  (二)重庆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
  综观以上数据,重庆市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外资流向不合理,政府导向性不足
  重庆市虽然对外商吸引力大,外资投入高,并且68.21%直接进入第三产业,但绝大部分投入了房地产业,而与创新直接相关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以及高端服务业如“金融业”等高端第三产业投入比例极小。因此,重庆市并未将高额的外商直接投资有引导性、高效、可持续地利用起来,进入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健康途径之中。
  2 一流高校数量较少,创新人才储备受限
  全国“211工程”高校排名前五位的省市是:北京(19所)、江苏(11所)、上海(11所)、陕西(6所)、四川(5所),而重庆“211工程”高校仅有重庆大学和西南大学两所,无论与同为直辖市的北京、上海相比,还是与同在西部的四川相比,都还有所欠缺。一流高校数量较少,必然使整个城市的科研后备实力不足,不利于创新的战略性发展。
  3 驰名商标数量较少,影响力有限
  对比全国,截止2008年底,排在驰名商标数量前三位的省市分别是:浙江175、广东143、山东127,而重庆仅为19个,不到浙江的1/9。在驰名商标中,汽车、摩托车类7个,占总体的1/3以上。总体来说,重庆市知名品牌数量较少,传播范围较小,缺乏更多的具有普遍影响力的品牌。
  4 研发投入较为不足,科研基础较为薄弱
  在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方面,2008年,四个直辖市中,虽重庆市GDP与天津较为接近,但R&D经费仅为天津的一半。天津R&D经费占GDP比例为1.79%,而重庆市仅为1.19%,距离普遍认同的创新型城市标准(2.5%以上)还有较大距离。此外,由于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数量较少,加之本身基础薄弱,其科研产出所占GDP比例偏小,也未对GDP产生强大的带动作用。
  三、对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到,要解决重庆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必须在充分结合政府在创新型城市中的组织、协调、激励职能基础上,发挥重庆内外优势,确立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从而引领整个城市创新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选择好技术创新方向,加大新能源R&D经费投入
  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市的特殊发展历史和战略地位决定了自身特有的优势。第一是国家提供的多层面多角度的政策优势,党中央国务院通过胡锦涛主席的“314”讲话,明确表明希望重庆在西部“率先”和“领先”发展,并以此探索在西部大开发中能以点带面的成功经验;第二是生产要素优势,重庆不仅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并且其工业综合成本较低,加之特有的地理优势,是西部地区中向外运销产品最快捷和运输成本最低的城市;第三是现代工业技术优势,重庆不仅是国家重要的老牌工业城市和制造业基地,直辖后更是在诸多地区建立了特色工业园区,并且在园区内形成了最新工业发展规划。因此,重庆在确立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前提下,着力于工业部门,大力发展如新能源等前沿科技建设项目,加大其R&D经费投入,并辅以其他方面的创新,促进城市均衡发展。
  (二)发挥城市集群优势,加快周边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群,即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几个特大城市为中心,具备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集合体”。具有功能高端化、结构等级化、分工合理化、城乡一体化、交通网络化、发展动态化的特征。
  作为国内十大城市群之一,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川渝城市群位于最西部,然而其核心城市经济规模大、发展水平高,而周边城市规模小、发展水平低;城市内部及城市之间差异巨大,二元经济特征明显,不利于发挥对周边区域的辐射作用。此外,中小城市基础设施缺乏,使其无法达到产业分工和城市功能配置的要求。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城市群和经济圈优势,加大其辐射效应,必须加快周边地区特别是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完成一个城市的整体而非局部的功能规划,带动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加速一流城市品牌建设,鼓励区县自主创新建设
  重庆不仅拥有深厚的“巴渝文化”(融合了从远古时期的巫文化到秦汉时期的巴文化再到近代的陪都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还拥有诸如丰都的鬼文化、合川的钓鱼城文化、长寿的寿文化、铜梁的龙灯文化等“地域文化”。因此,在城市品牌的建立上,坚持从文化中孕育、打造、推广品牌,发挥其内在的持久力。此外,为了从根本上起到以点带面的创新作用,政府更应重视对区县品牌建设的鼓励和支持,为其提供物质和政策上的便利,以开拓其工作思路,激发其创新的积极性,真正将各个层面的内在创新机制调动起来。
  (四)加速人才特区建设,增强创新人才储备
  要在全市形成一个重视人才和尊重人才的氛围,并且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来培育、扶持、留住、吸引和利用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创新人才,建立多层次的人才体系,打造创新人才特区。推进创新,教育先行。首先,政府应积极扶持打造更多的“211”、“985”高校,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及科研资源,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吸引大量国内外优秀生源;其次,加大投入,打造高层次人才生活配套环境,如人才公寓建设、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问题的解决等;再次,加强产学研合作,特别是建立更多的实践基地,鼓励、引导研究生、本科生走进企业,参与企业运行中实际难题的解决及相关研发活动,加速知识储备的技能转移;最后,针对已经走向工作岗位的人员,不断加强公共职业能力开发和培训,提供在职教育和终生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劳动力素质,将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人才储备机制真正发动起来。
  参考文献:
  [1]杨冬梅,赵黎明,闫凌州,创新型城市:概念模型与发展模
  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8):97-101。
  [2]珍妮?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
  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李英武,国外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实践及启示[J],前线,
  2006(2):49-51。
  [4]杨冬梅,创新型城市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天津:天津
  大学,2006。
  [5]杨华峰,邱丹,余艳,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J],统
  计与决策,2007(6):68-70。
  [6]肖金成,袁朱,中国十大城市群[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社,2009。
  [7]SIMMIE J.Innovative cities[M],London and New York:
  spon Press,2001。
  [8]袁勇,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大连:大
  连理工大学,2007。
  [9]WU Wei-ping,State Policies,enterprise dynamics,and inno-
  vation system in Shanghai[J],Growth and change,2007,38
  (4):544-566。

标签:重庆市 城市建设 创新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