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礼仪 > 正文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

时间:2017-05-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

一:研究的背景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的人民遵守着各自不同的礼仪。中国的礼仪,使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礼仪曾一直和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着资本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随着经济于文化的发展,讲究文明礼貌,注重礼仪礼节,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讲礼貌、懂礼仪,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一个人道德水准和修养水平的体现,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改善人际关系,败仗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风雨洗礼之下依然熠熠生辉。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西方的礼仪和我国存在着诸多差异。在当前国际交往频繁的形式下,不论是国内接待外宾或出国访问旅游,不论是将要留学或常驻国外工作都有必要学习一下西方的礼仪。

礼仪、礼节、习俗是人类生活中带有规范作用的文化现象,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礼仪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传统、精神面貌和社会风尚。西方国家的礼仪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构成西方各国人民的社会生活要素,也越来越多流传到世界各地。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许多礼仪习俗于欧美国家有一定的相同性,共通性,当然也存在不少差异。在今天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了解欧美国家的文明礼仪、熟悉他们的礼仪习俗,有利于我们开阔视野,遵守国际礼仪和确立的习惯做法,增进与各国人民的友谊。 三:研究的时间安排

1.2008年10月,邀请老师就本课题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

2.2008年10—11月,到图书馆和网站查阅有关中习礼仪文化差别的资料,掌握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别;

3.2008年11—2009年2月,走访外教、涉外办事旅游人员、归国留学生及华侨,掌握中西礼仪文化差异的真实资料;

4.2009年3月,课题小组成员汇总资料,就其研究发表自己的看法,撰写论报,与同学们分享研究成果,听取师生们的评议;

6.2009年5月,召开结题评议会。先课题组成员按总评项目进行自评,然后由老师为课题组成员和小组进行评价。

四:研究的内容

1. 中西问候礼仪的不同

我们都知道,在迎接远方来客时,我们通常都会道:“你一路上辛苦了!”来表示对人的安慰。可是,如果我们用 “I am afraid you must have a tiring journey.”这一语法正确的中式英文去迎接西方国家的客人时,他们回觉得很不自然,因为这种场合他们使用的问候语是 “Did you have a good trip?” 或“Did you enjoy your trip”等这类令人愉快的语句。

这让我们明白:有些问候在中国是合乎礼节的,而在西方却不被采用。当然,这种差别不单单只有这些。如果你问侯一个西方人说“Where are you going?”或者说“Where have you been?”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方式他会想你再打听他的私事,实在是太失礼了,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候理解成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ing”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通常会以“It is really a nice day.”

再者,如果你说“Have you had your dinner.”他可能会认为你想邀请他与你共进晚餐。因此,和西方人相处时,你最好使用西方通常的问候方式。并且,许多美国人认为问候时鞠躬是一种很失体面的行为,他们往往会大声地宣布“我

不会向任何人鞠躬!”而在我国鞠躬则被视为一种尊重对方的问候方式。一般而言,它是我国人们相见时以行为代替语言向对方问候、致意的一种方式。 称谓方面,在我国,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如你在向别人问好时,你可以说“Good afternoon,Mr.Belmont”或“Hi Mr.Belmont.”在西方的家庭里,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以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而这种现象,在我国是不会发生的。在西方,对所有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国家也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同时,在中西方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这些,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但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 日康复”等。

这些就是中西方问候礼仪方面的几个差异。

2中西就餐礼仪的不同

中西方由于文化的差异,在就餐礼仪上也存在着很多差异。

首先是入坐的位置,在中国,主人应等客人到齐后再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而在西方,一般说来,面对门的离门最远的那个座位是女主人的,与之相对的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边的座位是第一主宾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边的座位是第二主宾席、一般是主宾的夫人。女主人左边的座位是第三主宾席,男主人的左边的座位是第四主宾席。 在我国,上菜的一般顺序是①汤②主食③餐酒 ④水果 。西方是①菜和汤②水果③餐酒④主食⑤甜点和咖啡 。

餐具方面,我们常用的是杯子、盘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几种。西方人比较复杂,他们常用的是刀、叉、匙、盘、杯等,刀又分为食用刀、鱼刀、肉刀、奶油刀、水果刀;叉又分为食用叉、鱼叉、龙虾叉。公用刀叉的规格一般大于使

用刀叉。匙又分汤匙,茶匙等。杯的种类更多,茶杯、咖啡杯为瓷器,并配小碟;水杯,酒杯多为玻璃制品。

再者,中西方表示停餐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在我国筵席中,暂时停餐,可以把筷子直搁在碟子或者调羹上。如果将筷子横搁在碟子上,那是表示酒醉饭饱不再进膳了。在西方,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盘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边说话边挥舞刀叉是失礼举动。用餐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

并且,在用餐的过程中,中西方也存在很多的细节差异。如:

1在入座的方法上:我国人们入座时并没有西方那么讲究,大多是按自己的意愿而入座的。而在西方,人们都是由椅子的左侧入座.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才可以坐下来。

2.餐巾:传统的中餐并没有餐巾。只是在用餐完毕时才用温热的湿毛巾来擦洗一下便完了。在西餐中,餐巾在用餐前就可以打开。点完菜后,在前菜送来前的这段时间把餐巾打开,往内摺三分之一,让三分之二平铺在腿上,盖住膝盖以上的双腿部分。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领口。

3.在餐具的使用方法上; 我国人们一般用的都是筷子。首先中指和无名指分别放在两只筷子的下方,大拇指按在筷子的上方,食指紧贴着大拇指,小指向内曲。筷子开合幅度可用中指的活动来调整。西方人一般使用的是刀叉。基本原则是右手持刀或汤匙,左手拿叉。若有两把以上,应由最外面的一把依次向内取用。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尾端,食指按在柄上。汤匙则用握笔的方式拿即可。如果感觉不方便,可以换右手拿叉,但更换频繁则显得粗野。吃体积较大的蔬菜时,可用刀叉来折叠、分切。较软的食物可放在叉子平面上,用刀子整理一下。

此外,中西方人的饭后习惯亦有不同。在西方,饭后极少使用牙签。如果于外国人一道就餐,你就要暂时摒弃这个习惯。且切记在餐桌上夸夸奇谈,

尽量少说客套话。不要让你的客人看见或者猜到账单金额,绝不要讨论价格和对账单提出质疑。

3中西服饰礼仪的不同

古今中外,着装从来都体现着一种社会文化,体现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是一个人的身份、气质、内在素质的无言的介绍信。从某种意义上说,服饰是一门艺术,服饰所能传达的感情与意蕴甚至不是用语言所能代替的。在不同场合,穿着得体、适度的人,给人留下好印象,而穿着不当,则会降低人的身份,损害自身的形象。在社交场合,得体的服饰是一种礼貌,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和谐。影响着装效果的因素,重要的一是要有文化修养和高尚的审美能力,即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二是要有运动的健美的素质。健美的形体是着装美的天然条件。三是要掌握着装的常识、着装的原则和服饰礼仪的知识,这是内外和谐统一没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中西方服饰礼仪着重点即代表服饰

西方人重视身份,把衣服变成象征,中国注重韵味。如果说西方文化刻意追求表现人体美,而完全忽略了服饰伦理,那么中国服饰文化由于受到传统的伦理观念的影响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些道德上的体统。而最能代表我们国家的是中山装,西方待变装饰是西装。

传中山服时,不仅要扣上全部的衣扣,而且要系上领扣,并且不允许挽起衣袖。在穿双排扣西服时,必须扣上全部衣扣。穿单排三粒扣西服时,仅能扣上上一粒或中、上两粒扣子;穿单排两粒扣西服时,只能扣上上一粒扣子;不允许扣上单排扣西服的全部衣扣。在穿西服时,宜穿白色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此外,中西方在结婚是所穿的服饰也是有所不同的。中国传统婚礼进行时新郎和新娘具着红色的礼服,象征的吉祥如意,预示在结婚后日子红红火火。而西方的

篇二:中西方面子礼貌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面子礼貌的差异

摘要:本文通过对面子礼貌理论的梳理和回顾,从 称谓语、餐桌礼仪、问候语和告别语、称赞语和谦词以及非言语交际等五个方面系统分析了中西方面子礼貌的差异,因此使人们在交际中维护交际双方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

Abstract: According to sorting and reviewing the face and politeness theory, the thesis analyses its difference from the forms of address, table manners, greetings, farewells, compliments, modest words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So people can preserve social persons’ positive and negative face.

一、中西方面子礼貌理论的研究背景

目前,中西方学者对面子礼貌都进行了许多研究。继H. P. Grice 提出合作原则之后, 美国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1967) 第一次对面子理论下定义。他指出,“面子”就是“每个社会成员希望拥有的个人自我形象”。接着,剑桥大学教授Penelope Brown和Stephen Levinson(1978)将面子理论得以继承和完善,他们将面子划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他认为,积极面子是指个人的自我形象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许;消极面子是指个人有自主的自由,不因迁就他人或受到妨碍而使自己丢面子。因为每个人的面子很容易受到威胁,所以就出现了面子威胁理论。并且他们就面子威胁理论提出了面子保全论和用来维护听话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的礼貌补偿策略。英国学者Leech(1983)提出,人们在语言交际中,不仅要遵循合作准则,也要遵循礼貌准则。他的礼貌准则包括6项准则和12项次则。可以说,西方学者对面子理论的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

在中国,学者们进一步完善了西方的礼貌理论。其中对礼貌理论的研究成就最大的就是顾曰国教授(1990)。他总结了中国礼貌的四个基本要素,之后又详细说明了中国礼貌的五准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

二、中西方面子礼貌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无论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所以,就面子和礼貌而言,中西方之间的差异也很显然。总的来说,西方人注重消极面子的维护,他们主张个人独立和自由。而中国人大多注重积极面子,人们更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赞扬。具体来说,在称谓语、餐桌礼仪、问候语和告别语、称赞语和谦词以及非言语交际等方面都有很多不同之处。

(一)中西方称谓语差异

在称谓方面,中国人很是讲究,自古以来就有“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说法。在称呼长辈的时候,尤其不能乱了辈分;在称呼亲戚的时侯,要注意亲疏远近。一般来说,父系的亲戚为本家亲戚(内亲),母系的亲戚为外亲。因此,“姑姑”、“婶婶”是本家亲戚(内亲),而“姨姨”、“舅妈”是外亲。然而,西方人注重人人平等,亲戚之间没有长幼尊卑和亲疏远近之别,因此英语中的一个aunt就可以指代汉语中的“姑姑”、“婶婶”,“姨姨”、“舅妈”。在中国除了熟悉亲密的人,一般不直呼其名,而好用亲属称谓,如赵阿姨、王叔叔、李奶奶等。这种称谓在英语里是没有的,英语常用Mr. Wang, Miss Zhao等。中国人称呼他人为了表示亲切,还多用“老”字。对德高望重者称“某老”以示尊敬; 对年纪大的同事称呼“老+姓”,对年纪小、资历浅的称呼“小+姓”,以示人与人之间年龄和资历上的差异; 用“主任、处长、局长、经理+姓”以明确人与人之间职务和地位上的差异。

在西方,他们在称呼方面的规则简单明了,常用Mr.(先生)、Mrs.(太太,夫人)、Miss( / J、姐)或Ms.+姓,表示职位和职务的词很少用来做称谓。熟人之间则直呼其名,这是关系密切、彼此熟悉的表现,甚至父母与自己之间都可以以名相称。 西方人忌讳他人称自己“老”,他们觉得说“老”就是“年纪大”,因此损害了他们的消极面子。在家庭成员中,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直呼姓名或昵称。

(二)中西方问候语、告别语差异

在问候语上,中国人一般见面会问:“你吃了吗?”“你这是要去哪儿呀?”“今天没上班呀?”,以此表现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关心。而西方人则认为这样的问候语涉及到个人的隐私,侵犯了对方的隐私权,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表现。因此,西方人见面打招呼,习惯问:“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在口常打招呼中,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者按时段的不同,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

同时,中国人见面还会谈论年龄,家庭,婚姻,收入等一系列私人话题,以此表示说话人与听话人的亲近感,也印证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四海之内皆兄弟”。

去别人家里做客,该说什么样的话道别也是一种基本的礼貌问题。中国人在临走的时候,习惯站在主人的角度去告别 。比如:“ 时间不早了,我就不打扰您休息了,”“ 看来您还有其它事情,我就不多叨扰您了。” 而西方人 往往出于自身的角度去告别。比如:“我还有事,我就先走了。”这也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一种差异。

(三)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中国人在宴请客人的时候,主人会一筷子接着一筷子、不停地往客人的碗里夹菜,一则生怕客人因拘束而吃不饱饭,二则以此体现主人的热情好客。而西方人会让客人随意享用饭菜,主人一般不会给客人夹菜。一旦客人把所有的饭菜都吃光,主人会非常高兴,非常有成就感,因为主人认为自己的饭菜美味可口。由此可见,中国人注重维护客人的积极面子,而西方人注重维护客人的消极面子。

(四) 中西方称赞语和谦词差异

中国人在面对别人对自己的称赞时会谦虚的回答,而西方人则会很有礼貌的说声谢谢。在中国,亲戚朋友之间的帮助不需要说谢谢,说了谢谢反而显得客气。比如,说话人对听话人说了一句:“你好漂亮呀!”如果听话人是中国人,他会说: “您过奖了”,“哪里,哪里”等一系列谦虚的说法;如果听话人是西方人,他会说:“谢谢夸奖。”

(五) 中西方非言语交际差异

所谓非言语交际手段是指除语言交际以外的交际手段,包括手势、目光、面部表情、头部动作等其他可以传递信息的肢体动作。中国人见了面握手,而西方人见了面拥抱;中国人表达不知道一件事情时摇头,西方人则耸肩;中国人握手会握许久才松手,以表和对方的亲近;而西方人握手之后立即松开并与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充分的维护了对方的消极面子。

三、结束语

正因为中西方面子礼貌差异的不同,才使得中西方文化丰富多彩。因此,在各国的文化交际中,文化碰撞在所难免,人们必须对各国的面子礼貌有所了解,维护交际双方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防止在交际中遇到不必要的误解和麻烦。

参考文献:

[1] Brown and Levinson.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2] Geoffrey N. Leech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 New York: Longman Ino. New York . 1983

[3]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1

[4] 顾曰国. 礼貌、语用与文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

[5] 杜学增. 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篇三: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古语有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西方社会则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 当在近200多年,随着西方国家的崛起,西方主导着世界。现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从不同的方面看中西方礼节的具体差异:

一、在称谓和称呼方面,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我们在建国后熟人称呼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比如,开会的时候,某某领导讲话,“向XX同志学习”等诸如此类的言语就不必细说了。但是,在当今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

二、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在西方,特别在欧美国家,拥抱礼却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和吻手礼也是常见的西方见面礼。握手礼来源于西方人类半野蛮半文明时期。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

今天作为见面和告辞的“握手”礼节,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在我国,握手礼不但在见面和告辞时使用,而且还作为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因此是社交中应用最广泛的致意礼节。见面、道别时的礼貌演变到今天就是“你好”、“再见”两个短语,客气的顶多再互相握下手,在各种古怪疾病流行的今天显得简洁而卫生而又体面。然而西方国家,见面就要先送贴面礼、亲吻礼和吻手礼,让我们很不习惯也不能接受。

三、在宴客方面,喝酒,历来被中国人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缺少的一环。中国通常遵循的是酒杯不能空茶水不能太满,在西方人他们通常喜欢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他们的行为会随女主人的动作而进行。中国是一个酒文化大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酿酒工艺和人们赋予酒的美好寓意,使饮酒成为中国人宴请宾朋、交际应酬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酒文化也令老外折服,使他们也对中国的白酒满怀好奇心,但他们对中国酒桌上的强行劝酒有多反感。就如我们正常的中国人对老外的贴面礼排斥一样。

四、在禁忌与习俗方面,中国人不喜欢说4,觉得8非常吉利,而西方人不喜欢13。中国人视4为不吉利,因为与“死”同音;而在荷兰语中4却是个喜庆的数字,因为与荷兰语“庆祝”一词的发言相近。

五、中国人通常以登门拜访表现他的热忱,而西方人在拜访前先要跟主人预约,忌突然造访。否则,受访者会感到不快,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拜访打乱了工作安排,给他造成了极大的不便。约好的拜访一般要准时。

六、中国人见面客套时喜欢问去哪,吃饭了没,而西方人却认为,这是在侵犯他们的隐私,西方人对此感到很怪异。“吃了吗?”这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西方人们分手时通常说Good-bye,Bye-bye,相当于中国人说“再见”。如有贵客或不大熟的人来访或串门儿,客人离开时,按中国的习惯,主人要把客人送到房门口或大门口。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慢点儿骑(自行车)之类的客套话。而西方人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就可以了。

七、如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八、中国人通常会在女官员、女企业家、女学者、女明星面前遵循女士优先原则,却不理会女翻译、女导游、女陪同、女记者等。而西方人对此一视同仁。

中西方礼仪文化呈现出的各自不同的特色:

中西方礼仪文化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一:中国传统礼文化强调谦虚谨慎,西方是在得体的基础上强调个体和个人价值。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喜悦。而相反,中国文化却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提倡谦虚谨慎。大多反对或蔑视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在西方人看来,这不仅否定了本身,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甚至有欺骗的嫌疑。可见,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西方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因而,在中国人看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更为简单直接,表现在言语上就是表里如一,即“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

二: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尊卑次序,西方社会提倡自由平等。东方文化等级观念强烈,无论是在组织还是在家庭,都有一定的辈分等级。尽管传统礼制中的等级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级观念至今仍对东方文化产生影响。在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比如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在西方国家,除了英国等少数国家有着世袭贵族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外,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倡导平等观念。特别在美国“崇尚人人平等”,在家庭中,美国人不讲辈分,只要彼此尊重,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成因:

造成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国的人民有着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礼仪是与本土的思想文化相对应的,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梁启超在有名的《劝学篇》里面讲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致身心,西学应世事。”在礼仪的表现中,西方更多的聚焦在行为、语言的面上;而中国礼仪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行为人的语言、行动本身具有话语意义,同时还需从行为人的语言、行动中去“悟”出一些东西,在言传的同时,还需意会。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

发展的,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就西方文明来说,它的历史较短,而它的人民是从各个地方移民而来的,众多不同民族和种族都融合在一起,文化的兼容性很强。他们信奉的西方精神,是在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用“和而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中西礼仪文化差异,承认和尊重差异,探寻礼仪文化的互通性,有助于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他文化的适应力,从而提高交际效率。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

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 资 源 网:中西方礼仪的差异)价值观进行统一。17大报告中着重指出,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伴随着经济发展,中国正在各个方面赶超西方国家,包括文化领域??

我国是个开放的国家,我们要不断加强国际礼仪交往等知识的学习,向世界人民展示我们的新形象。

标签:中西方 礼仪 差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