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空军招飞 > 正文

[对当前“国进民退”的思考]人民日报突发雄文

时间:2019-02-0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近年来我国部分行业出现“国进民退”现象。关于什么是“国进民退”,人们的争论也异常激烈。我们很难对“国进民退”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我们只能将其概括为某些现象并加以分析。而最关键的是要探究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本文通过将“国进民退”概括为诸多现象,来判断某种经济现象是否是“国进民退”,并以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为例来说明这一点。
  关键词:国进民退;煤炭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2-13 -02
  
   所有制问题,是一个永远值得讨论的问题。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时期内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国有企业在其中功不可没。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有企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效率低下,内部问题丛生。1978年改革开放,我国引入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经济体制。三十多年的发展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199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以“抓大放小”的方式退出了大多数竞争性的领域,私营企业进入,国有经济的比重逐年下降。2009年上半年,提及“国进民退”这个名词,部分学者和媒体表述时,尚称之为“局部行业和地区出现的‘国进民退’现象”、“现在发生一种情况叫做‘国进民退’”,下半年,已经有人用“国进民退大潮”来表述这一现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就在不同场合公开表示,“‘国进民退’在一些地区和一些行业愈演愈烈。”[1]
   “世界上所有的争论都是名词之争”,我们对任何事物都试图去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事实证明对任何事物我们都很难下一个准确的。具有普遍说服力的定义,因为我们在认识事物时都是从我们自身所掌握的材料出发,运用自己的知识背景,站在某个特定的角度来看问题。事物自身客观上所涵盖因素的广泛性与我们认识事物主观上的局限性之间的差距使得我们对某个事物的定义很难具有普遍说服力。并且,当事物正在“运行”时,事物存在更多的不确定的因素,这使得我们更难以对事物下一个普遍的具有说服力的定义。
   对于“国进民退”这一目前正在“运行”着的事物,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就是经济中某一领域内国有企业进入而私营企业被迫退出的一种经济现象。但“语言是对事实的一种切割”,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语言以及对语言不同的理解所切割出的事实自然也不同。因此我们也很难对“国进民退”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本文并不期望对“国进民退”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只试图通过在对“国进民退”所包含的要素及可能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把“国进民退”概括为几种现象,进而构建出一种判定某种经济现象是不是“国进民退”的方法。对于“国进民退”,单纯争论其概念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必须从其所蕴含的基本事实为出发点探讨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无论是“国进民退”还是“非国进民退”,亦或是“民进国退”,都应当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都应该服务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一、什么是“国进民退”
   探讨“国进民退”,笔者认为可以首先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着手:从“时间”的角度来讲,“国进民退”既可以指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国有企业逐渐排挤私营企业的现象,也可以指在某个时间点上的个别特殊时期内国有企业逐渐排挤私营企业的现象。从空间上讲,“国进民退”既可以指国有企业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内均出现排挤私营经济的情况,也可以指仅在个别领域内出现国有企业逐渐排挤私营企业的情况。其次,还可以从“动态”与“静态”的角度着手,即“国进民退”既可以指国有企业排挤私营企业这一动态的过程,也可以指在经历了这一动态过程之后因国有企业相对民营企业来说占主导地位而形成的“国”“民”比例格局。此外,许多现代企业基本都实行股份制,社会上广泛存在私营资本参股国有企业以及国有资本参股私营企业的现象。我国国有企业在经历了股份制改革后其资本成分变得多元化,很难找到“纯粹”的国有企业。因此,国进民退中的“国”既可以指国有企业,也可以指国有资本。而“民”则既可以指私营企业,也可以指私有资本。
   以上就是“国进民退”所蕴含的一些基本事实。笔者认为,只要某种经济现象符合上述“基本事实”中的任何一种或者几种,我们就可认为其存在“国进民退”现象,换言之,我们就可以认为其是“国进民退”。
   二、“国进民退”的影响
   关于“国进民退”的影响,可以从人们对其所持有的观点来看:支持国进民退的观点认为“国进民退”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尤其是在土地、矿山等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方面,“国进民退”是顺乎经济发展规律的,是大势所趋。此外,“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具有调控作用,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保证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主体。2008年以来,西方发生经济危机,影响到了中国,给中国造成严重损失和灾难。但中国之所以能够从容应对,将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并迅速决断,采取重大措施,投资几万亿元,扩大投资,扩大内需,就是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居主体地位,有强大的国有经济作支撑,金融体系比较健全,具有宏观调控能力。”[2]因此应该支持“国进民退”。而反对“国进民退”的观点认为“国进民退”强化了国有企业以及相关国有部门的行政垄断、削弱了市场竞争的基础,尤其是通过政府强制力推行的“国进民退”,更加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同时,“国进民退”不仅不利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改进,还会在民营企业的发展、收入分配、产业结构优化、金融风险和增长方式的转型等方面对我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为防止“国进民退”,应对国有企业进行合理定位,划定其必要的经营范围。”[3]
   上述观点都是从理性分析的角度得出的。中国改革开放在社会经济方面发生的最大变化是引入以竞争为手段的市场经济,打破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对经济社会的垄断,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共同参与市场竞争。事实证明相对于国有企业来说私营经济更具活力与创造性,国有企业一直被当做改革的对象。再加上近年来国有企业的官僚化、权贵化、封闭化现象日趋严重。人们普遍对国有企业持一种“标签化”的排斥态度。当谈及“国进民退”时,人们往往会凭借自己的主观感性认识认为“国进民退”是国有企业通过自身的优势地位来排挤私营企业,制造不平等竞争。虽然事实上确实存在这种现象 ,但是国有企业兼并私营企业主要是依靠自身的规模优势。
   在我国,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各具特色,各有自己特殊的地位与作用。首先,就国有企业来说:我国的国有企业相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来说有着更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我国的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其所承担的一些政治与社会职能是私营企业所无法取代的。并且在诸如规模、获取银行信贷等方面,国有企业具有私营企业所不具有的优势。国有企业确实存在着种种弊端,但不能因此而把国有企业标签化为官僚制、特权阶级、低效率,更不能因此而过分夸大私营企业的作用与地位。其次,就民营企业来说,“民营企业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表现出了公有经济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吸收了大量城乡闲散人员,减轻了社会的压力。”[4] 因此,现在的“国进民退”与前些年我国实行的“抓大放小”,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的政策,都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正常经济现象。“综观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势头不减,广阔的国内与国际市场,大有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施展活力的空间。不管是何种经济形式,关键是锻炼内功,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中国的企业有必要相聚一起、相互联手、共同发展,打出有力的‘组合拳’,以争得国际市场上的更多发言权”。[5]
   2008年山西省煤炭资源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的文件,2009年,山西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有关问题的通知》的文件,拉开了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的序幕。此次煤炭资源整合,省内确立了以“中煤集团”、“山西煤炭进出口公司”、“同煤集团”、“山西焦煤集团”、“潞安集团”、“阳煤集团”、“山西晋城无烟煤集团”为主的八大国有企业为整合主体兼并整合其他小煤矿。虽然整合后山西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煤矿企业的比例为2:3:5。民营办矿仍旧“三分天下有其一”,但这一静态的结果并不能否定上述“国有企业与国有资本排挤民营企业与民营资本”这一动态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此次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称得上是“国进民退”。
   此次煤炭资源整合对于山西煤炭行业在资源浪费、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都有改善的作用。此外此次整合在民间资本利用、处理地方利益关系以及吸引外资等方面对山西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处在发展中的“国进民退”其所包含的因素还在不断变化。这使得我们更加难以把握其准确的含义。过度的争论会产生内耗,最终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探究事物所包含的现象来探究事物的含义,并且注重对事物所产生的影响的研究不失为一种研究事物发展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红茹,张伟. “国进民退”真伪[N].中国经济周刊,2010,11.
  [2]宗寒.正确认识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与袁志刚、邵挺商榷[J]. 学术月刊,2010,(08).
  [3]邓伟.“国进民退”的学术论争及其下一步[J].改革,2010,(04).
  [4]傅孟君.浅谈民营企业的地位作用与可持续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6,(11).
  [5]袁恩桢.“国进民退”与“民进国退”的争议背后[J]. 探索与争鸣,2010,(06).
  
  作者简介:
  张晨耕,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2008级行政管理专业学生。

标签:思考 国进民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