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句子大全 > 正文

励志文章 心灵鸡汤_做人说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千百年来,无数家长、老师这样教育孩子。可是怎样学做人?又免不了搞“二元制”。大几书本都是教人君子之道,强调为人要正直;而私底下,家长们又觉得社会复杂,怕孩子单纯会吃亏,难免又要传授一些圆滑应变之术。于是成年之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会在君子之道、小人之术间徘徊,活得很累。其实不光是现代人,自古君子就稀少,小人也不会太多,最多的是介于君子、小人之间的不好不坏、亦好亦坏的人(赵树理先生描绘的“中间人物”)。
  明朝的解缙是个才子,他一生最大的亮点是主持编纂《永乐大典》。成名之前,解缙是个简单正直的人。在杀人如麻的朱元璋手底下为臣,其他人战战兢兢,时刻担心性命不保,解缙却活得很平安,还仗着朱元璋对自己有好感,屡屡直言犯上。或许在朱元璋眼里,解缙只是个小孩子,所以残暴的他没有砍下解缙的脑袋,更没有诛他的九族,只是对他说:“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意思是说解缙还太嫩,尚不能在复杂的朝廷里站稳脚跟,还需要历练。
  建文四年(1401年),解缙再次被召回京师,可刚一到任,建文帝就倒台了。此时的解缙已经不是当年“一根筋”的傻小子了,经过几年冷却的他似乎悟出了处世之道,变得“成熟”起来。
  首先,解缙学会了审时度势。建文帝即将倒台之际,几个同榜好友密谈何去何从。解缙陈说大义,似乎要和“叛贼”朱棣不共戴天。可是谈话结束后,解缙就连夜收拾包袱,率先跑到南京城外投降了朱棣。
  接着,解缙学会了抓住机遇,识时务者为俊杰。朱棣准备登基前,请方孝孺草拟《登极诏》,结果被方孝孺骂得狗血淋头,方孝孺因此被诛十族。解缙却不惜名节,欣然接过这笔“业务”,从此平步青云。朱棣即位之后,解缙马上从翰林待诏升任翰林院侍读,之后受命入直文渊阁,成为朱棣的心腹成员。《明史》记载:有时深夜了,解缙还能进宫,朱棣在上床睡觉前,还给解缙赐座,让他坐在自己床前,共同商议国家大事。
  按说蜕变后的解缙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大几年轻时曾经是君子的,骨子里很难彻底小人化,自我改变的结果往往是“半生不熟”,在别人眼里是个需要提防的“狠角色”,实质上又不具备小人的“核心战斗力”。
  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召解缙入宫,不知道是第几次磋商立太子之事。这次朱棣流露出想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的意思,解缙一句“好圣孙”,让朱棣想起了自己最宠爱的孙子朱瞻基(长子朱高炽的儿子),于是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保住了。此时的解缙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智慧,似乎看到了太子即位后,自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可是他没有意识到,在朱棣印象中,他已经是一个需要重点提防的人。大凡皇帝,尤其是独裁欲极强的君主,往往最不能容忍身边有人在皇权继承、归属问题上耍小聪明。
  永乐八年,解缙入京奏事,其时朱棣北征未归,解缙拜见完太子朱高炽就回地方去了。朱高煦趁机向朱棣进言:“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解缙因此下狱,最后惨死。
  君子难当,这是人所共识;小人也难当,却是许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想保留一点正直人的底线,又想像小人一样活得“滋润”,最终往往“博二兔,不得一兔。”
  从“术”的角度看,君子难与小人斗。不过当小人需要有“别才”,假如你内心善根太深,“资质”上并不具备小人之“才”,就不要“东施效颦”,免得落得不伦不类的下场。
  现代社会之中,你可以观察一下身边某些很纯粹的老实人,虽然他们可能一直被人瞧不起,但人到中年之后,许多可以按部就班地当上中层干部。而某些始终在折腾的“聪明人”,有的一生起起伏伏,境遇还不如那些“无用”的老实人:
  民国报纸的那些绝妙标题 刘继兴
  “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题好一半文”,读者打开报纸,要看什么,先看什么,取决于标题。旧中国的老报人对标题制作非常重视,有不少神来之笔。
  上世纪30年代,何应钦任湖南省代省长,一年清明节去岳麓山扫墓。官方要求各报须及时配发新闻,指令标题为《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其母之墓》。翌日,某报却把标题改为《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他妈的墓》。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物价暴涨、产品偷工减料,连烧饼、油条也纷纷涨价。《新民报》编辑程大千将一条物价飞涨的新闻,仿宋词佳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拟了一条标题:“物价容易把人抛,薄了烧饼,瘦了油条”。
  1947年5月8日,《文汇报》把国民党政府查禁《窃国大盗袁世凯》一书、四川省府购买《伟大的蒋主席》一书配发给公职人员这两条消息合在一起编发,加了这样的标题:“《袁世凯》要查禁《蒋主席》必须读”。
  解放战争时期,湘鄂的国民党报纸常刊登贺龙被活捉枪毙的消息。一天,某报又受命刊登这一“新闻”,原标题为“匪首贺龙昨被活捉枪毙”。结果,出报时,变成“匪首贺龙昨又被活捉枪毙”。
  在标题制作方面最有成就的当属老报人张友鸾。《新民报》刊发了一则讽刺国民党官员生活腐化的新闻,张友鸾拟标题为“前方吃紧,后方紧吃”。而报道贫富差距,他又取标题叫:“难民不能求一饱,银耳参茸大畅销”。

标签: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