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六年级日记 > 正文

《泰坦尼克号》3D版:记得15年前,你哭得像个孩子:3D《泰坦尼克号》将首映裸戏被删

时间:2019-02-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记忆回到1997年,很多中国人把《泰坦尼克号》看了三遍。    第一遍是看的盗版VCD,那年家庭影院刚刚流行,到街角的碟店,交10块钱押金,只花1块钱,就能租一套碟回家看,“铁达尼号”是盗版方对此片的译名。
   正版VCD出来了,又看了第二遍。这时《我心永恒》已经唱遍了大街小巷,正版碟片变成了3张,租金涨到了两块,且碟店片源紧张,需要提前3天预定。
   第三遍,正式上映,再去电影院看。盗版盛行的年代里,《泰坦尼克号》竟在中国内地创造了3.6亿的票房记录,直到十几年后,同一个导演的作品《阿凡达》上映,才改写了这个记录。
   《泰坦尼克号》以18亿的全球票房、11座奥斯卡奖以及无数的赞美,成为了那一年全世界人民的公共记忆。当年银幕内外的画面也许已经模糊,但你一定记得,15年前,你哭得像个孩子。
  
   15年前,她20岁,握着男友的手,她哭得像个孩子。热恋的女人比较感性,“你跳,我也跳”的爱情宣言,也是此时此刻,她的心情写照。
   15年前,他30岁,坐在妻子身边,他哭得像个孩子。有家的男人想得更远,沉船上两位携手静候死神降临的老人,是他见过最浪漫的画面。
   15年前,我10岁,真的是个孩子,我哭得浑身发抖。海水的冰冷,死亡的恐惧,生离死别的痛苦,第一次在电影里,看不到童话般的完美结局。
   15年后,不知她是否依然为爱奋不顾身,也不知他还会不会坚信生死与共。
   15年后,我成了一周要看5部电影的资深影迷,还很幸运地在杂志上拥有自己的影评栏目,我要谢谢《泰坦尼克号》,让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电影艺术的魅力。
   15年后,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卡梅隆把《泰坦尼克号》做成了3D版,重返大银幕。
   曾经的恋人可能已经不在身边,现在的自己可能也不如当年那么热血,看了千百部电影以后我的泪点也上涨了不止一两点……
   那么有什么理由,能让我们买票再看一遍《泰坦尼克号》呢?
  
  理由1:精细到头发的3D效果
  
  导演卡梅隆透露,自己多年来一直在寻找让《泰坦尼克号》再登影院的机会,而遇难100周年的2012年是最具意义的时机。由于原作的江湖地位已经登峰造极,显然没有重拍的必要。
   《泰坦尼克号》被奉为经典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将电影工业带领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技术高度,再度归来不在视觉效果上与时俱进一下,也愧对它的“大片”头衔;而且毕竟时隔15年,平面的视觉效果已经难以震撼时下的电影观众;更何况,你要知道《泰坦尼克号》的导演,是已经凭借《阿凡达》占领了3D-IMAX技术高地的卡梅隆先生,把自己的成名作重新带进电影院,怎么说也要好好做一下“3D翻新”。
   卡梅隆表示,整个3D化的过程是个需要技术和耐力的活儿,费时超过60周,参与的工作人员多达300人。“像露丝的头发,都是一根一根的,从深度(发丝走向)、厚度亲手一点一滴地去修改出来的。他强调,3D版的《泰坦尼克号》并非只是冰冷的技术化,而是一件心、眼、脑共同参与的技术活,保证从画面到情感,全面3D。
   在卡梅隆眼里,《泰坦尼克号》就是如同婴儿一般的存在。完美主义的他甚至明确表示,3D版的影片没有对长达3小时15分钟的原版做任何情节和场景方面的改动,力图让观众有“如果最初是采用3D拍的话,也会大概是这种效果”的观感。“如果说我在3D化过程中,有什么决不会退让的,就是这个原则。”
   同时,与《阿凡达》一样,卡梅隆始终坚持3D只是展现人性的辅助手段,目的是为了让观众忘记眼前的3D眼镜,进入到故事现场甚至是完全地将自己“代入”到角色中去。
   一场更能让人“入戏”的《泰坦尼克号》,相信所有曾经被这部电影感动过的人,都不会愿意错过它。
  
  理由2:难得一次,能在电影院重温经典
  
  不少影迷都坚持认为,只有在大银幕上观看《泰坦尼克号》,才能品味个中真谛。其实不仅对《泰坦尼克号》,对无数经典影片来说,大银幕才是最适合它们的舞台,这一点应该毋庸置疑。
   商业化对电影产业本身而言,自然是一件促进发展的好事。但如果把每部电影都作为艺术品对待,拥挤的院线就显得有些残酷了。再经典的电影,也只有在刚刚问世的那段时间,在最适合放映的场所与观众见面,一旦下线,就只能在电脑、电视或者投影机上欣赏它们了。
   电影本身,不应该是“一次性消费品”吧,每个影迷的硬盘里、碟架上,应该都有几部如何都舍不得删、怎么看都不会腻的“私房经典”。又或者,你出生的年代错过了某部电影的公映时期,即使你比谁都热爱它,视它为生命中最重要的电影之一,你可能也没机会在电影院全方面地感受它的魅力。
   从这个角度看,3D版的《泰坦尼克号》绝对是一次值得表彰的尝试,至少让每一个热爱电影的人,都燃起了对重温经典的期待。如果它的票房能获得成功――我想至少不会赔钱吧,说不定那些我们想再看一遍的经典电影,比如《乱世佳人》、《卡萨布兰卡》、《教父》、《辛德勒的名单》等,都能借3D“还魂”大银幕。
   从这个角度想,如果你是真影迷,那就说什么也要去电影院捧一下《泰坦尼克号》的场了。
  
  理由3:曾经错过的细节一次补全
  
  所谓树大招风,《泰坦尼克号》中每一帧画面,都被数以亿计的观众欣赏过,再加上影片时间又过长,动用的特效、道具又巨多,有几个穿帮镜头也就不足为奇。
   曾经有一个“穿帮电影镜头排行榜”将该片选为年度“穿帮王”,更有某著名挑刺电影网站曾列出过它100多处大小穿帮镜头,十几年来,各地的骨灰级影迷们都把《泰坦尼克号》作为入门级的“找茬片”。比如中国有位网友发了一篇“找茬帖”,说自己是看了300多遍之后,才找到这些穿帮的截图。
   卡梅隆坦言,自己本来有机会借3D版的机会修复这些漏洞,“比如这里的门少了一块窗户,那里的救生舱底突然又干了之类的。但是最后,我决定原封不动地保留整部影片――正如船还是要沉,杰克还是会长眠海底。”
   虽然当年我们被卡梅隆惊世骇俗的特效唬住了,哪里有心情去管那些细微末节的小瑕疵;但如今见多识广之后,通过更大、更清楚的银幕观看《泰坦尼克号》,就有机会好好找一次茬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卡梅隆其实是个资深潜水爱好者,甚至曾戏言之所以拍摄《泰坦尼克号》,实际上是因为能去探寻残骸。整个探险队为了拍摄到满意的画面12次潜入深海,而在开头泰坦尼克号在海底的残骸镜头有一部分是真实的,而另外一部分则是利用模型来拍摄的,区分的办法是当镜头中有两艘潜艇时是模型,只有一艘潜艇时才是真正的泰坦尼克号的残骸。
   依然以为你对《泰坦尼克号》已经烂熟于心、无需再看一遍了?那你知不知道,莱昂纳多其实是个左撇子,而片中的杰克是右撇子?因此好几场戏,比如沙发上画画的那场,其实是用反转镜头拍摄而成。顺便再提一句,露丝的画像,是出自才华横溢的卡梅隆之手,据说,片中杰克的所有作品,都是由导演亲自完成的。
  
  理由4:遇见15年前的自己
  
  “3D化”之后重上大银幕的《泰坦尼克号》,给了所有人一次重温经典的机会。时隔15年,能在更好的电影院,看更精致的《泰坦尼克号》,绝对是机会难得的“穿越”之旅。
   15年的时光让你改变了多少?在电影院里,相同的故事再演一遍,也许能唤起一段几乎已经被遗忘的回忆。也只有在电影院这样密闭、黑暗的空间里,才能忘记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只有你和《泰坦尼克号》,像15年前一样。
   对于就看过原版的老观众而言,意义会更加不同,那时或许很多人完全是被男女主角生离死别的爱情征服,或者像我一样单纯地被惨剧震慑,而把其狭隘地定义为灾难爱情片。而15年后,经历了更多的人生成长后,我们将看到的不仅是年少时曾无比神往的爱情,甚至会陷入“当年我是在哪,和谁一起看这部影片泪流满面的”类似的思考。正如卡梅隆所预言:“处于人生的不同阶段(观看此片),会有不同的感受和领悟。”
   15年的时间,足以让每个人步入新的人生阶段。当年上学的如今成了社会人,当年谈恋爱的如今可能已经结了婚、当了爹妈,当年还在奋斗的如今没准变成了职场精英,当年的职场精英如今差不多也都该退休了……对于爱、生命、责任的定义,在“当年”和“现在”的不同时空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吧。
   再身临其境地观看一遍《泰坦尼克号》,会轻而易举地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同时也会发现,说不定这部电影中某个微小的细节,已经悄无声息地影响了你十几年。
  
   应该还记得吧,15年前,你在电影院哭得像个孩子。那么,15年后,你准备和谁一起,再看《泰坦尼克号》呢?

标签:像个 哭得 泰坦尼克号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