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记述文 > 正文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cctv中学生

时间:2019-01-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切身体会。其目的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使用新大纲新教材教学的要求,是学生不断发展的需要。探究性教学具有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创造性等特征。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自主探究能力 培养方法
  
  新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使物理教学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课本的核心物理内容大都以科学探究的形式展开,充分体现“科学探究过程”的课程新理念,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落实,更要关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科学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又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主要过程,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科学探究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为了使初学物理的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体验探究的乐趣,教学中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思路进行。先向学生展示探究,到让学生模仿探究,最后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的“尝试科学探究”,“探究摆的奥秘”,向学生展示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初次探究,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对科学探究有一个初步认识,逐步掌握科学探究过程的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这七个环节,学会在探究全过程中与同学交流与合作。转变学生被动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由学生自主地获取科学知识,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让学生在理解中记忆,在理解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问题,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知识的重要,知识的作用,从而产生掌握物理知识愿望。
  二、提高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感觉有趣味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会主动、积极去认识、去动手探究,不找到答案就不罢休。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要把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如在学习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一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时,提前一天布置学生收集“木片、梳子、铃铛、橡皮筋、哨子、小摇鼓”等物件并带来学校课堂用。在课堂上,先提问:“人靠什么发声?”有些嘴快的学生回答:“靠嘴啊!”接着又问:“那鼓没有嘴,为什么也能发声?”这时同学们发出一片笑声。笑声过后,同学们想:“是啊!没有嘴为什么也能发声呢?”带着问题,我让同学们用敲、拔、吹、弹、摇、拍等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世界”,由“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情景导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学习活动,然后引导学生进入物理学习,由老师演示:敲击音叉,将叉股插入水中这一实验,学生会听到音叉发出声音,看到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水中会溅起无数水花,声音停止,水花消失,然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通过看、听、摸,动手做各种发声实验,再与同学交流,老师点拨,自然就会得出物理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了解这一规律后,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如让学生用手摸自己讲话时的喉咙振动,观察和解释蚊子发声现象等,让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
  三、善于制造探究的氛围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活动,使他们在科学探究中去体验、去学习、去感悟。从而真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在愉快而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基本技能。在学习“探究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一节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有没有看过沸腾现象?你能描述一下沸腾现象吗?由于对沸腾缺少细致的观察,同学们只会讲一些表面现象,如沸腾时会有很多“白气”产生,会有声响,锅盖会跳动等这些。老师再问: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会不会升高?水内部有什么变化?怎样才能使沸腾继续进行?沸腾时加猛火,水的温度会不会高一点?这些问题学生就回答不上来了。这时学生会意识到日常生活中自认为熟悉的沸腾现象中,其实也有很多不知道的东西。这就可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得出:要进一步了解沸腾现象,还必须通过实验来探究,探究的三个重点:一是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二是气泡的生成和变化;三是停止加热,水还能否沸腾。以四人为一小组,让学生制订计划和设计好实验,明确实验目的后,学生可以自己选取实验器材: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钟表等。选好器材后,实验小组可以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各成员间既要分工又要合作,每个成员都要对沸腾的现象认真观察。教师巡视其间,及时解决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发现学生操作的错误及时纠正(强调实验时要安全操作,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做完实验后,小组再进行分析与论证,通过交流与合作得出探究的结论:1.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沸腾过程中,水要不断吸热,停止加热,沸腾停止;3.液体的温度保持不变,即使用猛火加热,液体的温度也不会变;4.沸腾过程中液体内部会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上升、变大,在液面爆裂开来,产生声响。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所获得的知识,一定会比由老师讲授的方式所获得的有质的升华,对知识理解得更透,掌握得更牢。为了给学生创造更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应允许学生对教师的方法、观点提出不同意见,随时让学生讲出探究的体会,不同的做法,老师要能容忍与众不同、有独立见解、有独创性的学生,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育人氛围。
  四、重视引导,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
  学生探究的问题提出后,在进行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和分析与论证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自始至终都要做好引导作用,不能袖手旁观,也不能因为学生笨手笨脚做得慢,出现种种问题,教师就不耐烦,而越俎代庖,把探究课上成演示课。对于刚尝试探究的学生,教师要采用“引”与“扶”的方式,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现象和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要探究的内容联系起来,缩小学生的探究范围与探究难度,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较快地成为一个探索者、研究者与发现者,增强科学探究的自信心。为了做好“引”的工作,教师可把已经设计好的实验,可以是完全正确的设计方案,也可以是正确、错误兼备的方案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设计原理,进行正确的探究判断。如在学习“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提出可能的因素(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与实验方案,但故意不点明要采取控制变量法,让学生自行判断、分析、实验。“扶”是为了“放”,最后,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做,在出示观察对象,提供实验材料后,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如在学习:“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时,怎样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而改变压力?又如何保持压力不变,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然后让学生自己大胆进行探究,体验探究的全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物理教学中,教师重视引导,重视帮扶,教给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真正起到了“授之以渔”的作用。
  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探究能力
  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相当密切,教学中要学会将学生的探究视点从物理引导到社会,通过展开广泛的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切实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材中信息浏览、STS、课外活动等都是将探究的焦点引导到生活中的,例如:管乐器和弦乐器、制作针孔照相机、热岛效应原理、蔬菜水果怎样保鲜、电冰箱的制冷原理等,都离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当近。教学之余,按照新课标要求,布置学生利用生活经历来探究新知识,实践新知识,例如:在讲到“全球变暖”时,要求对所在地区的“热岛效应”进行调查研究,写出报告,再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改善生活环境的建议。在学习“眼睛与光学仪器”后,要求学生调查本班有多少人患近视眼,讨论引起近视的原因,提出预防矫正近视眼的方案,跟同学进行交流。
  当然,科学探究式学习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形式多种多样,百花齐放。我们通过不断尝试,从学生学习的每一个方面展开探究活动,一方面可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经历发现科学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终身发展夯实基础。探究式教学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被列入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之中,作为必须实施的内容要求。作为战斗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沿的初中物理教师,我们必须转变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不断深入地开展探究式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部.初中物理教学大纲(试用版).

标签:探究 中学生 物理教学 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