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六年级作文 > 正文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出自谁人之口_香港与内地地人:相煎何太急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2012年以来,香港人与内地人之间发生多起不和谐事件:服装品牌D&G因内地旅客因素禁止港人公开场所拍照。内地旅客地铁小孩进食引发两地人对骂,北大教授孔庆东煽风点火称“某些香港人是狗”,等等,引发轩然大波。
  而2月1日,一则部分香港人集体在一家香港报纸上刊登的广告,进一步刺激了内地人。在这则使用了歧视性图案和语句的广告中,他们用“香港人、忍够了”的口号,表达了对一些内地人的不满,尤其指向内地孕妇赴港产子挤占公共资源的行为。回归十五年,联系更紧密的两地民众何以出现这种摩擦?
  摩擦回放
  2012年1月15日,周日。香港下着滂沱大雨。一边是近千名香港孕妇及市民在港岛区上街游行,抗议大量内地孕妇赴港产子;另一边,则是近百名港人在尖沙咀时装名店D&G门外抗议,批评该店限制港人在店外拍摄。两宗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件,却同样反映了部分港人对近年大批内地民众来港的不满。
  香港回归以来,与内地交往日益频繁。自2003年SARS后,内地放宽自由行来港,进一步加快两地民众交流步伐。据香港旅游发展局数据显示,去年访港旅客达4192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其中2810万人次(即67%)为内地人。大批内地民众赴港旅游,带旺了香港零售及旅游业,对推动香港经济带来正面作用。
  然而针无两头利,大批内地民众涌港,对香港社会造成的影响也开始浮现。近年来,香港网上不时出现诋毁内地人的负面词语,有香港网民甚至以“蝗虫”来比喻内地人。早前,特区政务司司长林瑞麟呼吁港人不应只用负面态度看待内地人来港产子,指这批子女也可以是香港的劫血时,更随即遭部分香港网民反斥应为“瘀血”才对。
  今年的这场中港两地矛盾大战,导火线是港铁车厢进食事件。1月初,香港网上流传一段短片,有内地小童在港铁车厢内吃点心面,被港人劝阻。小童家长反骂该名港人。视频被放上网后,许多香港网民立即把矛头指向其内地人身份,声讨内地人不文明,变成继内地孕妇、D&C事件后,又一宗针对内地人的事件。其后,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的“香港人是狗”言论,只是火上加油。
  为何两地民众矛盾会突然激化?近日,香港网上讨论区广范流传着一篇声称是一名中学生撰写的网志,题为《自由行:八年盘点,八年得失》。这篇文章也引起许多港人共鸣。
  作者在文中说:“亲戚要生女儿,却没有床位;生了,打不到针;通街也是药房,却要抢奶粉。我家住的一个屋苑,8个单位,只有我和另一家常常出入。其它单位,自从经纪带过操普通话人士入去后,便不再有人住。”文中说,当香港人承受并接受内地人的一套时,自己的价值便没有了,现在已经抛弃了自己的词汇,用上一些奇怪的词语如“打造”、“素质”,然后便会抛弃的就是繁体字、礼貌、法治。
  观点:
  这几年两地融合逐渐浮现的矛盾和冲突,要认真面对,并设法使之不恶化下去。若不幸出现这种情况,不会有赢家,香港首先成为输家。
  内地人应该认知,维持香港与内地之不同,不单是香港,也是国家的重要资产。香港人坚持的一些核心价值,肯定不完美,不过仍然大有可取之处,若与内地趋同,甚至被内地“同化”了,不单是香港的悲哀,也是国家的悲哀。
  摩擦的一些根由
  内地经济崛起,引人心态变化
  作为中国首个被不平等条约割去的殖民地,香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非常特别的地位。仰仗英国人建立的政治经济制度、华人奋力的打拼、以及有利的地理位置与和平条件,在1997年回归以前,香港已经成长为一个相当发达的地区。与之相对,直到改革开放前,内地大部分地区一直处在愚昧、战乱、运动之中。所以尽管1984年中英签订了香港回归的联合声明,两者间巨大发展鸿沟让香港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直对内地人有着优越感――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无一不是香港对内地施加了巨大影响,回归以后仍然如此。
  但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迈入了快速通道,两地之间的差距开始不断缩小。尤其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各方面影响力均已不逊香港。相反,由于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香港经济放缓,内部出现政治困局,并且也缺乏长远愿景,导致不少港人陷入自怨自艾、自信心动摇、焦虑,看不到出路。很多人将此归咎为内地人分享了本应属于他们的资源,从而滋生对内地来港人士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助长了日益蔓延的反内地人情绪。
  双方视角不同
  回归谈判时,港人怕失去香港的独特地位,而当时中国政府却向往香港,视为经济发展与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典范,所以强调一切不变。邓小平曾指出要多建几个“香港”,使香港成为先进的符号、国家的骄傲所在。港人谈“一国两制”,落脚点一般就在“两制”上面。
  然而,对于普通的内地民众来说,谈及香港,毫无疑问首先想到的是回归,落脚点是“一国”。许多民众由此产生了一种主人翁情结,这种主人翁情结远胜于一个普通内陆省份居民对北京上海的感受。内地人踏上香港的土地,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这是我们的地盘”,其次才是香港的文明与发达。
  而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香港重要性的相对降低,这种主人翁情结慢慢变为对香港地位的质疑,“不过一个省级行政单位而已,为什么香港就享有特殊地位?”
  对“谁养活谁”的错误理解
  一个常见的论调就是,“香港是靠内地养活的”。在回归以前,香港的蔬菜、淡水、活禽、活猪供应就离不开广东省。在回归以后,香港更是享受各种优惠――不用服兵役,不用交税人国家财政,但国家却派最精良的部队来保护香港,并且,很多内地人相信,国家为了保持香港的经济地位,在政策上也给了倾斜。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8年,一位内地旅客滞留香港机场,向记者抱怨服务态度不好,在采访中抛下一句:“要不是中央政府照顾你们,香港就完蛋了”,震惊全港,令很多港人对内地人开始有意见。
  香港真的是靠内地养活,才成为“东方之珠”的吗?这个说法毫无疑问是站不住脚的。内地一直向香港供应淡水、活禽、蔬菜,但这并非无偿的,说到底只是买卖而已。如果当年内地不肯供应,香港并非就活不下去,无非就是调整本地产业结构,部分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罢了。何况,拒绝做这种“损人损已”的事情,谈何恩惠呢?
  而亚洲金融风暴中,中央政府动用外汇储备打跑索罗斯才保住香港经济的地摊文学故事,也被很多大陆人津津乐道。香港以美元为储备货币,当这种储备货币存量大到足够包括整个基础货币,就可以实行货币局制度,也就是所谓完全的联系汇率,而港币与美元在7.8上下一个极小的范围内波动,香港有充足的外汇储备(1997年香港拥有96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为这种联系汇率兜底,这是索罗斯攻击港币失败的原因,因为不可能拿美元去攻击美元。而1998年8月,香港政府动用1000亿港币,买人恒指成分股拉高香港股市,才彻底打跑了索罗斯,这是香港政府动用自己外汇储备的战果,跟中国的经济政策并无直接关系。
  回归以来,国家确实给了香港不少政策,但这多属于 两地间的互利互惠。更不用说,在改革开放早期,香港对内地的发展是提供了相当多的支持的。今时今日,在金融、贸易等方面,香港同样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价值体系尚未融和
  殖民时代以来,香港渐渐树立了完善的自治传统,独立、完备的立法、司法、行政体系,香港人自己决定自己的政治、经济、教育、卫生等种种政策,是一个有着历史价值和范本作用的独特存在。在经济实力相对衰落的今天,香港的“软实力”,即自由、法治、文明、管治效率及政治包容等等,成为港人格外珍视的财产。
  但不少内地人仅从“利”的角度看待内地与香港的关系,这让他们无法认识到香港这种独特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已经“一国”了15年之久,但“两制”仍然成为两地人之间的隔膜。
  内地孕妇赴港产子为何惹怒港人
  今日为“双非”交恶,缘于当年港人对内地人的友善
  在所有引发港人不满的内地人做法之中,“内地孕妇赴港产子”是争议最大的一个。皆因赴港产子关乎“居港权”,享有“居港权”,即可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享有特区居民的一切福利。
  按香港基本法规定,“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以前或以后在香港出生的中国公民”都享有“居港权”,但在基本法里面没有规定在香港出生的双亲皆非香港公民的小孩是否享有居港权。据后来的说法,按立法者的本意,这种“双非”孩童是不应该享有居港权的,但即便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出了司法解释,在“庄丰源案”一案中,香港特区终审法院五位法官仍然一致根据基本法的明文裁定:在香港出生的中国公民。无论其父母是否香港人,都可根据《基本法》即时享有居港权。
  这个裁定的原因之一是,当时在香港的“双非儿童”并不多,香港人愿意并且有能力接纳这些在港出生的小孩成为香港永久居民。
  内地孕妇赴港产子潮引大难题
  然而这个裁决却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非香港居民的内地籍孕妇纷纷赴港生产,在2003年“自由行”开通以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据统计,2010年大陆妇女在香港生下的“双非儿童”达3万2653名,比2001年的620名增加逾50倍,在香港产子的内地孕妇约为4.4万人,与香港孕妇的数目相若,对香港的医疗及产科服务造成极大负担。
  更让香港人难以接受的是,由于公立医院接纳生产有配额,而私立医院做生产手术价格太高,不少内地孕妇公然冲急症室产子。去年总共有1600个这样的例子,比前年增加了两倍。大大影响到急症室的其他病人。
  这些内地孕妇和“双非儿童”不仅给香港人造成了医疗压力,由于儿童取得了居港权,对香港的福利支出也构成了很大压力。因为特区居民享有的福利非常丰厚,在读书、房屋、医疗等方面皆有保障,内地一些中介公司甚至以“在香港出生的孩子可享总值800万港元的综合福利”招徕内地孕妇赴港生产。这并不算夸张,香港法律曾经规定内地人移民香港必须在港投资650万港币(2010年10月上调至1000万)于房市、股市等,才可获得全家移民香港,而通过在香港生产可使孩子一出世就得到香港永久居留权,并可在孩子成年后申请父母移居香港,这不就已经价值好几百万了吗?
  然而,香港接纳移民,给予移民福利,是希望移民能够对香港做出贡献,而非仅仅享用福利,而这些“双非儿童”能否为香港做贡献且不说,本身已经造成各种社会问题,在和家庭部分成员分开的情况下,能否顺利健康成长都令社会广泛担忧。
  部分香港人的过激反应导致两地矛盾一发不可收拾
  在这种情况下,香港人对“内地孕妇赴港产子潮”有如此大的意见便不足为怪了,在当年判决这些“双非儿童”拥有居港权的时候,大多数人是没有预料到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的。在最近几年,对于香港政府来说,这一直是一个非常棘手却难以解决的问题。于是,越来越不满的民众便出现过激的行为了,在2月1日的这则广告上,如此写到――“因为明白你们受毒奶粉所害,所以容忍你们来抢购奶粉;因为明白你们没有自由,所以招待你们来港‘自由行’;因为明白你们教育落后,所以分享了教育资源给你们;因为了解你们看不懂正体字,所以下面用了残体字:‘来香港请尊重本地文化,要不是香港你们全完蛋了’。”
  这些明显带有侮辱性的词句,说明撰写者是有多少怨气,“完蛋了”一句,分明是对应当年内地旅客那句“要不是中央政府照顾你们,香港就完蛋了”。
  而随着对内地旅客各种不文明行为愈发的看不过眼,原本一直对内地旅客还算客气、对内地客刺激旅游业表示欢迎的香港人便忍受不住了,所以出现了各种对骂事件,导致矛盾不断升温。
  在香港最近的一次民意调查中,香港人对“中国人”身份认同感降低,这充分说明了目前内地人和香港人矛盾确实存在而且是不容低估的。香港人对“中国人”身份认同感最高的是2008年,因为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的原因。香港人与内地人的矛盾怎么解决
  两边都应该冷静下来,先反思自己
  产生对骂等过激行为,自然不能完全归咎于其中一方。如前所述,两地人发生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不能简单归结为“内地人不文明”或“香港人太小气”之类的。内地孕妇赴港生产,仅是很小一部分人而已,而且基于人趋利避害的本性,与其责怪人,不如怪制度有问题。当下首要做的,是双方都冷静下来,先反思自己。
  目前香港媒体已经有所反思:“我们方才醒觉必须入乡随俗,相互尊重,但也要有一些时间学习和适应;早期在北京工作,也见过不少港人财大气粗、旁若无人的丑陋形象,当地人也大表反感。推己及人,对于初见世面的同胞,我们应该保持礼让,有容乃大,无需事事看不顺眼,徒添戾气。”
  内地旅客以及媒体、网友们,不妨也冷静下来自我反思解决问题,而不是继续火上浇油、煽风点火。
  香港的政策需要更务实
  从政策面考虑,完全断绝内地孕妇赴港产子,也并非香港人所希望的,最近20年来,香港生育率一直处于低位,远远达不到世代更替的水平,新增的人口基本上来自移民。在特首曾荫权的施政纲领中,明确提到希望香港能达到1000万人,来增强香港竞争力和活力。香港人也希望发展其医疗产业。所以并不希望禁止一切孕妇来港产子。许多香港人认为,要取消的是公立医院收内地产妇的名额,以及禁绝冲急症室的现象。然后“筛选财力及学历较高”的内地家庭,花费较高的代价去私立医院产子。
  这也符合人才流动的一般规律――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吸引投资移民,都是挑选财力、学历较高的家庭。作为一个发达的国际自由港,香港采取这种“嫌贫爱富”的做法其实比较务实。
  内地人:幸福、权利需要自我争取
  肯定有人认为,有钱人能跑去香港私立医院产子,就获得香港居留权,这公平吗?在中国的大环境下,有钱人往往得来的是不义之财,这确实并不公平,但对于香港人来说。他们是不可能关心这点的,他们只会关心这些人是否能促进香港的发展。那穷人家庭是不是就不该冲香港急症室?从趋利的角度讲无可厚非,但事实上这种做法只会令双方关系趋于紧张,“冲急症室”这条路最终也会堵死。   对于大部分想为后代谋福利的家庭而亩,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只有从自己身边做起,团结起来,一点一滴为自己、为后代谋幸福、谋权利。而提升自我,反思不足显得尤其重要。
  反思:再听一听陈天华的“警世钟”
  学者顾则徐
  吃泡面事件的根本是文化差异导致行为评价差异,进而演变为“内地人”、“香港人”的情绪冲突。内地成年人在地铁上给孩子吃东西,或者自己吃东西,属于常见现象,但这一行为在香港是难以被接受的。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内地跟香港之间不存在今天这样的文化差异,五十年代后两地基本发生了隔绝才导致了差异拉开。这种差异不能简单理解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的上海、广州都比香港更现代化,但并不因为有差距而跟香港有行为方式的情绪化冲突。不同人群之间永远存在文化差异,彼此不能闭起眼睛不看见,而要客观承认。互相的交往要以客观承认文化差异为基础,内地人要承认到香港不可以在公共交通、街道上吃东西的规矩,香港人要承认一部分内地人会在公共交通、街道上发生吃东西的行为。彼此交往多了,自然去香港的内地人也就会越来越少发生在公共交通、街道上吃东西的行为。
  香港是个开放社会,内地是个由封闭而走向开放的社会,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内地人大多会有一个向香港人学习的心理存在。作为开放社会的香港人,应该对内地人多一点包容,客观承认内地人有许多不同的行为习惯。这次吃泡面事件中所发生的个别内地人不分清行为发生的时空环境,发表不当言论,这是由封闭到开放过程中的心理扭曲现象。内地人的主流毕竟是接受和理解香港的行为规范,也能够包容香港人的批评。作为走向开放的人群如果不能包容批评,只会停滞不前,难以进步。
  一百多年前,刚走向开放的中国知识分子大量跑到日本,1905、1906年在日本的留学生达到了高峰,至少有~万人。随即日本舆论对中国留学生不文明行为的批评也多了,比如批评中国学生边走路边吃食物、在饭店大叫大闹、喜欢在墙上题诗描画、在教室里抢位置、不好好读书却热衷于嫖妓等。日本政府迫于舆论出台了主要针对中国人不良行为的《留学生取缔规则》,所谓“取缔”就是管束的意思。中国留学生以杨度为首,并没有客观对待的态度,认为是侮辱中国人,提高到亡国的高度,鼓动起了一个大规模的反对运动,这样日本人舆论对中国留学生的批评也就更加严厉。写《猛回头》、《警世钟》的陈天华不赞成搞大罢课的反对运动,但有一天看到日本报纸有“清国人特有之放纵卑劣性情”这样一句话,悲痛不已,便跳海自杀了。
  陈天华留下的遗书并没有批评日本人,而是严厉批评了自己的同胞:“近来每遇一问题发生,则群起而哗之曰:此中国存亡问题也。顾问题有何存亡之分?我不自亡,人孰能亡我者?惟留学而皆放纵卑劣,则中国真亡矣。岂特亡国而已,二十世纪之后有放纵卑劣之人种,能存于世乎!”陈天华是中国为自己同胞不文明习性而自杀的第一人,但可惜的是,他的死后来被简单宣传成了为革命而自杀,掩盖了他是为警示同胞“放纵卑劣”而自杀的真相。陈天华试图用自己的死呼唤同胞正视自己的恶习,改变自己不文明的言行,以真正获得世界的尊重。陈天华针对日本舆论批评的“放纵卑劣”,悲怆地说:“鄙人心痛此言,欲我同胞时时勿忘此语,力除此四字。”尽管大陆客在香港与留学生在日本的情况有着本质不同,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陈天华的“警世钟”仍具意义。
  所以无论是香港人还是内地人,相煎何太急呀!

标签:香港 地地 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