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礼仪 > 正文

【“推进利率市场化”能走多远?】什么是利率市场化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自2010年底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再次提出“推进利率市场化”以来,利率市场化已成为当前的金融热点之一。重提推进利率市场化,是通货膨胀压力及人民币国际化加快背景下宏观调控的需要,是规范民间借贷、加强金融监管的需要,更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在未来几年内,贷款利率下限将会取消,实现完全市场化,存款利率市场化将试点小银行,其完全市场化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在深化利率市场改革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国有企业及中小民营企业和个人等市场经济体都应尽早调整经济行为,以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变革。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资金价格,资源配置,金融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1-0073-03
  
  一、问题的提出
  以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为起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事实上已走过15年的历程。在此期间,政府及货币当局四次提出过“推进利率市场化”,并已经完成了除存贷款利率外其他利率的市场化。在十多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利率改革先快后慢,最近六年更是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究其原因是改革最开始主要针对货币市场和外币等,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存贷差”以及国有企业的资金使用成本并未受到影响,这种未触碰到相关经济体的核心利益、在短期内又可惠及各方的改革自然推进迅速。而涉及到商业银行及国有企业利益的贷款利率,从规定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到仅规定贷款利率的下限就经历了七年,至今还未完成贷款利率的市场化。至于会损害商业银行及国有企业最核心的利益,同时也是利率市场化最核心的内容――人民币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更如坚冰一般,15年来几乎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自“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央行行长2010年底第五次明确提出今后五年中要“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进利率市场化”后,关于利率市场化的讨论在沉寂了多年后成为今年以来各方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第五次利率市场化能推进多远?本文将结合此次提出“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背景对“十二五”期间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程度做出一些判断和预测,并对市场各经济主体应对利率市场化提出相关建议。
  二、当前提出“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背景
  在经历了六年的停滞后,为何此时央行重提“推进利率市场化”?而这次的推进必将涉及到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内容――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本文认为央行此时重提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原因如下:
  (一)通货膨胀压力及人民币国际化加快背景下宏观调控的需要。央行行长周小川指出:“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反映了市场对资源配置优化的效果。利率市场化是宏观调控的需要,应配合市场资源起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目前,我国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为收紧市场流动性,中央银行自2010年1月以来,连续11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从15.5%上升至21%,调整次数之频、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但是高通货膨胀的威胁依旧未能解除。由此可以看出,货币政策调控中数量工具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失灵,价格工具在货币当局考量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目前的利率制度下,存贷款利率由央行制定,运用价格工具只能变动一年期存贷款利率,而其对经济的影响直接而猛烈,又不宜频繁变动,不符合央行宏观审慎管理的原则。而调控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继而影响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再对经济施加影响的间接调控更符合现代央行的宏观管理原则。此外,近年来,以人民币结算的跨境贸易以及人民币跨境投融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超出了政府和市场的预期,也对尽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导致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压力增加,客观上也要求放开利率管制增加利率弹性,以适应人民币汇率机制变化带来的挑战。因此,此时提出推进利率市场化,由市场决定存贷款利率就颇为适时了。
  (二)规范民间借贷,加强金融监管的需要。为了应对通货膨胀的威胁,2010年以来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稳健,央行收紧银根,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流动性趋紧,贷款从严使得贷款利率普遍上浮,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浮幅度达20%~30%,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利率上浮达50%,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资金议价能力加强。同时,贷款审批方面更为严格,部分企业在面谈申请过程中就被银行拒绝,根本没有进入书面申请阶段。甚至一些审批通过的项目贷款也不能按时落实到位,致使部分企业不得已选择融资成本更为高昂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或是转向民间借贷。受制于体制内收缩资金量,体制外的融资方式――民间贷款融资填补了目前的融资真空,某些地区甚至出现“全民贷款”现象。这种体制外的金融行为现在还没有纳入正式监管,不仅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也给央行的宏观调控增加了不少难度。而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将使贷款利率下浮,存款利率上涨,可以降低实体经济的财务费用压力,同时,由于银行对大型企业进行资金议价时处于弱势,因此可以促使银行更多地向中小企业贷款,从而减少民间借贷,加强金融监管。
  (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继199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来,国家通过剥离、注资、上市和保护性利差等政策相继为银行业提供了超过三万亿元的资金扶持,而2011年7月,农行在上海和香港两地上市,标志着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最终完成,同时也为利率市场化清除了最后的障碍。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转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方式。这一改革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显著提高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定价能力,但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也受到了过度保护。由于存贷款利率依旧处于管制之下,资金价格机制被严重扭曲,信贷资源被“低价”配置给垄断企业和政府,造成了信贷资源的浪费。而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即使愿意提供更高的利率,也由于利率的非市场化,银行资金无法流向这些企业,严重损害了中小企业甚至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是大势所趋,而作为金融改革最核心的内容,利率市场化对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运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存贷款利率由市场决定,就要求各市场实体根据自身实际的融资需求和成本来竞争金融机构的信贷资源,在市场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市场资源也能被更有效率地配置,从而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当前“推进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判断
  虽然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够避免经济大幅波动以及对金融市场的冲击,保持金融体系的内在稳定,但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时间跨度与其他已完成利率市场化的国家相比太过漫长,而且在渐进过程中也让经济体系积累了一些问题,如:商业银行积累了惰性,依赖性增强,利润的90%以上来源于“政策性存贷差”,创新业务不足;国有企业从银行获取信贷资金容易,资金使用效率较差;中小企业使用资金的效率虽高,但很难从银行获取贷款,使其发展受到较大限制,利率对资金的资源配置作用发挥不出来;利率传导机制不畅及市场基准利率体系的不完善,也导致央行利率调控框架迟迟未完全建立,不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及众多经济问题的解决。因此,当前“推进利率市场化”一定会有明显的进展,对于“十二五”期间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程度,本文有以下一些判断:
  (一)贷款利率下限将会取消,实现完全市场化。目前我国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已经相对成熟:金融机构的贷款定价能力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已经有了长足的提高;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委托贷款等业务迅速发展,信贷替代品市场发展程度不断提高、规模持续增加;贷款规模在社会融资规模中所占的比重已下降到50%,表明金融机构在信贷规模控制下对利率管制的不断突破,央行利用贷款利率几乎已无法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形成有效的约束。因此,在未来几年中,中央银行会逐步加大贷款下浮区间,并直至完全取消对贷款利率的管制。
  (二)存款利率市场化将试点小银行。根据国际经验,存贷款利率放开将会导致利率上升,且存贷款利差将会缩小。由于存贷款利差是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为了防止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带来的巨大冲击,央行会选择逐步推进存款利率的完全市场化。最大可能是在经济发达地区以及民间借贷发展迅速的地区,选择资质较优的、具有财务硬约束的一些中小型银行进行试点,给予其一定的政策倾斜,以推进存款利率的市场化。这是因为:
  第一,存款利率一旦放开,国有控股银行和各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被放到同一竞争平台上,国有控股银行的竞争优势将严重下降。同时,我国经济现行的二元化结构,使国有控股银行承担着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绝大部分贷款,此类贷款大多是基础设施和基本建设贷款,建设周期较长,收益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上,只能承受同期贷款基准利率水平。而目前这样的贷款占国有银行贷款总量的40%~50%。若存贷款利率大幅度提高,这些项目只能停贷,形成坏账,这对国有控股银行以及国有企业甚至社会来说损失太大。相反,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不良贷款率低、规模小、灵活性强,在管理上更具有优势,且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远小于国有控股银行,所以央行放开存款利率不太可能选择国有控股银行进行试点。
  第二,纵观世界各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历程都在10年以上,而2年~3年内快速市场化的拉美国家,无一例外地出现了名义利率急剧上升、金融机构大量倒闭的现象,这无疑会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剧烈波动。相对于大银行,中小银行处于弱势地位,在应对利率市场化方面,由于网点数量少、品牌知名度低、收入渠道窄、议价能力弱以及人才匮乏等原因,受到的冲击要远大于大型银行。在利率完全市场化后,中小商业银行既要面对大型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又要面临利率结构不匹配、逆向选择等风险,经营成本与不良资产可能同步增加。所以,利率市场化要差别化推进,避免“一刀切”,先在中小商业银行进行试点,让中小银行掌握先机,增加竞争能力。
  (三)存款利率的完全市场化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的自主定价能力依然不足。市场上的短期和中长期金融市场基准利率尚处于培育及完善之中。因此,需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在一段时期内维持适度的存贷利差,合理保护银行业的利润水平。因此,未来几年内,存款利率不可能完全市场化,会如贷款利率一样逐步扩大在上限基础上的浮动范围,让市场和银行逐渐适应这种变化,让银行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定价能力,也让利益各方能不断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
  利率市场化改革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又涉及到市场相关经济体特别是商业银行及国有企业的核心利益,其中又有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利益之争,同时还关乎到中小型企业的健康发展以及金融秩序的监管等诸方面,所以,以上只是常理之上的判断,在外部经济环境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事实上能推进到何种程度只能取决于利益各方的博弈。
  四、针对各市场经济体的相关建议
  在深化利率市场改革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国有企业及中小民营企业和个人等市场经济体都将受到程度不同的冲击,利率市场化对其经济活动将产生重大影响,各经济体都应尽早调整经济行为,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变革。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商业银行应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增加自主定价能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将缩小“存贷差”,这对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后,对大企业大项目的贷款利率将下降,商业银行的利差缩小,传统的经营模式将难以延续。据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对工、农、中、建四大银行的测算,人民币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后,四大银行净息差较2010年将下降一半左右。因此,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经营必须及时转型,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适时引入一些创新型金融产品以适应未来更加市场化的竞争。中小型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应注重发展及培育自身的优势业务,发挥其区域及地缘优势,利用本地信息优势,增加“亲民”服务,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经营制度,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利率市场化一方面将使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加剧,在对贷款客户的选择上更为谨慎,与以前相比,国有企业获取贷款将相对困难;另一方面,市场化将使贷款利率大幅度上升,从而增加企业资金使用的成本,降低其经营利润。因此,首先应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在强化其内部风险管理、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及创新、转变生产方式的同时,加强外部监督,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及盈利能力;其次,经济理论及国际经验都表明,国有企业的运行效率低于民营私有企业,因此,未来的改革除了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必须由国家控制的行业外,应进一步扩大民营资本进入的范围,并继续深化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以减少垄断促进竞争,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三)中小民营企业应提高运营能力,积累良好的企业资信,个人应提高利率敏感性,培养风险意识。利率市场化对资金来源渠道狭窄的中小民营企业而言,利大于弊。虽然贷款利率提高将增加其资金成本,但是市场竞争的增加也会使商业银行倾向于选择信誉良好、运营效率高的中小民营企业,从而使其获得贷款的机会相对增加。因此,中小民营企业应在不断提高自身经营管理能力的同时,注意积累良好的企业信誉。对个人而言,利率市场化中的风险将伴随着收益的增加而增加,因此,个人应增加对利率的敏感性,在提高理财意识的同时,注意培养风险意识。
   参考文献:
  〔1〕易 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J〕.金融研究,2009,(1).
  〔2〕孔丽娜,郑 新.拉美国家利率市场化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2011,(4).
  〔3〕黄志龙.重提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及思路〔J〕.中国经贸导刊,2011,(13).
  〔4〕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现状与政策思考〔J〕.中国金融,2011,(15).
  〔5〕汪宏程.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条件与改革建议〔J〕.中国金融,2011,(15).
  〔6〕尹继志.对稳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探讨〔J〕.理论研究,2011,(7).
  〔7〕邹睿蓉.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与路径选择〔J〕.经济导刊,2011,(4).
  〔8〕王 勇.趋利避害:利率市场化改革须有战略考量〔DB/OL〕.中国证券网,2011-03-10.
  
  责任编辑 于晓媛

标签:多远 能走 推进 利率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