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六年级日记 > 正文

问题情景的创设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构建先学后教模式,,创设高效物理课堂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为了真正对学生负责,让学生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新课改做了六大改变,其中在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勤于动手。
   一、什么是先学后教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先教后学、课后作业”教学模式的颠覆性改革。先学后教从学生的自学开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这一模式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重点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注重课堂的生成问题,以学为本,以学定教。
   二、先学后教的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先学后教更是如此,它通过各种改革让学生不只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
   第一,要将学生在课后发现问题的现状,变成学生通过自学在课前提出问题。“先学”要求学生在课前的自学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上课,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重难点。
   第二,要让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的现状,变为“学生问教师答”。在传统课堂上,虽然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可以较好地解决学生的思维盲点,但毕竟不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因此或多或少会出现无效、低效等情况。而学生在“先学”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相对高效,学习效果也会好很多。
   第三,要将注重知识的现状,变为注重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传统课堂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忽视了学习方法、探究方法的培养。而在“先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阅读、独立思考,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思维方法。
   2.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先学后教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对知识的认知过程有很好的把握。
   第一,学生先学并不是盲目的自学,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学生要学些什么、怎么学,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指点。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指导本节的课程思路、学习重难点,让学生在一个清晰的认识下进行自学。就物理而言,学习难点通常是物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而基本概念的建立往往相对简单,因此学生可以先通过自学对基本概念有个初步认识,同时通过网络等渠道自行了解物理知识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第二,教师后教并不是照本宣科、简单答疑,而是发现学生的思维误区,针对学生的方法盲点、思维误区,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生讲出为什么,然后自己得出方法、走出误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先学后教的实施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三个阶段,我们以《宇宙航行》这节课为例具体说明。
   第一,先学阶段。先学阶段可分为课前先学和课中先学。课前先学,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上课前预习。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行星的运动规律,而且基本可以很好地利用网络获得信息。有了以上基础,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可以要求学生自行完成对宇宙航天发展史、如何发射人造卫星的初步认识。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行收集关于宇宙航天发展的信息,以备上课使用。而对三大宇宙速度和人造卫星,学生只需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做出自己的思考即可。这样分层目标明确,学生才能有效地先学。课中先学,指课堂上在教师给出公式或规律之前,学生先通过讨论试着总结结论。这对学生的积极性要求较高,需要培养和引导。
   第二,后教阶段。这是整个课堂的重点,也是精华部分,这一阶段处理得恰当与否直接决定着整节课的成败。具体实施时,为了检测学生先学的成果,可以要求学生先回答预设的问题。若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要给予肯定;若学生回答不完善或出现错误,教师应当让同学讨论并补充,一起找出问题所在,随后进行重点讲解。
   第三,练习巩固阶段。这个阶段可以采用当堂训练来完成,不仅有利于学生自检,还能让学生及时复习和应用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加强记忆。
   四、先学后教的实施效果
   在传统的课堂上,分层教学的理念得不到有效的体现和落实,加上教材知识陈旧,会增加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畏惧感。而如果我们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效果就会很好,学生就不会认为物理很难、很枯燥。下面我们就以《宇宙航行》一课为例,用图表的形式对比一下两种课堂的效果。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先学后教”的模式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只有当学生积极性被调动、思维被激活的时候,才能激发出最大的潜能,才能真正实现主动、高效的学习。这是先学后教模式的终极目标,也是所有教学方法的终极目标。希望我们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早日实现这个目标。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第十一中学)

标签:高效 创设 构建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