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竞聘书 > 正文

高层建筑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探讨 剪力墙结构与框架结构的区别

时间:2019-02-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是将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相结合的产物,在工程界被广泛采用。本文结合多年设计工作经验以及工程案例,对高层建筑局部框支结构设计进行了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框剪结构;转换层;设计
  Abstract: a frame shear wall structure system is the shear wall structure frame structure and the outcome of the combination, is widely used in engineering. Combining with the design work experience for many years and project cases, of a high-rise building with local box structure design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For your reference.
  Keywords: box shear structure; Conversion layers;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39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目前,一些框支剪力墙结构由于底部几层有较大的空间,能适用于各种建筑的使用功能要求。主要广泛应用于底层为商店、餐厅、车库、机房,上部为住宅、公寓、饭店、综合楼等高层建筑。但是,这种结构在受力上也有明显的缺点:传力不直接,结构竖向刚度变化很大,甚至是突变,地震作用下易形成结构薄弱层,加上构造复杂,给结构设计带来较大难度。为了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结构必须设置转换层进行结构转换柱下部大空间框支剪力墙结构可以在建筑物下部形成一层或多层的大空间,通过结构转换层,用框架柱代替剪力墙以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
  一、工程概况
  某工程总用地面积为62165m2,总建筑面积131198m2(其中地上面积106151m2,地下室面积为25047m2)。由11幢17~26层高层住宅楼组成,地下部分1层,底层为店面或架空绿化层,2层以上为住宅,住宅层高3m,建筑总高为52.7~79.7m,结构长宽比3.7~5.9,高宽比5.4~7.5。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所在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5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场地类别:II类;特征周期Tg=0.35sec,建筑类别调整后用于结构抗震验算的烈度7度;按建筑类别及场地调整后用于确定抗震等级的烈度7度;建筑结构的阻尼比取5%,弹性时程分析所取的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为55cm/s2 ;10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0.95kN/m2 ,地面粗糙度:C类。上部结构体系为剪力墙结构,由于上部的墙体与底层店面布置冲突,为了提高店面的使用率,优化架空绿化层的使用效果,部分剪力墙不落地,形成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建筑鸟瞰图如图1:
  
  图1 总体鸟瞰图
  二、结构选型
  本工程高宽比较大,最大高宽比7.5,超过规范高宽比不大于6的建议值,造成上部墙体较密。如果上部墙体全部落地,势必对底层店面的布置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部分剪力墙无法落地,为满足上述要求,必须采用带转换层的建筑结构。
  常见的转换结构有梁式转换、箱式转换、厚板转换、桁架式转换层,各种转换型式优缺点比较详表1:
  表1 不同转换层型式优缺点比较表
  转换层 优 点 缺 点
  梁式转换层 设计和施工均为简单,传力较为明确 当上下轴线错位布置时,需增设较多的转换次梁,空间受力较为复杂
  箱式转换层 转换梁的约束强,刚度大,整体工作效果好,上下部传力较为均匀,并且建筑功能上还可将其作为“设备层” 转换梁梁中开设备洞较多,施工复杂,且造价较高
  厚板式
  转换层 下部柱网受上部结构布局影响较小,可灵活布置。厚板刚度很大,形成一个承台,整体性较好,而且施工也较为便捷 厚板自重很大,地震作用也大,容易产生震害。并且材料耗用多,经济性也较差
  桁架式转换层 框支柱柱顶弯矩和剪力比其他几种转换型式相对较小 施工复杂程度较高,且
  对于轴线错位布置时难
  度较大
  
  结合工程实际建筑布局情况,并考虑经济指标及施工难易程度,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决定采用梁式转换层结构型式,也可称为梁式框支剪力墙结构。
  同时为提高店面的层高,转换梁的高度受到限制,最大梁高不大于1200mm,普通的混凝土梁、柱无法满足要求,故框支梁、框支柱采用型钢混凝土,本文以4号楼为例,重点阐述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设计方法。转换层(2层)结构平面图和标准层结构平面图如图2,图3。
  
  图2 转换层结构平面布置图
   图3 标准层结构平面布置图
  三、结构分析的主要结果汇总及分析比较
  1 、结构计算模型及程序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5.1.13条,对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应采用至少两个不同力学模型的三维空问分析软件进行整体内力位移计算,本工程结构整体分析采用的软件:(1)PKPM―SATWE系列;(2)PKPM-PMSAP系列;
  2 、主要计算结果及比较与分析
  2.1、程序使用的注意事项
  1)在程序的前处理输入“结构体系”中选取“复杂高层”体系,则指明为底部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同时定义转换梁所在楼层为“转换层”。
  2)程序平面输入时应注意人工指定框支柱、框支梁。在平面输入时应正确指定转换构件,确保程序计算时能按相关规范规定,对转换构件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计算内力进行放大,对框支柱的水平地震剪力进行调整等。
  3)定义转换层及上下各一层楼板为“弹性膜”。由于托墙
  梁上部剪力墙的墙拱作用,会使下部托墙梁产生轴向拉力,如果楼板为刚性楼板假定,梁的轴力将被忽略。
  4)《高层规程》10.2.7条规定了带转换层的高层结构,当每层框支柱的数目少于或多于10根时,框支柱承受的地震剪力应相应调整。因此程序前处理应对框支柱进行0.2Q调整。
   2.2、结构分析的主要结果
  1)地震及风荷载作用下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4号楼结构分析主要结果对比表
  计算程序 PKPM系列
   SATWE PMSAP
  振型数 21 21
  有效质量系数 >95% >95%
  总重量(KN) 259070 259143
  结构自振周期 T1=2.42S(X向平动) T1=2.51S(X向平动)
   T2=2.19S(Y向平动) T2=2.30S(Y向平动)
   T3=2.04S(扭转) T3=2.11S(扭转)
  T3/T1 0.84 0.84
  最大层间位移角 地震X:1/1136(11层) 地震X:1/1162(10层)
   地震Y:1/1141(19层) 地震Y:1/1200(16层)
   风X:1/1734(10层) 风X:1/1811(11层)
   风Y:1/958(14层) 风Y:1/963(13层)
   [1/1160] [1/1201]
  最大位移/平均位移 X向:1.24 X向:1.22
   (X+5偶然偏心,底层) (X+5偶然偏心,底层)
   Y向:1.32 Y向:1.34
   (Y+5偶然偏心,底层) (Y+5偶然偏心,底层)
  底层地震剪力(KN) Qox=5850, Qox=5960,
   Qox/Ge =2.26% Qox/Ge =2.30%
   Qoy=6839, Qoy=6789,
   Qoy Ge=2.64% Qoy Ge=2.62%
   X Y X Y
  本层与上层抗剪承载力比值 底层 1.00 0.99 1.01 1.00
  注:表中[ ]内数值为扣除整体弯曲变形后的层间位移角
  SATWE和PMSAP的振型反应谱计算水平地震作用,结果基本吻合,指标基本满足规范要求。最大层问位移角超过1/l000的要求,但经扣除整体弯曲变形转角产生的侧移,楼层层间位移角均为1/l000以上,可以满足规范要求。
  2)采用弹性时程分析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结果显示(详图4,图5):
  
  图4 X向楼层剪力包络图
  
   图5 Y 向楼层剪力包络图
  ①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结构底部剪力大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结果的65%;②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结构底部剪力平均值大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结果的8O%;③结构地震作用效应振型反应谱法计算的结果大于多条时程曲线计算结果的平均值。
  3)转换层上下楼层结构侧向刚度比计算。设计中控制转换层上下结构的侧向刚度比宜接近1,不大于2。按《高层规程》附录E方法计算的转换层上下结构等效剪切刚度比为 x =0.6, y =0.7;满足规范要求。
  4)框支剪力墙有限元分析。运用框支剪力墙有限元分析程序FEQ对框支梁,框支柱及相邻墙体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见图6。
  从图6可见,框支梁偏心受拉特性明显,截面大部分应力为拉应力,框支梁跨中截面顶部区域虽然处于压应力状态,但数值不大。框支梁、框支柱配筋取整体计算和FEQ计算二者包络。
  
  
   图6 转换粱等应力图
  四、抗震措施
  1 、框支柱设计
  本工程框支柱抗震等级为二级,轴压比限值为0.7。框支柱主要截面取800×800,计算结果表明,所有框支柱的受力较为均匀,轴压比从0.59~0.63,因而,框支柱的变形一致性较好。框支柱的剪力设计值乘以放大系数1.1,剪压比控制在0.2以内。柱内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小于1.0% ,箍筋沿柱全高采用不小于 12@100井字复合箍,体积配箍率均不小于15%,使柱具有一定的延性,实现强剪弱弯。框支柱在上部墙体范围内的纵向钢筋伸入上部墙体内一层,其余柱筋锚入转换层梁或板内锚固长度要求≥ LaE。
  2、 剪力墙设计
  尽可能多的剪力墙落地,必要时甚至可在底部增设部分剪力墙(不伸上去)。除核心简部分剪力墙在底部必须设置外,还与建筑专业协商后,侧面和南面剪力墙尽量落地,增强了底部刚度。为改善混凝土的受压性能,增大延性,设计中控制墙肢的轴压比不大于0.6。落地剪力墙底部弯矩乘1.25放大系数,加大落地剪力墙的配筋率,墙体的水平和竖向分布筋除满足计算要求外,同时也满足0.3% 的最小配筋率的限值。底部加强区的剪力墙中按规范要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的纵筋配筋率控制≥1.0%,箍筋采用HRB400热轧钢筋,体积配箍率控制≥1.1%,经上述构造处理,确保了剪力墙的塑性铰出现在转换层以上。
  3 、框支梁的设计
  框支梁受力巨大且受力情况复杂,它不但是上下层荷载的传输枢纽,也是保证框支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关键部位,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受力构件,因而在设计时应留有较多的安全储备,二级抗震等级的框支梁纵筋配筋率不得小于0.40%。框支梁一般为偏心受拉构件,梁中有轴力存在,因而应配置足够数量的腰筋。腰筋采用 16,沿梁高间距不大于200mm,并且应可靠锚人支座内。框支梁受剪很大,而且对于这样的抗震重要部位,更应强调“强剪弱弯”原则,在纵筋已有一定富余的情况下,箍筋更应加强。箍筋不小于 12@100四肢箍全长加密,配箍率0.75%,满足高规框支梁面积含箍率不小于1.1 ft/fyv的要求。
  4 、转换层楼板的设计
  框支剪力墙结构以转换层为分界,上下两部分的内力分布规律是不同的。在上部楼层,外荷载产生的水平力大体上按各片剪力墙的等效刚度比例分配;而在下部楼层,由于框支柱与落地剪力墙间的刚度差异,水平剪力主要集中在落地剪力墙上,即在转换层处荷载分配产生突变。转换层楼板承担着完成上下部分剪力重分配的任务;并且由于转换层楼板自身平面内受力很大,而变形也很大,所以转换层楼板必须有足够的刚度作保证。转换层楼板采用C35混凝土,厚度180mm。 10@150钢筋双层双向整板拉通,配筋率0.29%。另外,为了协助转换层楼板完成剪力重分配,将转换层上层楼板也适当加强,取厚度150mm。
  五、型钢混凝土应用
  1、型钢混凝土的优点
  型钢混凝土结构是指以型钢为骨架,外围包以钢筋混凝土,所形成的组合结构。型钢混凝土具有以下显著优点:
  1)有效减少构件断面尺寸。本工程采用普通混凝土,框支梁断面为800×1800mm,框支柱断面为1200×1200mm;采用型钢混凝土,转换梁断面可减少为600×1200mm,框支柱断面可减少为800×800,由此型钢混凝土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底层净高,节约了店面的空间,较好的满足的底层店面布置要求。
  2)有效提高了构件的承载力。型钢的材料强度远大于混凝土,在钢筋混凝土中增加了型钢,可大幅提高构件的受压、受剪和压弯承载力。
  3)较大地改善了构件在地震作用下的延性和耗能能力,满足了“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的设计准则。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钢筋混凝土结构破坏率较高、破坏程度严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破坏轻微。
  2、节点设计
  型钢混凝土节点是结构的重要部位,它承受并传递梁、柱内力,节点承载力验算可参《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相关规定执行,构造上节点连接应采用刚性连接。本工程框支梁、柱型钢混凝土典型节点大样如图7,图8:
  
  图7 型钢梁、柱节点大样示意图
  
   图8 型钢柱柱脚大样
  六、结束语
  带转换层的结构可以有效的解决大柱网、少墙体、灵活空间的要求,转换层的设置造成建筑物竖向刚度的突变,对结构抗震不利。但只要进行合理的结构选型,合理的选择计算模型和计算参数,同时对转换构件采取相应抗震构造措施,结构仍可保持良好的抗震性能。同时型钢混凝土构件的采用,可以有效的较少构件的截面,提高构件的延性。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标签:结构设计 高层建筑 探讨 剪力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