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六年级作文 > 正文

点燃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 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花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创造活动是人类最本质的活动。知识经济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取决于人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一个现代人所不可缺少的优良品格、聪明智慧和卓越才能的综合体现,也是促使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为此,必须抓住少年儿童时期这一形成创新基本品质的最佳时机予以培养。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教育创新以激发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提高人的创新素质,塑造现代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习惯为目标的教育形式。
  
  一、培养教育主体个性化
  
  教育主体个性化,是指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自主性,依据学生的志趣、特长加以引导,培养个性独立和富有创造性、开拓性的人才。
  “个性”是一个人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的综合体现,它鲜明、直接地体现为人的独特性。而“独特”本身就含有“不同”、“差别”、“突然”,“超越”之意,表现出与“创新”相同与相似的目标与含义。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个性孕育创新。
  创造心理学提醒我们:人人都有创造欲望,人人都有创造性。每个个体在认知兴趣、能力以及气质、性格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每个人也都希望表现出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独特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教育必须承认这种差异,并赋予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机会和权利,让他们通过选择。在自己擅长的方向上去发展,以自己独特的理想和优势去超越、去突破、去创新。
  教师可以通过分层施教,使每个学生有表现自己才能的天地:
  
  1、全面了解,对学生分层:
  对学生做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对学生进行准确的分层。了解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学生的学习兴趣、平时的爱好、日常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来对班中的学生进行分层。在每个学习小组中,教师根据以上了解的信息把学生分1(好)、2(中)、3(中)、4(弱)号组成小组,也可以分成A、B、C、D、E等同质小组,即将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小组学习。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研究教学、对备课分层:
  备课时,教师要熟悉教材和大纲的要求,对其进行阶段性的归纳。其实也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心中有学生。根据班级中学生的不同层次,在备课中的教学目标分层,教学方法分层,课堂提问分层,组织讨论分层,课后练习分层等等。使学生在学习时,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成功的学习,减少挫败感。
  
  3、因材施教,对上课分层;
  在进行教学时分层,就要考验教师对教材,对学生的把握了。需要教师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学生会在各个层次中冒出自己独创的看法,教师要能灵活适当地改变原先的教学安排,提高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率,努力做到让其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里求知长进。
  
  二、激发教育主体创新性
  
  所谓人的创造能力,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概念。它应该是指人的一种综合能力,或者说是指人所具有的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自身主观世界的综合力量。具体来讲,人的创造力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
  1、心理创造能力。心理能力是支配人的一切行为的内在原动力。人的创新活动的展开必须具备相应的创造性心理基础,诸如创造性心理动机、创造性兴趣、创造性情感和创造性意志等内在的心理倾向力。
  2、思维创造能力。任何人的行为过程都是受一定的思维指导而进行的。思维是人的一切实践行为发生的前提。人的创新实践也不例外。没有思维的创新,就无法实现行动上的创新。因此,思维创新是人的创新活动的核心,它在人的综合创造力中占居重要地位。
  3、行为操作的创造力。人的创新活动最终表现为现实的具体的创新行为。它直接改造对象客体,创造一个新的理想的现实客体。在 这种直接改造对象客体的创新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就是人们行为操作的创造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动手能力。如果说人的思维创造力属于认识层面的能力的话,那么行为操作的创造力就属于实践层面的能力。
  创新型人才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具有创造性人格,二是具有创新性思维。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是要重点培养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
  1、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凡事问个为什么。比如我们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可以事先给学生布置预习要求,要学生对这篇课文先提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把“小问号”带到课堂中解决!教师不要怕学生提出问题,问题越多说明孩子越用心了。当然教师在其中的指导作用也必不可少,教师要在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中,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帮助学生会提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围绕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能在自学中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进步。
  2、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有敢为天下先的冒险精神。创新就要冒风险,就免不了要失败。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一是要不怕冒风险,不要怕别人说三道四,敢试敢闯,二是要不怕失败,总结经验,从头再来。也就是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低年级学生的人格特征还在发展中,他们大多数还保留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教师要注意保护他们这种特质,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怀疑一切。鼓励创新、创造,首先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象”。所谓“自我意象”就是不管我们认识与否,每个人都有一幅心理的蓝图或是自我肖像。不健康的“自我意象”可以直接导致许多“自我挫败行为”,泯灭创新渴望。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象”。必须崇尚鼓励式教育方法,教师要多用“你行”、“你可以试试”、“你能够成功”之类的鼓励性话语,少用或根本不用“你不行”、“你真笨”之类的贬低性语言。不要用分数衡量学生,更不要因做错一道题,写错一个字就挖苦、讽刺学生,要让幼小的心灵多几分自尊、自信,少几分自卑,要给学生一个个性展示的机会,允许学生的个性张扬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要给他们过多的挫折感,多鼓励,让学生在课堂中尽情地说,尽情地表现自己。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这个课堂的主宰,自己就是课堂中的主角,在学生的“百家言”中,创新的火花就会时时闪现出来了。
  
  三、评价教育主体科学化
  
  教学评价科学化主要解决“评什么”和“怎样评”的问题。它应以重视个性为指导原则,从注重共性转向肯定个性,从知识测验转向多种能力测验,从重结果评价转向重过程评价。
  首先,在“评什么”的问题上,要从注重共性转向尊重个性。每个学生不同的潜能决定了他们独特的发展可能性,即使是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也有自己某方面的爱好和优势。而教育者却不认为这些优势也如 “尖子生”的优秀成绩一样可贵,在评价时不予承认和肯定,并强令他们向“尖子生”看齐。从“人人都能创造”这个意义上说,这是创造资源的极大浪费。
  其次,在“怎样评”的问题上,要从繁杂的知识测验转向一般能力测验,从重结果评价转向重过程评价。能力是一个人稳定的、潜在的、综合的心理特征,能力测验具有受记忆力影响较小,并且无法突击准备的特点。它对扭转教师死教,学生死背的教学方式将会发生重大影响。因此,新的评价制度会淡化结果评价,倡导过程评价,从而减少考试的频次,弱化分数的作用。
  
  四、创造师生关系民主化
  
  师生关系民主化,就是要在教育中,革除一切对待学生不公平的现象,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解放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民主化是个性化的前提。
  作为一名教师,不懂得尊重、平等、信任,就不可能真正地去爱护学生。如果一个教师不能真正爱护学生,他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就会使学生人人“视学塾如图圄,见先生如狱吏”,终日处在压抑、焦虑的情绪状态里。
  民主、平等、自由、公正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教育必须参照这一价值目标,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应该从“权威”的心态中,从“严格管教”的行为模式中走出来。对学生少一些严厉,多一些微笑,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宽容。少一些约束,多一些尊重。真诚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欣赏他们,鼓励他们。创造,需要无拘无束的气氛;创造,要求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呼吸”。以强制和粗暴的方法使学生服从命令,只能把学生变成驯服的羔羊,或者逼着他们带着不满,从紧张、回避走向欺骗、反抗。只有在民主、平等、自由的环境里,学生才能感觉到爱和尊重,从“客体”变为“主体”,乐观而自信。才能不“惟书”不“惟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质疑;才会变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蓬勃的创造力。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是需要创造且必须创造的时代。创新教育清晰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宗旨,并使宏大的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更明确、更具体、更具操作性。未来是否为我们所拥有,关键在于今天我们去怎么选择,怎么做。从现在起,教育工作者们,让我们一起点燃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吧!

标签:火花 点燃 心中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