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开题报告 > 正文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浅析《等待戈多》中的反讽]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贝克特的戏剧文本《等待戈多》中采用了反传统的戏剧表现手法,采用了反讽、幽默、隐喻等。其中,反讽是贝克特戏剧文本中最主要的特征。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别对贝克特戏剧文本中的“间接否定”和“暗指伪装”反讽进行分析,使戏剧的主题――人屈从于习惯的力量,无视生活中的痛苦和无聊继续活下去――能够更好的被人们所理解。
  关键词:《等待戈多》;反讽;暗指伪装;间接否定Study of Irony in Waiting for Godot from theperspective of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sAbstract:Waiting for Godot, one of Samuel Beckett?s plays employs the anti-traditional writing techniques, such as irony, humor, metaphor etc.Irony is one of the salient characteristics in Samuel Beckett?s plays.The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allusional pretense” ironies, “the indirect negation” ironies, and “the graded salience hypothesis” ironies in order to reveal the subject implied in Waiting for Godot.
  Key Words:Waiting for Godot; irony; allusional pretense; indirect negation
  中图分类号:I5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2-0000-02
  
  一、引言
  反讽是人们日常言语交际中常见而又独特的言语现象。多年来,反讽一直是许多语言研究学者关注的课题。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格莱斯为代表的语用学提出了替代论,主张反讽会话性地隐含着与字面意义相反的含义,反讽的含义产生与对会话准则的违反。[1](曾衍桃2006:142)格莱斯的语用替代论沿袭了传统反讽理论中把认知基础建立在字面意义假设的语义条件之上。所以他的理论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80年代,对反讽认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新成果。这其中有克拉格和格里格的反讽伪装论,主张反讽的认知基础在于命题是一种伪装,说话人伪装使用或陈述一个命题。伪装论同样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伪装论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很多情况下,要达到反讽的效果根本不需要伪装。比如,鲁迅先生对反讽的运用从来是深刻犀利的,但不带有伪装的痕迹。90年代,库蒙?那卡穆拉(1995)等人提出了“暗指伪装论”,该理论结合了提述论和伪装论的过程来解释所有各类型的话语反讽。交际时说话人若宣称所言为伪装就不能取得反讽效果,因而这种伪装必须是隐性的,交际时伪装成无知的样子,把自己的真实身份和真实语气隐藏起来。克拉格和格里格所论述的伪装就是语用不诚实的一种体现,因此可结合到话语反讽的暗指伪装论中。
  以色列的语言学家吉洛拉后提出了间接否定理论反讽涉及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两者之间是一种间接否定。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需要经过比较才能估计出它们之间的距离,这恰是反讽固有的价值判断根源。每一种反讽理论都有其优缺点。到目前,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单独对反讽现象做出完美的阐释。各种理论既有相互抵触之处又有相互补充之处。
  塞缪尔?贝克特这位伟大的剧作家,他的戏剧作手法不同于传统的戏剧写作方法,采用了反讽、幽默、隐喻等。其中,反讽是贝克特戏剧文本中最主要的特征。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别对贝克特戏剧文本《等待戈多》中的“间接否定”和“暗指伪装”反讽进行分析,使戏剧的主题――人屈从于习惯的力量,无视生活中的痛苦和无聊继续活下去――能够更好的被人们所理解。
  二、贝克特戏剧话语中的“暗指伪装”反讽
  克拉克和格里格在格赖斯的一些言论基础上发展了反讽伪装论,主张说反讽的人实际上伪装成别的角色(包括语气、神态等),伪装成无知的样子,把自己的真实身份和真实语气隐藏起来。[1](曾衍桃2006:9)库蒙?那卡穆拉(1995)等人提出了“暗指伪装论”,该理论结合了提述论和伪装论的过程来解释所有各类型的话语反讽。此理论认为反讽有两大特征:“暗指在某种程度上被违背的先前期待或社会常规”;“语用非真诚性”,即说话人违背了言语行为的“合宜性条件”,通常为真诚性条件。[2](Kumon-Nakamura et al 1995)克拉克和格里格所说的伪装论就是语用不诚实的一种具体体现,因此可结合到话语反讽的“暗指伪装论”当中。暗指伪装除了常见的正话反说外,还包括提问,提出给予,过于礼貌的要求三类暗指的言语行为,回声提述仅属于暗指的一种。
  暗指伪装论认为反讽所涉及的非真诚性不在命题层次,而在语用层次。贝克特的戏剧文本中,包含着多处“暗指伪装”反讽,尤其是在他的戏剧《等待戈多》中,“暗指伪装论”最为突显。两个流浪人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日复一日地等待着戈多,在第一幕的最后一部分,两个流浪汉询问来报信的小男孩关于戈多的事。
  “弗拉基米尔:你给戈多先生干活儿?孩子:是的,先生。弗拉基米尔:你干什么活儿?孩子:我放山羊,先生。弗拉基米尔:他待你好吗?孩子:好的,先生。弗拉基米尔:他揍不揍你?孩子:不,先生,他不揍我。弗拉基米尔:他揍谁?孩子:他揍我的弟弟,先生。”[3](贝克特2002:53)
  这些话暗指《马太福音》第25章:“万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们分别出来,好像牧羊的分别绵羊山羊一般;把绵羊安置在右边,山羊在左边。”故事最后蒙福的是右边的绵羊,而受斥责的确是左边的山羊。绵羊豫表义人,因善待主的小弟兄,而承受那创世以来所豫备的国,进到永生的领域里面;山羊豫表恶人,因对主的小弟兄缺乏爱心,而进入为魔鬼和?使者所豫备的永火里,接受永刑。弗拉基米尔和孩子的对话,让我们进一步由戈多的行为联想到,此情景还暗指《旧约》中上帝接受了亚伯放羊的请求,拒绝了该隐。弗拉基米尔作为说话人S伪装成不在场的S?(《马太福音》中上帝的门徒)对一个不知情的受话人A?(报信的孩子)进行一系列的提问,目的在于让受话人A?意识到这其实是一个伪装,以达到嘲弄说话人S?和受话人A?的效果。在这部戏剧中,戈多成了上帝的化身,而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冈并没有等来戈多,没有得到上帝的救赎。弗拉基米尔和孩子之间的对话则让真实的受话人A(观众)感到欣慰,等不来戈多,他只能告知孩子“好吧,你可以走了。”贝克特在《等待戈多》这部戏剧中,通过“暗指伪装”反讽手法嘲讽了两个流浪汉不切实际的等待,即希望,以折射出贝克特对“戈多”――一种拯救人类的力量,并不抱希望。本剧中一再落空的等待不仅演绎了犹太民族对救世主弥赛亚的无望期待,同时也从根本上浓缩了整个人类存在的困惑和自我危机。
  又如,戏剧文本中,弗拉基米尔说道,“正是戈多! 我们得救了! 让我们去迎接他吧!”[4](Beckett 1954:47)这几句暗指《马太福音》第25章:“那时,天国好比十个童女,拿着灯,出去迎接新郎。”在这个圣经故事中,新郎最后真的来了并把那些准备好的人带去参加婚宴(赎救和保佑的意象)。弗拉基米尔伪装成局外人S?对一个不知情的受话A?说去迎接戈多。其目的是让受话A?埃斯特拉冈认识到这是伪装,从而达到嘲弄S?和A?的目的。而真正的受话者A(观众)对这种说法做出认知后,心里感到很欣慰,于是发出如同弗拉基米尔本人所说的“你剩下的唯一希望就是消失”(ibid:47)的喟叹。[5](黄立华2011:22-27)
  反讽还可以用真实断言来表达,例如,戏剧话语中,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冈在讨论《福音书》时,弗拉基米尔对埃斯特拉冈说,“你真该当诗人的。”[3](贝克特2002:7)此命题话语的内容是真实的,但是理解戏剧文本的人都知道,这句话并非弗拉基米尔对埃斯特拉冈的赞扬,事实是,当时两个流浪汉正在讨论《福音书》,而埃斯特拉冈对弗拉基米尔的问题答非所问,以对圣地地图的描述回答记不记得《福音书》这一问题。这样来暗指埃斯特拉冈的无知和荒诞。因此,话语命题内容是真实的,但在语用层次却非真实。
  反讽还能通过提问的方式表达。通常只有在期待回答时才提问,然而,在违反这种恰当的言语行为时,被视为语用不诚实。例如,第二幕中,“爱:你瞧,有我在你身边,你的心情就差多啦。我也觉得一个人待着更好些。弗:(怄气)那么你干吗还要爬回来?”[3](贝克特2002:61)两个流浪汉分别认为离开彼此才会更好,到头来却谁也离不开谁。弗拉基米尔的提问,实则暗指戈戈和狄狄相互依赖的状态。
  三、《等待戈多》中的“间接否定”反讽
  间接否定理论假设由吉洛拉(1995)提出,主张反讽是一种没有明示标记的否定形式即间接否定。根据吉洛拉的理论,显性否定要比间接的隐性否定的话语理解时间短,熟悉的隐性否定话语比不太熟悉的显性否定话语的理解时间短。例如,在汉语环境中,人们在拒绝邀请的时候,常使用“我还有事”,“我没时间”等隐性的否定来向邀请人透露出“我不去”这层意思,来替代“我不去”这种直接否定的表达方式。从而使听者不会因被拒绝而太尴尬,对说话者而言可以使说话人的话语更加礼貌。间接否定比直接否定的话语理解时间长,也就是说,间接语用否定延迟了对直接否定概念的激活,人们更倾向于使用这种间接方式。反讽的间接否定形式与直接否定形式有很大差别:直接否定则不会导致不同等级的解释,而间接否定会导致不同等级的解释,因此更具有含糊性。反讽是以明确的话语表达间接的意义,间接否定包含四种否定层级,依次是解释、推断、评价、转接。
  1、解释。例如,“爱斯特拉冈:照我看来,咱们昨天来过这儿。弗拉基米尔:(举目四望)你认得出这地方?爱斯特拉冈:我并没这么说。”[3](贝克特2002:10)在这组对话中,爱斯特拉冈对弗拉基米尔的回答的含意就是“我认不出来”。爱斯特拉冈的回答和含意之间可相互替代,答语可视为对含意的解释。2、推断。例如,“弗拉基米尔:再穿上去试试。爱斯特拉冈:(把他的脚查看一番)我要让它通通风。”[3](贝克特2002:6)爱斯特拉冈的答语间接表明他不打算就穿上他的靴子。在上一案例中,答语和含意可以互相代替,而在此例中,答语和含意却是两个有着密切联系的独立命题,答语中隐含否定含意。3、评价。例如,“弗拉季米尔:……(略停)喂,戈戈,你能不能回答我一声,哪怕是偶尔一次?爱斯特拉冈:(过分地热情)我觉得你讲的故事真是有趣极了。”[3](贝克特2002:7)在这段对话中,爱斯特拉冈过分热情的回答给出的含意为“我对你讲的故事没有兴趣”。这句话的字面意义和问题没有什么关系。它是对弗拉基米尔的提问的评价,同时获得否定的答案。此例中,答语和含意都是独立命题,但二者在表面上却毫无关系。4、转接。例如,“弗拉基米尔:大人阁下想要知道有什么特权?爱斯特拉冈:难道咱们什么权利也没了?(弗拉基米尔大笑,像先前一样突然抑制住,改为咧着嘴嬉笑。)弗拉基米尔:你真叫我忍不住笑,要是笑不违法的话。”[3](贝克特2002:15-16)在这个语境中,弗拉基米尔的答语含意为“我们没有特权”。这样的转接表现为答话人不得不对问题作出反应,以转移话题的方式表达隐含意义。
  通过这四种层级划分,否定话语和含意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获取隐含意义的难度就越大,因此说间接否定比直接否定的话语理解时间长。
  另外,反讽的间接性更有助于展开交际。对听话人而言,不会太尴尬;对于说话者而言,反语可以使说话人的话语更加礼貌。例如,“爱斯特拉冈:喂,喂,请坐吧,我请求您,你这样会得肺炎的。波卓:你真的是这样想的吗?爱斯特拉冈:怎么,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波卓:你的话也许有理。(他坐下)谢谢你,亲爱的朋友。(他看了看表)可是我真的非走不可,要是我还想按计划办事的话。”[3](贝克特2002:36)对于爱斯特拉冈的请求,波卓表示要按计划办事非走不可,礼貌地拒绝坐下的请求。若断言拒绝则会使对话变得生硬,也不会反映出《等待戈多》这部戏剧本意要表现两个流浪汉无聊状态的含意。
  四、结语
  《等待戈多》是塞缪尔?贝克特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他将反讽融入他的戏剧创作中。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试对贝克特的戏剧文本《等待戈多》中的反讽话语进行语用分析,使人们能够体会到贝克特的语言魅力,并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这部戏的主题――无视生活中的痛苦,无聊继续活下去和得到救赎的希望。
  
  
  参考文献:
  [1]曾衍桃.《反讽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42
  [2]Kumon-Nakamura, S., Glucksberg, S., & Brown, M.(1995).How about another piece of pie: The allusional pretence theory of discourse irony[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24: 3-21
  [3]萨缪尔?贝克特 :《等待戈多》,施咸荣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6-53
  [4]Beckett, Samuel.Waiting for Godot[M].New York: Grove Press, 1954:47
  [5]Lihua Huang,APPLIED ECONOMICS, BUSINESS AND DEVELOPMENT [J].Communications i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11:22-27

标签:反讽 语言学 浅析 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