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六年级日记 > 正文

挖掘内部潜力,,为教师营造发展空间:如何挖掘教师潜力

时间:2019-01-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师资不足,“双师型”教师紧缺,学生技能操作水平不高的现状,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管理实践,对师资培训的现行做法提出了独特的建议,阐述了通过挖掘内部潜力,为教师水平的提高搭建平台营造空间,才是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多、快、好、省”地提高技能水平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挖掘潜力营造空间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看好,学校发展迅猛,然而,相当部分毕业生操作技能水平不高,创新意识淡薄,“适岗”能力不强,许多企业颇有微词。造成这一现实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学校实训师资力量不足,“双师型”教师欠缺,从而导致实训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为此,许多学校做了大量工作,比如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以及选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业或大专院校学习、培训等办法,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技能水平。这些做法不能说没有一点效果,但对于以机械加工专业为主的学校来说,效果并不理想。
  首先,我们就这三种形式予以分析。
  一、从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员,现实问题很多,往往事倍功半。为了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增加“双师型”教师,一些中等职业学校采取直接从企业引进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承担专业课教学的办法,但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首先,由于这些技术人员不熟悉职教规律,对职业技术教育认同感较差,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欠缺,对职业教育教学热情的持久性、执着性都有待于提高,不能很快进入角色;其次,地方政府所办职校都属于事业单位,由于受编制限制,这部分人员到学校后,其工资待遇、专业技术职务的转换等难以落实,不仅其工作积极性会大打折扣,还导致从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异常困难。为此,许多学校采用了“外聘兼职”的办法来解燃眉之急,以缓解师资压力。但客观地讲,他们既要在工厂上班,又要在学校上课,本身就给教学管理造成不便,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加之其中一些人背着企业,私下到学校兼课,有雇佣思想,教学质量就更难以保证。所以从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员或“外聘兼职”的办法都非长远之计。
  二、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效果聊胜于无。这是因为,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教学任务重,很难抽出来派往企业学习锻炼。即便带学生去企业实习,也只能走马观花般地了解企业生产的运行过程,感受体验一下企业氛围和企业文化,几乎没有操作机床的机会,很难在技能方面有所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有生产任务,一线工人不可能放下生产任务去指导教师操作,更不可能放心让教师自己上手操作机床,教师只能站在旁边观看。如果专业课教师能在企业学习锻炼一两年,能在操作技能方面有所提高,当然再好不过了。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笔者认为很不理想。当然,不可否认,进过企业的教师,对企业氛围和企业文化有一定的感知,对生产流程有一定的了解,这对专业教学还是会有一定帮助的,但这种帮助毕竟有限。笔者所在学校就经常派老师带学生去工厂实习,和带队老师交流体会,都有同感。
  三、选派教师到大专院校进修,效果也差强人意。为了缓解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紧缺问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做了大量工作,投入大量经费,在部分高校开办了“中等职业学校骨干师资培训班”。但这些培训班一般对参训人员都有学历要求,而大多实习指导教师学历较低,没有机会参加。加之有些院校开设的培训班只注重专业理论和新技术的讲授,实践操作所占比重很小,时间又很短,选派的符合学历要求的教师,根本无法通过培训掌握操作技能,所以培训效果也差强人意。
  那么,如何突破专业课教师专业技能提高的障碍,使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得到可持续提高呢?笔者认为,挖掘内部潜力,为专业课教师搭建发展平台,营造发展空间,是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多、快、好、省”地提高他们技能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创建“工学一体化”专业教室,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营造空间。所谓“工学一体化”专业教室,是根据专业的不同特点,结合项目化、模块化教学模式,针对一个或几个项目,建设不同的专业教室,并安装有模块或项目教学所对应的机床设备或仪器仪表,可进行专业课现场教学的教室。这样,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就可通过“工学一体化”专业教室这个平台,共同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并组织对逐个模块或项目开展“说课”活动,边讲课边操作边交流,使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取长补短;同时,这种“工学一体化”专业教室,还可使专业理论课教师有机会接触机床设备和仪器仪表,并运用机床设备、仪器仪表从事教学教研活动,提高业务素质。这种环境,会刺激专业理论教师对拓展专业面的内在需求,调动他们参与课改的积极性,主动学习操作技能,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二、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为了保证教改顺利实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初期,对于模块或项目化教学,可安排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共同承担,时限一学期。经一学期的“磨合”、“切磋”,从第二学期开始,再由专业理论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一人承担教学任务。由于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解答学生在实践环节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并熟悉行业岗位对技能人才的要求。这种高标准的要求,自然会“逼着”专业技术课教师主动向实习指导教师学习,利用有机会接触实训设备的有利条件,自觉“投师学艺”,学习操作,提高技能,积累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实习指导教师也会主动钻研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根据学生基础,围绕学生的“学”,主动参与模块或项目的修改完善,展示教师的聪明才智,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不知不觉中,理论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都会自觉向“双师型”教师发展。
  三、聘请高技能人才或能工巧匠培训辅导教师,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供技术支持。在以突出能力本位为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一般都有实习基地或企业背景。如上所述,教师常规技能技艺的学习,可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来实施。为了进一步提高专业课教师教研、教改能力和操作技能,了解行业岗位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则应该聘请企业高技能专业人才或能工巧匠来校进行现场培训,使教师更好地把握企业岗位要求、了解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以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与困惑,并通过培训辅导,使教师与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建立联系,为中等职业学校教改活动的顺利开展创建职业教育教学“智库”。
  四、完善考核奖励机制,为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评价体系历来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指挥棒。为了促使教师向“双师型”发展有持续动力,应将过去“普教化”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转变为突出能力本位的职教特色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首先,对主动学习操作技能的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学习、钻研专业理论的实习指导教师进行表彰,肯定其积极性;其次,对能独立承担“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在绩效津贴的发放、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第三,对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中成绩突出者,树其为学科带头人或教学能手,鼓励其专业进步,提高其社会地位,从而为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综上所述,通过挖掘内部潜力,为教师专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平台,营造空间,是提高师资水平、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根本途径。可喜的是,我们的大多数中青年教师,面对专业技术的快速更新和飞速发展,专业进步的内在需求都很迫切。他们渴望学校能为其提供专业技术的学习平台,营造个人的发展空间,在专家的指导、企业参与的环境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切实贯彻温家宝总理“做中学,做中教”的倡导,努力向“双师型”教师发展,为突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继续学习,不懈努力。有这样一大批教师,再通过挖掘内部潜力,我们相信,中等职业学校一定会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生的学习质量特别是操作技能一定会得以保障。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技师学院)

标签:发展空间 挖掘 营造 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