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礼仪 > 正文

大学生就业与自我教育:大学生自我教育原因

时间:2019-01-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自我教育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内部力量,是协调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主体性因素。深刻解读自我教育的内涵及心理机制,是进行自我教育的理论基础。我们应沿着明确自我教育目的、提高自我认识、正确评价自我、学会自我调控、加强业务修养的基本路径,构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生态模式,不断推进大学生的就业。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自我教育 自我意识
  
  我国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是毋庸置疑的教育发展瓶颈和社会难题。深化理论研究,强化根本,是我们长期的责任。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就业难的客观原因,如全球化经济的挑战,世界经济低迷,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提高的失衡,等等,以及这些因素盘根错节关系的持续影响,对大学生自己应承担的主体性责任重视不够。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选择虽多,但强化系统的自我教育才是上策。无论是优秀的大学生,还是学业有问题的大学生,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树立主人翁的态度,加强自我教育,走自强自立之路,提高适应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迎接新生活的挑战。这不仅仅是解决个人的切身利益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及安定团结的大问题。
  一、自我教育及其心理机制
  自我教育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相对教育而言的。什么是自我教育?一般有狭义和广义的理解,前者是指自己促进自身品德发展的活动,即主体有意识地把社会的道德规范或自己主动提出的道德目标转化为道德品质的自我完善活动,后者是指自己促进自身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活动。本文从广义的概念出发,研究大学生就业与自我教育的内在逻辑。据此,我把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界定为:大学生有意识地、自觉地根据社会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和个体自己所作的社会定位,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加强学习,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使自己不断完善、顺利就业的一种教育活动。这种释义,一是强调了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二是注重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和社会适应性。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从理论上,而且有利于在不断变革的社会中积极进行自我教育,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自我意识是自我教育的心理基础,是人特有的意识形式之一。“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自我意识指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1]这是一种社会心理学释义。在一般心理学中,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也即对自我的意识,简谓‘我’对‘我’的意识”。[2]诸如此类的解释有很多,无论表述形式如何,都离不开“我”和“社会”的内在关系。综合心理学上的解释,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自己,对自己的生活,以及对自己与环境的关系的认识和态度,是个体把自己作为个体研究的心理过程。自我意识是一个由若干心理因素构成的复杂心理系统,其基本表现形式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等,它们在自我教育中各具不同的功能,都是不可缺少的。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先导,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动力,自我调控是自我教育的应变机制。自我教育的进行就是在自我教育目的的导航下,从自我认识开始,经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等心理机制的作用,推动自我教育各个环节的顺利实施而实现自我教育。
  二、自我教育是大学生就业主体性的根本体现
  大学生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重要旅程,影响着大学生今后的顺利成长和发展;它关系到国计民生,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国家和政府应注重大学生就业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大学生就业,另一方面,大学生自己必须加强自我教育,积极而创造性地适应就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自己一定要学会统整主客观因素,使主观适应客观,客观服务于主观,实现自我就业价值的最大化。
  我国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提高人们对大学生就业重要性的认识,积极采取措施,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必要的条件。首先,大学生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本构成,不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势必会造成人力资本的巨大浪费。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每年的高校毕业生规模日益扩大,据统计,我国201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680余万人,比2011年增加20万,再加上没有实现就业的且需要就业的往届毕业生,预计目前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总量将超过1000万人,宏观就业形势极为严峻。如果按每人每年创造2000元的价值计算,一年就是4000个亿,但是这些价值并没有完全实现。这些人通过革新、发明,将创造更大的价值,照此计算,人力资本的浪费不堪设想。其次,失业将导致大学生严重的心理失衡,再加上“富二代”、“官二代”所引发的就业不公,在失业保障和救济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更容易引发社会问题。
  我国政府高度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党的十六大就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十七大把“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的重要内容,提出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而且在这种战略性思想的指导下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就业政策,如2009年1月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9年3月出台的《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2009年6月出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的通知》,2011年5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等等。这些政策越来越明确了我国政府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总体思路,即“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和骨干企业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3]其中引人注目的一项举措是,国家对大学生创业贷款额度有望从原来的5万提高至10万,财政按照10万给予贴息。“如果是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创业的话,原则上一个人给10万”。见习学生的生活补贴标准有望根据物价,以及当地经济状况来合理确定。[4]
  但是,大学生仅仅依靠外力解决就业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努力提高就业的自觉性。理查德?安德森在其所著的《无往不利》一书的开篇中,这样形象而精彩地论述:“如何规划你的人生完全由你掌握。就如同你如何看待半杯水:它是半满还是半空,完全由你自己决定。”国家、政府和社会力量为解决创造必要的条件固然重要,但大学生如果缺乏就业的自觉性,不理性分析就业的现实,不主动提高就业的素质,不整合主观和客观条件,而是一味消极等待、观望或者怨天尤人,那么再好的条件也无济于事。更何况,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由于经济发展的有限性,各种社会条件的不成熟,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特别是近年来正在经受世界经济低迷的考验,因而所创造的就业条件不可能满足每一个大学生。国家认同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素养,大学生作为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知识分子群体,担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是带着大学的精神走向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大学所给予的滋养是其应有的人生抱负。接下来,大学生要做的必然是进一步社会化,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强化自我教育,提高自己的就业素养和水平,积极就业和创业。这是一种国家和个人共赢的事业,何乐而不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和自己的主人。
  三、自我教育的实践
  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高目标,也是人生发展的常理,但自我教育并非轻而易举。在现实生活中,自我教育如同“抽烟有害健康”,人们口头上说得多,实际上并没有身体力行地履行。这是我们必须检讨的。21世纪的大学生务必总结教训,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科学地强化自我教育。
  (一)明确自我教育的目的。
  人类的任何教育都必须在教育活动之前勾画出教育的蓝图,才能使教育具有预见性。现代大学生要把自己打造成具有高级智慧和远大抱负的人,就必须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充分完善性格,成功塑造高雅气质和坚强人格。这是理想的自我,而理想自我是根据现实自我确定的自我新形象,两者构成了自我教育的基本矛盾。自我教育正是通过这对基本矛盾的不断运动、转化达成自我完善。大学生应根据自我现实和客观要求,确立行之有效的自我教育目标,坚定自我教育的方向,激励自己,减少奋进中的盲目性。
  (二)提高自我认识水平,深刻解剖自己。
  人是富于理性的,是自我认识的主体。大学生面对现实自我与新的人生的尖锐矛盾,如何直面?第一步便是认清自己。认识自己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国古代的思想家老子曾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古希腊的哲人们很早就把“能认识自己”看成是人的最高智慧。从心理学的观点讲,个体有意识地认识自己以获得“自知之明”,是符合心理卫生原则的。个体进行自我认识,其目的在于认清自己的缺点、特点和不足,从而定位人生坐标。邹韬奋说:“自觉有何长处,便当极力保存而发扬光大;自觉有何短处,便当极力避免,而更加发奋有力。”[5]
  自我认识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心理条件,它能使个体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发挥个人专长。大学生必须不断认识自己,才能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突出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与时俱进,不断打造自我形象。美国文学家富兰克林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正是通过有计划的、连续不断的自我认识,发现了自己有许多缺点和不足,然后持续地进行自我监督、管理和矫正,克服自己身上的弱点,使自己从一个普通的印刷厂学徒工成长为一名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6]
  自我认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一个人要想认识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古人云:“知人难,知己更难。”这是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究竟如何开展自我认识呢?从自我认识的内容来看,大学生要主要进行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及其关系等方面的认识;从自我认识的原则讲,大学生应坚持实事求是、理论指导、以人为镜、动态性和实践性等原则;从自我认识的方法看,可以采用内省法、心理测验、读书法及正确对他人评价等方法。大学生切忌因看到自己的优点而妄自尊大、孤芳自赏、自以为是;也不能因认识到自己的缺点而妄自菲薄、自暴自弃。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只有科学地、全面系统地展开自我认识才是正确的态度;只有以挖掘自己的长处为主,才能不断形成自我发展的动力。
  (三)正确评价自我,树立就业的自信心。
  一个人的成功,不外乎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社会承认了个人的价值,并赋予个人相应的报酬。二是自己承认自己的价值,从而充满信心,对生活产生充实感和幸福感。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只关注前者,而忽视后一种含义对人的影响,认为只有得到社会承认、他人尊敬时,才算度过了成功的人生;只有在鲜花和掌声环绕自己时,才算到了成功的时刻;仅仅自己认为成功,不仅没有意义,而且有自夸的嫌疑。
  其实,一个人在对自己有较高评价并认为自己一定成功时,才可能真正成功。自信心是成功的精神支柱,源于自我评价的积极效应。所谓自信心,就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作用。自信是成功最重要的前提和条件,自信是成功的发动机。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波兰物理学家居里夫人说:“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世界知名人士比尔?盖茨,就是凭借自己的胆识和超凡的自信,连大学都没有读完就走出校门开始闯天下,这一创举不仅使自己获得了创造性发展,更重要的是给世界创造了财富,成为一个誉满天下的世界公民。大学生也许成不了大家,但可以从这些成功大家身上汲取自信理念的滋养,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积累和训练自信心,帮助自己度过成功的一生。
  相反,如果一个人失去自信,觉得自己的生命没有价值,那么怎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并最终得到社会的承认呢?中国有句古话叫“哀莫大于心死”,说的就是人没有自信心,精神垮了,一切就完了。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因缺乏自信,终日浑浑噩噩、自甘堕落,结果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失去了人生华章,甚至表现出与社会相悖的行为,为社会所难容。
  大学生一时就不了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自信。大学生要学会自我价值判断,树立就业的信心。要以肯定性评价为主,多看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多想自己开心的事。相信自己能行是树立自信心的起点。每个人的长处和优点都是信心的基础、力量的源泉。每个人都有开心的事,开心的事就是成功的事、信心的产物、力量的结晶。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别人行我也行。大家都是人,都有一个脑袋、两只手,智力都差不多,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就业。
  (四)学会自我调控,展现人生风采。
  1.人生有许多坎坷,如何迈过去,走向人生的彼岸?取决于每个人的心态。大学生失业或一时不能顺利就业,是大学生走出校门的第一个严峻的人生考验:在大学时的美好愿望被打得粉碎。逃避是没有任何出路的,唯有正视挑战、积极进取、迎接挑战才行。首先,大学生要自觉转变就业观念。就业视野不能局限在已有的行业,要树立路靠自己走,靠个人创业的新观念,善于在困境中寻找新的出路;要改变“一业定终身”、不愿改行的观念,应面向所有的就业岗位,增加自己择业或创业的机会;要走出所谓稳定可靠的就业观念,树立只有社会认同、市场需求才能创造价值的新观念,不论行业何种性质,都是可靠的;要转变人人就业的观念,树立岗位靠竞争,以能力求生存,以素质求发展的观念,使人人都有紧迫感、危机感。当然,正确的认识不一定保证就业的成功,但是,不正确的认识肯定会导致就业失败,或停滞不前,或故步自封。因为没有正确的认识,就算用尽各种良方妙法也徒劳无益。
  2.坚持正面积极的态度,抛开旧包袱,保持开阔的胸襟。失业或不能顺利就业,意味着自己对社会发展不适应,但“失败是成功之母”,连负面的影响都能带来自我价值实现的鼓舞,那正面的影响就更能发挥其作用。所以,大学生要善于取长补短,并经常鼓励自己:我能行。失业或不能顺利就业,意味着过去的那一套行不通了,必须尽快抛弃,到新世界中寻找人生的春天,想象新的人生会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增进自己的知识技能,自己会变得更有竞争力;自己将会创造更高的人生价值,等等。放弃已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的确不能等闲视之。一个人要在人生旅途上不断前行,早晚会面临重大关头要抉择放弃,很多人就是因为不能或不愿承担痛苦,不想放弃无法保留的过去,以致无法度过危机,也就无法享受重生的乐趣。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才能保持开阔的胸襟,面对纷繁复杂的就业需求。
  3.培养耐心、磨炼意志、学会应变。无论是打破旧习惯,还是适应新事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朝夕之功、一蹴而就的,从起始到成功必须经历一个过程,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要辅以耐心和毅力,面对失败不气馁,取得胜利不狂妄,始终保持心理的健康状态。但是如果缺乏灵活性,一味地墨守成规或者沉溺于行不通的新方法中,就会一事无成。
  首次把飞机送上天的美国人莱特兄弟,面对19世纪西门子、赫尔姆霍茨等科学名流的“飞机不可能上天”的断言不信“邪”。莱特兄弟没有上过大学,凭借业余刻苦自学成才。他们思想活跃,勇于探索未知领域:首先仔细观察揣摩各种鸟的飞行动作,然后运用数学和空气动力学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研究试,历尽艰辛,终于获得了成功。论学识和才智,西门子、赫尔姆霍茨等科学名流并不比莱特兄弟差,为何这些大家未能使飞机上天而莱特兄却成功了?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面对任何问题,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坚持不懈,灵活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才能把握任何成功的机遇;即使犯了错误,也要从错误中学习。
  4.积极寻求协助。自力更生的品质固然可贵,但自力更生不是单枪匹马,而是有条件的。“天时、地利、人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中“人和”尤为重要,套用现在的时尚语就是“团队精神”,就是拥有一定的人脉资源。《学记》有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大学生就业者孤军奋战,则孤掌难鸣。从根本上讲,寻求协助是人社会性的重要体现,是市场经济的需求,也是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人生之道。
  (五)加强业务修养,提高就业能力。
  大学生失业或不能顺利就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业务方面不足或者缺乏岗位需求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能力,特别是缺乏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这里论及的“业务”,并不是传统认识的狭隘专业化,而是在综合发展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专长。大学培育了大学生,但并不是一学定终身,走出大学校门就万事大吉了。学习是一种终生事业,大学生务必坚持学习化社会的理念,进一步系统地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学会在工作中、生活中学习,甚至在错误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社会适应力。21世纪,人类学习的警钟长鸣:不学习,不会学习,势必为时代所淘汰。
  总之,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首先应明确自我教育的目的,以保证自我教育的方向,增强其自觉性。然后,协调运行自我教育的机制,构建自我教育的生态模式,不断推进大学生的就业事业。
  
  参考文献:
  [1]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编.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89.
  [2]黄希庭主编.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19.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EB/OL],2009.
  [4]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就业与收入分配司.2011年一季度就业形势分析与建议报告.2011.
  [5][6]罗进编译.自我教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505,506.

标签:大学生就业 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