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竞聘书 > 正文

关于“虎妈”、“狼爸”的思考_虎猫妈猫爸电视剧

时间:2019-01-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近一段时间媒体颇为热闹,“虎妈”刚去,“狼爸”又来,报刊杂志报道和评论连篇累牍。对于这种虎狼式严酷的教育方式,社会舆论形成鲜明的两极:家长趋之若鹜的热捧与专家深恶痛绝的批评。二者都不否认这样一个基本事实,虎妈成功地将女儿训练成艺术人才,狼爸将四个孩子中的三个送进了北大。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对孩子严格要求并伴随斥责和体罚。这种方式好不好?面对同样的事实,从不同的角度,常常能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
  家长是务实的,在升学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在举国应试的现状下,“不管白猫黑猫能逮老鼠就是好猫”,考得好便说明教得好,教师教得好的唯一标志是学生考得好,家庭教育成功的标志同样是孩子考得好。考试是硬道理,从旗帜鲜明的家长到羞答答学校和教师,其实都是用这个标准评价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望子成龙心切,鲤鱼跳龙门是千古神话。“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通过读书和考试改变命运,是寒门学子唯一的希望。读书――考试,既是文化的传统,也是严酷的现实,能否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极大地影响人生的发展和幸福,这是不争的事实。高考的竞争必然地向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延伸,“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成为一个流行的口号,足见全民性的升学竞争焦虑。
  应该承认在现存考试制度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制约的社会文化和舆论中,“虎妈”、“狼爸”的教育是成功的,受到广大家长的认同和赞美是情理之中的。尽管这种认同和赞美不符合教育的应然之义。专家们的批评大多是理想化的,看来有失偏颇。教育就必然地体现规训,受教育的个体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接受和遵守社会规范,完成社会化的进程,这一过程决不是完全自觉自愿的。自有教育以来,打骂便相随,无论中外,从来没有绝迹。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性三品”之说,民间的俗语“上等之人自成人,中等之人打成人,下等之人打死也不能成人”。这种说法作为父母教育孩子的经验谈,由来已久。另有所谓“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要变坏”,使打骂教育除了现实的效果以外,还多了一层伦理的色彩。
  平心而论,“虎妈”、“狼爸”的说法和做法虽然偏激,但并非全无道理。比如,对孩子严格要求,而非一味地放任和溺爱。又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认真的学习态度,培育契约意识和法纪观念,培养耐挫力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等。同时对孩子的责罚也非“不教而诛”或一味意气用事,而是事出有因,责罚有据,责罚的时间、事件、程度有其分寸和相应的方式,责罚中也包含父母对子女成长的期盼和关爱。“虎妈”也罢,“狼爸”也罢,毕竟不是冷酷的专制暴君或血腥的法西斯。某些专家对“虎妈”、“狼爸”先予丑化,再自我标榜为道德的化身进行挞划与批判,这种批评是苍白的,甚至显得有些迂腐和虚伪。当以考试作为衡量学业水平的唯一标准,高校又以此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时,能帮助孩子考进清华、北大,这种家庭教育当然是成功的。至于专家质疑说:“难道只要考进清华、北大就意味成功吗?他们的未来一定幸福吗?”这实在是偷换了概念。在面对同一个标准――考试时,考得好就是成功,考得不好就是不成功,至于“幸福”云云,那是另一个议题。没有谁保证考进北大、清华一定终生幸福,专家们同样也不能证明,名落孙山就一定大有前途。专家们在日常生活中失去人们的信任,甚至被人笑话,大多由于他们莫测高深的理论常常违背生活的常识。
  诚然,“虎妈”、“狼爸”式的教育并不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更不是一种美好的教育。问题不在它能不能普遍推广,而在于它对儿童的人格尊严是一种严重的伤害,是对现代公民社会人权的挑战,这是建立在一种丛林生存法则基础上的竞争性教育:把其他家庭和其他孩子比下去,自己的孩子脱颖而出。在优质学校数量给定的情况下,即使虎狼遍地横行,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跟清华、北大绝缘。所以,媒体热炒“虎妈”、“狼爸”,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并不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也不能帮助家庭和学校形成科学的理性。
  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少数“虎妈”、“狼爸”教育行为的得失,而是我们的民族需要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教育终究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由此来定位我们今天的教与学,也由此考量家庭的教育。

标签:思考 虎妈 狼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