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警句 > 正文

识字教学的误区及改进策略_低年级识字教学策略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一、 识字教学的误区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对汉字教学,小学语文界历来非常重视,仅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经历了许多探索和实践: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听读识字、韵语识字、字根识字、成群分级识字、字理识字等等,取得了很多的经验和成绩。但综观现实普通小学的识字课堂,仍存在诸多弊端。
  (一) 重教授轻体悟
  虽然十年课改带来了很多理念和行动的变化,但是在教学中,识字教学“高耗低效”“学生畏难”等现象仍然存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主要是我们教师抢着“教”了,我们生怕学生不认识,生怕学生不知道字的意思,生怕学生不知道这个汉字与那个汉字的区别……所以,在学生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我们就急匆匆地抢在前面,把自己知道的都一股脑儿地教给他们。殊不知,离开了学生的自我体悟、自我建构,没有内化的汉字识记,仍然是消极的汉字识记,学生不但不会迁移运用识字规律和方法,而且即便暂时记住的汉字也容易遗忘。
  (二) 重个体轻系统
  现实的语文识字,往往是随文进行教学,是分散的、无规律的。虽然有的教材在低段有独立的识字课,但这些识字课也是以人文主题编排为主,体现识字规律的归类识字课偏少。有的教材,识字规律的学习,在语文园地“我的发现”里有所体现,如让学生去发现造字的规律、识记的规律、运用的规律等。但相比较整个单元的识字学习,这样有规律的归类识字学习,分量明显不足。现实中的一线教师,虽然“教教材”的现象有明显改进,但要实现人人“用教材教”,自主整合教材,根据学习需要进行开发或重编教材,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大多数课堂的识字教学,仍然走着“随课文学习,或相对分散,或相对集中”的识字教学的路子,课文中要求掌握的生字,学生认识了、会写了,也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对于由这个生字生发出来的同源的字、相关联的字、易混淆的字等等就无暇顾及了。人为地堵上了通过打开一个汉字大门,走向学习系统汉字宝库的路径。
  (三) 重趣味轻理据
  汉字发展到今天,由于字形的变化、字音的变化、字义的变化以及人们观念的变化,现代汉字的构成理据削弱了不少。比如原先在古代汉字中占80%以上的形声字,在现代汉字中,音符和义符完全一致的只占了40%左右,很多汉字都已经在理据上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其他类型的汉字也是如此。因而有些教师认为,现代汉字的教学,只要学生学得有趣,能够准确识记就可以了,不必拘泥于遵循汉字的理据性。教学中,任由学生随意拆分汉字,利用编顺口溜等趣味形式进行记忆,有的教师甚至自己率先如此垂范。诚然,单从记忆个别汉字字形的需要出发,我们有时可以进行创造性的分析和解释汉字,但是“趣味析字法”必须慎用,否则会导致学生对汉字及汉字所体现的文化的误读,而这种缺少科学性的误读必将不利于学生长期的汉字学习。
  二、 识字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 要教授更要体悟
  汉字教学有其独特性,汉字的笔画名称、结构名称、笔顺规则等是有一定规范的,是离不开教师的教授和讲解的。我们不能把笔画“横”说成“一”,也不能把“左右结构”说成“左右并排”,更不能把“早”从上到下的笔顺倒回来变成从下到上……这些科学的规范的汉字识写基本要求,课堂上必须认真地教授,严格地落实。
  但是,汉字教学,更多地需要学生自主体悟,只有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挑战学习,他们才是灵动、高雅、美丽的人。日本教育学博士佐藤学也提出:“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学校和教师的责任乃在于: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提供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这种学习的权利,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在汉字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体现与创设。
  比如有些现代汉字的音、形、义关系不是很密切,但是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研究,同样有许多规律值得我们总结和交流。比如“”部件中第二笔的横在何时出头的问题,学生经常会搞错,今天订正了,明天照样出错。其实,只要我们把带有这个部件的字都找出来,和孩子们一起辨析,就可以发现:当“”有纵向笔画,如撇、竖、竖钩等笔画时,横是出头的,反之就不出头。如“扫、急、归、稳”等汉字,“”没有纵向笔画,那横就不出头。而“争、睁、建”等汉字,“”中间都有纵向笔画,那横就要出头。
  再如“月”的第一笔到底何时为撇,何时为竖。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归归类,说说自己的发现。当学生把“肥、肯、胃、胖、青、胄、脸”等字放在一起体察的时候,就不难发现:“月”在字的左边,则第一笔为撇(肥、胖、脸等),如在正下方,则为“竖”(肯、青、胄、胃等)。
  让学生把这些汉字放在一起去分辨、体察、感悟,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识记起来也就准确、方便了。
  (二) 要把个体置于系统中
  汉字虽然是个庞大的系统,但是在这个系统里,是有清晰的路径的。从造字原理分析,主要可以分成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指事字等四大类。这四大类汉字又各具特点:象形字“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指事字“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会意字“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形声字“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在具体教学时,必须根据不同类别的汉字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象形字,可以简单画出事物原形,和汉字进行比较识记;教指事字,可以让学生观察,结合动作演示等,体会其意思;教形声字,则让学生找出形旁和声旁,从而帮助读准字音,理解字义;会意字基本上是由两个部件组成的具有新意义的字,所以释义就成了会意字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学生根据汉字的不同学习方法,体会、感悟到类别的差异,从而总结归纳出汉字的不同类别,建立类别系统。这样的识字教学势必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汉字形旁具有表义的功能,具有相同形旁的汉字,往往具有共同的义类属性。根据这种性质,通过对偏旁义符的分析,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字义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对认识字形、增强结构观念,也能起一定的作用。例如,教授“姨”时,可以讲明,“姨”字左边是女字旁,是从汉字“女”字变化而来的,它是一个形旁,凡有女字旁的字大多和女人有关。这时,可以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女字旁的字,学生就会联系到“妈、奶、姐、妹”等,甚至可以适当补充其他未学过的女字旁的字,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女字旁汉字的系统。
  (三) “理”“趣”要结合
  每个汉字创造出来,都是有理可循、有源可溯的,都是具有“理据性”的。但汉字为了适应汉语的发展变化,其自身在字形、字音、字义的发展中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字形方面,笔形由圆转弯曲的线条变成方折平直,笔画总体减少,结构简化;字音方面,声韵调与古汉字的声韵调之间也存在很多不一致的现象;字义也在原来的基础上发生了意义扩大、缩小、消失或转化的现象。因此,现代汉字与古代汉字已相去甚远。如果现代汉字的教学,仍一味死守“理据性”,势必会出现很多汉字“理”不通、“理”不顺的现象。因而,在教学汉字时讲“理”必须把握好“度”,要把“理”和“趣”有机地结合起来。
  同音字和形近字是学生最容易出现错误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于汉字部件的表意功能缺乏了解造成的。如“既”和“即”,在甲骨文中,这两个字左边都是装满食品的食具,“既”的右边是一个人在背向着食品打嗝,表示已经吃饱了,而“即”是一个人正在美餐。前者的本义是“吃完了”,引申为“已经”等;后者的本义是“人就食”,引申为“立刻”等。明白了这两个字的理据性,再引导学生根据字形编个顺口溜帮助记忆。如“既”字,有学生这样编记:“吃饱了,打个嗝,坐下来(指最后一笔竖弯钩),歇一歇。”而“即”字,却是这样编记的:“肚子饿,站直了(指右边的一长竖),有美食,快快吃。”学生能准确识记字形后再进行选字填空、扩词、听写词语等汉字的语境运用,就不容易出错了。
  “理”“趣”结合识记汉字可以在遵循字理的基础上采用趣味解说、适切联想等方法,但切不可随意编造。如“婆”字,有学生是这样联想的:头上有像波浪一样皱纹的女人就是“婆婆”了。这种符合儿童心理的识字联想,紧扣字形,体现字义,是可以倡导和鼓励的。但如“燕”字,这是一个象形字,教学时必须遵守象形字的造字原则进行趣味讲解,如“草字头下面有一横,多像燕子的小脑袋,‘口’像燕子的身子,‘北’分两边写,像燕子的翅膀,四点底就像燕子的尾巴”。但如果换成这样的说法:“燕子衔来了一棵草,所以是个草字头,不过嘴巴要闭住,所以下面有一横。燕子从哪里来?从北方来,‘北’字分两边,最后流下了四滴口水。”这样的识字,虽然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是歪曲了“燕”字的字理,违背了科学识字的原则,对孩子准确掌握汉字、理解字义会造成误导。
  总之,汉字教学唯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汉字放入系统中整体考察,教学时注重“理”“趣”结合,方能取得最佳的实效。
  (浙江省杭州市长寿桥小学 310004)

标签:识字 误区 改进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