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发声训练方法 [如何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

时间:2019-01-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科学发声的基本概念是:呼吸时呼出的气流冲击和震动了闭合的声门而产生的音波(基音),音波通过各共鸣腔体的反射,产生泛音美化了音色,扩大了音量。这就是歌唱发声的基本过程。声乐教学的目的是训练学生完成发声的过程。如何完成发声的过程?
  一、明确声带的作用及训练闭合与拉紧,相对拉紧不是僵硬控制声带。
  声带在歌唱发音时是完全闭合的,它不同于生活中的闭合状态。它是指艺术演唱时声带的技术功能,在教学中,我发现绝大多数的同学对声带闭合状态不理解,常常出现喊叫、嘶哑的声音,声乐教学又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真正体会声带真正闭合状态。通过教学实践,我觉得要让学生掌握声带闭合状态,就先要知道声带的位置,体会声带的变化。说起来很简单,声带就在喉结的里边,是两片薄薄的肌肉,属于不随意肌。所谓不随意肌,就是说不像胳臂腿那么随心所欲地调节,这正是我们训练的内容。我指导学生这样练习:发音器官全部放松,发音器官不受任何肌肉力量作用。微微给一点气息,发出最弱的声音,弱到只能使自己听到。这个发声部位非常集中、明显,不包含其他共鸣腔扩大的作用很容易体会声带的位置。要注意的是,这只是找声带位置,不是训练的目的和内容。此时的状态不是我们要求的积极闭合状态,我们的目的是训练声链的闭合,学生感觉到了声链位置,体会到了它的变化,训练闭合就有了基础,然后通过发A1音训练声带闭合,拉紧声带增强效果。
  提到拉紧声带,有些同学就容易出现喉音,这是由于喉部肌肉及下颚、牙关、舌根部位肌肉紧张而造成的。经过训练完全可以避免,也就是注意在拉紧声带、调节声带时,必须与发声器官配合活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之中,如果孤立地、过分地强调局部,就必然会使这种平衡失调,形成不良的发声习惯,故而在指导训练学生声带功能时,不能离开发声器官的总体协调控制运动。
  二、进行呼吸训练。
  呼吸训练是任何声乐学派都很重视的问题。气和力的相互关系构成了歌唱发音内在的联系,并融入歌唱发音的过程中。这里我虽然把呼吸作为重点来谈,是强调呼吸训练在实际教学中应力求使两者统一在发声的过程中。
  所谓歌唱呼吸,也就是歌唱发音中的用力即运气,也就是老艺人们常说的“丹田运气”,指的就是气息支持力的着力点应该在“丹田”这个位置上,在这个部位的支持下,一种情况是气在体内会成了憋气,一发声先吸满一口气,等声音一出来就会憋得脸红脖子粗,不用说唱,整个身体都僵硬了,失去了调节与控制。另一种情况就是开口唱第一个音,气息就全部放了出来。这两种情况都不是歌唱所要求的呼吸状态。歌唱的呼吸状态是怎样的,只能通过训练让同学们体会。在这里强调体会也是自身的感觉很重要,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
  1.要求学生气沿着喉壁向上运行入鼻,咽腔呼出,又经口腔上部再收入鼻咽腔,如此循环,这样运气虽然向上运行但绝不能脱离丹田的支持,还需要有力的相对支持。
  2.让学生把气沿着喉壁进入鼻腔呼出后,经口腔上部又沿着喉壁向下运行进入胸腔,感觉好像气从胸腹运出来体外又再收回,进入口腔一样,如此循环。
  3.训练学生在运气中将气提到胸口上,感觉气自下而上垂直于内运行,但也需要一定的控制力,即喉结稳定和声带的闭合力。
  4.在发声过程中胸腹内要随着运气而提气,感觉好像在闷着气发声,它的主要动作是胸腹联合扩张,喉结稳定支持点较深。
  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歌曲、情感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灵活运用。
  三、对学生进行共鸣训练。
  歌唱共鸣训练是声乐教学中十分艰巨的任务,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歌唱一开始就要有声乐的整体观念。
  1.用图片让学生了解共鸣器官及作用。
  2.训练学生体会共鸣,分辨声音。
  在共鸣训练中,有两点是很重要的,一是鼻咽音的获得,一个是喉结的相对稳定。
  所谓鼻咽音不是鼻音,它是在气息支持下通过口腔后部的咽音,坐喉结而产生的,学生在练习中往往把鼻咽音误认为鼻音,克服的办法是通过口咽音的过渡而直接把声波送入鼻腔,注意胸音的支持形成一个音柱的感觉。强调不要把气息直接送入鼻腔,这样是完全错误的。喉结在歌唱发音过程应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须用语言发音,喉结的运动规律是自然向上移动,再向下用力,使之坐住,这样就形成了气息的推动力(向上)和喉结坐力(向下)的对抗力,从而保证了共鸣的统一。感觉在发声时躲过喉头就是把声带上受到的各种错误力量的压力摆脱掉,并把发声的各种力量严格地集中到后咽壁下端的支持点上来。还要抛开身体,在发声时唱高低、强、弱的音,上胸不紧张,不是有力量牵挂的感觉,更没有憋气的感觉。真正感到声音被拉上去了,而力量则进入后背掉下来了。上身体放下,腰带周围有明显的向外扩张的力量和感觉,使身体得到“解放”,这是歌唱持久力的秘密所在。再有,竖起管子,从声音上讲当感觉到声音上下竖起来了并且有一种“柱子”的感觉,形成一个音柱,无论唱高音,无论唱多长的乐句,音柱都始终存在,唱歌所使的劲一定是与歌唱有关的肌肉群。而这些肌肉群的运动,完全是靠人的“意感”来指挥的。
  总之,在训练过程中,呼吸共鸣、咬字等多方面的训练要统一协调,千万不可强调哪一方面来训练,这样容易形成坏习惯,重要的是让学生采用科学的歌唱方法及保持良好的状态,即:一吸气便把上腭提起,下巴放松,喉结相对稳定,脖子梗起,吸气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注意“三分保持”。这种歌唱状态的保持,是歌唱训练的目的所在。

标签:发声 训练 科学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