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口号标语 > 正文

[中华姓氏的起源与形成] 中国最聪明的13个姓氏

时间:2019-02-0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中国姓氏数量庞大,其产生的途径也多有不同。有的源自地名,有的源自官职封号,有的由少数民族姓氏转化而来,有的与从事职业有关,还有的是人为改设姓氏等,也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姓氏文化,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姓氏;起源;历史
  作者简介:李志前,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硕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社会史、教育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2-179-02
  中国姓氏资源丰富,形成了灿烂多姿的姓氏文化。姓和名一样,都是代表每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姓氏产生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依据诸多姓氏学者所考证、研究的资料,可以把姓氏起源总结为以下16种情况:
  1.以姓为氏。姓作为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标志符号,用来区别氏族的不同,故这个时代,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其后人有直接承袭为氏。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为后起之姓。以姓为氏的有姬、姜、?、姚、(偃)、嬴、妊(任)、子、芈、弋、伊等。
  2.以国为氏。夏、商、周三代,封侯赐地,尤其是西周大举分封之后,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及大江南北,这些诸侯国的王族、公族后代及庶民,多以国名为氏。如夏、商时代以国名为氏的有程、崇、杜、奄、戈、昆、吾、雷、允、廖、顾、彭、韦等。周时更多,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罗、朱、梁、邓、薛、于、谢、江等国后裔有以国名为氏,皆成为今天的常姓。这些分封的诸侯国名,就成为后来汉族姓氏的重要来源之一。秦汉以后,还有以国名为氏的现象,但已不多见了。据统计,以国名为氏的姓氏有200多个,秦汉以后仅有10个左右。
  3.以邑为氏。邑即采邑、食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君封给同姓或异姓卿大夫连同土地上劳动的奴隶在内的土地,其后裔便以邑名作为姓氏。如春秋时,晋国大夫羊舌?字叔向,采邑于杨(今山西省洪洞县一带),其后称为杨氏。另外,还有像崔、卢、鲍、晏、费、柳之类即是。以邑为氏的姓氏绝大部分出现于秦汉之前。另外,以关内(邑)侯得氏的有温、苏、毛、甘等姓。以邑为氏的姓氏大概在160个左右。
  4.以乡、亭之名为氏。周朝的分封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分,五等之封为国俱、邑侯、关内侯、乡侯、亭侯,如齐宣王少子通封于陆乡(今山东平原县一带),属子爵之列,是为乡侯,其后有以乡名为氏,就是陆氏。历代以乡、亭名为氏的姓氏不多,今日常见的裴、陆、庞、阎等姓,是以乡名为氏的;麋、采、欧阳等姓,是以亭名得氏的。
  5.以居地为氏。这种得姓的方式比较悠久,像非常古老的姚、嬴、姬、姜、妫等姓,均是因居于姚墟、嬴滨、姬水、姜水、妫?河等地而分别得姓的。不过最初,这些姓只是氏族的标号而已,而后才被直接承袭为姓氏了。最直接以居地为氏的,如有后来的傅、稽、邱、劳、蒙、济、桥(乔)等姓氏,均是"因所居而命氏"的,一般都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其中复姓的比例也较多,如东郭、南郭、东门、西门等氏。这种命氏的情况,多属无封土者,才以居地命氏。以居地为氏的姓氏大概有120多个。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古代人一般都有名或字。如宋桓公之子叫公子目夷,字子鱼,公子目夷之子叫公孙友,公孙友的两个儿子,分别以祖父的字命氏,叫鱼莒、鱼石,其后代便也姓鱼了。这是以字为氏。再如商朝第一个君主名汤,其子孙有的便姓汤。这一类命氏,从周朝的宗法制度看,多因公孙之子不可再称公孙,才以先祖的名或字为氏;以祖父的名或字为氏的做法,最初也是伴随周朝宗法制度兴起的。历史上,这种命氏的情况较多,其中,以字为氏的姓氏有150多个,以名为氏的姓氏有300多个。
  7.以次第为氏。古时,同姓一家一族的人,其兄弟有以按排行次序取姓的。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由此排列取姓即为孟氏、仲氏、叔氏、季氏等。此种以排列次序取姓的,在古代也比较常见。像春秋时鲁桓公有子庆父,因连杀二君,后死,因他排行老大,故其子孙就称孟孙子,后有以孟为氏的。
  8.以祖上的谥号为氏。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死后,大都要根据其平生的行为褒贬善恶,然后在祭祀仪式上宣布追加的称号,就是谥号。如周代文王、武王的"文"、"武"是谥号,其后有的就以此作为自己的姓氏。再如诸侯卫国的开国君主周公旦之弟康叔,在治理卫国的期间,因成绩卓著,他死后的谥号是"康",意指能够令民安乐,故又称他为卫康叔,其后代就以谥号"康"为姓氏。以谥号为氏的姓氏有28个,且多取单字。
  9.以官职为氏。在古代有掌握土地、军政、工程、刑狱及纠察等的官员,他们的官衔分别叫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其后代有以官职为氏的。这种取氏的目的,则是以此来标明地位的,听其姓便可知其家祖的官职。再如周时,姓理的原是掌握刑狱诉讼的官,姓史的原是记录国君言行的官,姓师的原是掌握国家音乐的官。还有像相、尉、上官、少正、巫、匠等都是以官职取氏的范例。以官职为氏的姓氏有120多个。
  10.以爵位尊贵称号及爵系(复姓)为氏。爵位是君主国家对贵族所封的等级,以此为氏的有:皇、王、公、霸、侯、王叔、王子、王孙、公子、公孙等姓。像春秋初晋哀侯及弟晋缗侯相继为晋武公杀后,其后子孙便以其爵位“侯”为氏。还有以先人有氏而又受爵的国爵为氏的,有夏侯、莒子、杓侯、韩侯、葛伯等姓。
  11.以技艺为氏。如从事巫术的人以技传家,其后代便以巫为氏。如商王太戊的大臣,有叫巫成的,就是筮占卜的创造者,又是个占星家。还有卜、屠(杀牛宰羊)、优、干将(铸剑)、陶(制陶)、匠(工匠)、甄(制陶器)、乌浴(养鸟兽)等姓,也都属于此类。
  12.以德行或著闻之事为氏。如汉开国功臣、淮南王英布反叛遭镇压,因他少时以罪被黥(在犯人脸上制记号并涂墨的一种刑罚),汉高祖刘邦便赐英布的后代为黥氏,此所谓“以凶德为氏”;春秋时晋人赵衰,对人像冬天的太阳般可爱,故以冬日为氏,此所谓"以吉德为氏";汉武帝时念丞相田千秋,年高德勋,特意下令恩准乘小车出入宫廷,人称"车丞相",其子孙以此为荣,有的便以车为氏;又吴郡(今江南苏杭一带)有个小孩,生下就能说话,这个小儿的后代便姓儿,此谓以著闻之事为氏。
  13.因赐姓、避讳而改姓氏。赐姓即天子、皇帝赐给臣民的姓氏,此风气上古三代之时已有,如夏时有个叫刘累的,曾跟豢龙氏学习扰(驯服)龙,奉传孔甲,便被赐氏曰御龙。豢(喂养)龙氏、御(驾驭)龙氏也是因赐而得。以后曾被封建诸朝代所采用。在封建王朝,皇帝的姓最为尊贵,各朝皇帝出于褒赏、恩惠赐给臣属的姓多是“国姓”,即是帝的姓。如汉朝曾赐娄、项二氏为刘氏;唐王朝开国元勋请将徐(徐世称)、邴(邴元?)、安(安抱玉)、杜(杜伏成)、胡(胡大恩)、弘(弘播)、郭(郭子和)、麻(麻延昌)、鲜于、张(张宝臣)、阿布、阿跌、舍利、朱邪(朱邪赤心,赐姓李,改名国昌)、董(董忠臣)、罗共16姓(其中五家为复姓)赐予国姓李氏。就连武则天执政朝廷时,也曾把唐中宗和以后的唐睿宗先后赐姓“武”。明王朝太祖朱元璋曾赐外甥李文忠,养子沐英、何光辉、徐习马皆姓朱。明隆武帝时,还曾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郑成功因而被闽台人民称为“国姓爷”。
  14.因避仇而改姓氏。避仇就是躲避灾祸、躲避仇人。避仇连同赐姓、避讳之事多系自秦汉兴起。封建时代,政治黑暗,刑法严酷,夷三代,灭九族,满门抄斩,同姓人也会牵连,如此恶劣行为经常发生,自然就会使一些姓氏家庭因避祸而迁入异地改姓。如仇氏避仇改姓求,郜氏避仇改姓浩等,此为家族避祸改姓而迁。再如战国时,魏国人范睢,因被魏国宰相魏齐毒打,死里逃生,为避仇人迫害,更姓张,名禄,西入秦国,屡向秦王献奇计,登上相位,封爵应侯。
  15.少数民族的姓及其改姓。秦汉之际,随着汉民族的形成,我国的姓氏也随之形成,但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又有了少数民族的加入,我国姓氏变得更加复杂和庞大,充分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这一划时代的民族大融合时期,我国姓氏得到拓展,也是许多家族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大举迁徙繁衍的时期。这个时期大致上是从公元3世纪末到6世纪末,亦即西晋末年到隋唐近300年的时期,也是我国姓氏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我国姓氏能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的融合发展,是与分布于我国北方的五个兄弟少数民族东进、南下后汉化分不开的。这五个北方少数民族分别是羌、氏、羯、匈奴、鲜卑。这一时期少数民族的复姓改汉字单姓的典范恐怕要数鲜卑族代北复姓与代北三字姓了。这主要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所推行的汉化措施有关。魏孝文帝把各部落原有的鲜卑族复姓,统统改为音近或义近的汉字单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鲜卑族姓氏共有114个,后大都改成了汉字单姓,共计140多个。其主要的有:皇族拓跋氏改为元氏;属皇族近亲的贵族共有九姓:丘穆陵氏改为穆氏,步陆孤氏改为陆氏,独孤氏改为刘氏,贺赖氏改为贺氏,贺娄氏改为娄(楼)氏,勿忸于改为于氏,尉迟氏改为尉氏,纥奚氏改为嵇氏,达奚氏改为奚氏。这九姓成为当时鲜卑贵族最显赫的家族。还有少部分仍用原姓的,但已属于汉族姓氏了。像到现在还能经常遇到的宇文、呼延、慕容、尉迟、赫连等姓,就属于这类情况。
  魏晋南北朝以后,民族融合的表现也是非常多的。像隋唐间在今中亚的阿姆、锡尔两河流域有称为"昭武九姓"的,即为康、安、曹、石、采、何、火寻、戊地、史等,就是由西北少数民族建立的九个姓政权国。至唐代,在河北一带还有内附了的不少兄弟民族,像东突厥、西突厥、高丽等。这些少数民族随着汉化,其原有的单姓或复姓有相当一部分经变字或变音,加入汉族固有的姓氏之列。另外,还有一部分少数民族无固定姓氏,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也有直接采用汉姓的。像唐五代时的南诏国(今云南一带)有汉姓蒙、孟、庄、段、杨、赵等;宋元间所形成的回族,其中的一部分姓氏,也属于这种情况。其后,在我国境内少数民族蒙古族所建立的政权--元朝,由于朱元璋实行了强制性的汉化政策,使包括蒙古族在内的许多少数民族,因留居中原而改汉姓。至于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的建立者满族,其改汉字单姓却经过了一个相当的时期。据有关学者考证,大多数满族人改用汉字单姓是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辛亥革命以后,才全都改用汉字单姓。皇族爱新觉罗的子孙,多半改姓“金”,此外姓赵的也不少,也有姓罗的。较多的满族人使用“小姓”,即是原名中的首字。
  16.其他。除上述的姓源外,还有冒充、假冒或借用某姓的现象,称冒姓;还有音讹、省文及异写而分化成不同姓氏的。如韩转音为何;汉时大宛国的破落那氏省文为那氏;满族将佳氏省文为倏姓;袁又写作援、辕;延边朝鲜族里有姓韩、金、崔、李的,回族里有姓马、石的,可能都是借用汉字单姓。
  参考文献:
  [1]袁义达,邱家儒.中国姓氏大辞典.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关永礼.中国姓氏文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3]周德元.中华姓氏的起源与内涵.广西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
  [4]谢钧祥.百家姓血缘寻根.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1).

标签:姓氏 中华 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