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警句 > 正文

诗歌与真理:诗歌大全100首 小学生

时间:2019-02-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海德格尔在《论人道主义》中说,诗歌的本质,是语言的本质,“存在在思中形成语言。语言是存在之家。思者与诗人是这一家宅的看家人,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说,使存在敞开,行乎语言,并固置在语言中。”这样说来,就意味着诗人在处理与他所处时代的生存关系时,需要独自创造一种话语方式,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世界。也可以说,诗歌接近真理的过程,是精神的过程,也是语言的过程;诗歌接近真理的难度,是精神的难度,更是语言的难度。
  诗人与普通人在肉体上没有什么差异,否则我们会同意将诗人归入异类。但诗人肯定不是偶然出现于人类之中,他们善于谛听或倾诉,感、觉、悟比较灵敏,并且常常希望自己像善于想象一样善于表达。
  从我们汉诗的起源来看,有两个基本点:一是表意,再是声音。汉字出现以前,诗歌已经产生,命名了世间万物。随后,诗歌成为人类存在的或可能存在的一切富于想象力和净化力的表达。数千年来,杰出的诗人伴随祈祷和沉思,以自我的方式集中自然:哲学与历史学的精义,展示出来自我的现实生存之外的更高的美德和绝对神圣,以祛除遮蔽的、与现实生活对称抑或对抗的、高于生命存在的言说方式,代天地立心,指出“什么是,什么不是”,“什么应当是,什么应当不是”。
  从诗歌生成因素和内在精神上,一个诗人好比一个信徒,通向先知、承担者和神祗。真巧,“真理”原本也出自宗教用语,天意君须会,诗歌与真理的内在机缘,看来也是天意。只是在诗人这里,人与“神”的关系非同寻常。如果说求真意志下的语言是诗人的神,这个神是诗人创造的心灵景象,是光明正大的隐私,只存在于诗人的精神中,通过诗人对现实生命的独自体悟和自身的语言创造力来确立。喜欢诗的读者在内在精神上与诗人应该没什么两样。在我们部分中国人的生活中,诗就具有准宗教的角色。就说唐诗,差不多成了一些人的宗教。“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小娃娃,张口就背。从小到老,诗意几乎和我们的生命与生活息息相关,成为信仰的一部分。
  借机简单梳理一下我自己的写作吧。我的母语读者,常常把我归人“乡土诗人”。而我对“乡土诗”和“乡土诗人”则持有相当程度的保留态度。并不是我对“乡土”一词有多大偏见,是我觉得,诗就是诗,写什么并不特别重要。我在《回想》中写道:
  据说我已经是诗人了
  是乡土诗人,土得要命
  而我
  在离家很近的贵宾楼过夜
  家乡依然在我梦中
  我对“诗人”、“乡土诗人”乃至“土得要命”的态度,“在离家很近的贵宾楼过夜,家乡依然在我梦中”这种现实处境,实际上道出了我作为诗人心目中的“家乡”,大抵不过是一种“梦中”的存在。有道是城市是人造的,乡村是神造的,深究起来,从乡村到城市,有可能是人类从神到人的一次下降。进城之后,与乡土若即若离,我不再真正拥有家园――乡村,这就是命。而最终,乡村和城市,也不过是我途经的驿站,泥土,或者说大地,才是我的终点。这,就算是我的“乡土诗”之“真相”吧。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朝诗人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在中国家喻户晓。我也试着写过一些与土地、亲人和坟墓有关的诗歌。主观上试图提示人类生存中的相关问题。面对生与死这个人类生存中最根本的问题,我曾经想,所谓人的一生。不会比生与死之间更短,也不会更长。转念又想,人死之后,就不再死了。看大地之上,曾经有过多少古人,也曾像我一样走动,现在在哪儿?或许他们全都约好了,藏起来了。至于后来人,那是另一种形式的隐匿,就藏在父母体内,等待时间的召唤。人生的两端有可能是隐形的,诗人站在前后都是隐形者的序列之间,眼“不见”心见,感受着人的无穷无尽的秘密。最终,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他们被诗意的文字确立,以高于生命的形式显现。

标签:真理 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