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励志 > 正文

浅析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数学课堂情境创设

时间:2019-01-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本文从创设情境要有趣味性、生活性、问题性、活动性、多样性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情境的创设,以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尝试;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3-036-2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从上述理论来看,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情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有效的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情感,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要使情境创设变得更有价值,更有实效,更好地促进教学成功,应该在以下几点上多加钻研:
  一、教学情景要有趣味性,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教材本身理性重于情感,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善于运用故事、游戏、实物来创设情境,并在创设情境时充分体现趣味性,体现数学的魅力,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触及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思维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从而激活思维。例如,在“长、短”的教学中,我用这样的故事导入:“国庆节快要到了,智慧爷爷特意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礼品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看。”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了进一步激起学生参与学习体验的热情,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尺子、铅笔、彩纸之际,我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动好玩的天性,用一句“请大家摆一摆,看看你会发现什么?”来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动中玩,乐中学,达到自由交流,从而使学生真正地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
  二、教学情境应着眼于现实生活,跟学生实际紧密联系
  生活是一个数学的大课堂,其中蕴涵着许多数学素材。好的情境是现实生活的浓缩,在教学中创设与生活有关的情境,旨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笔者在教学一年级《加减混合运算》一课时,创设了学生切实经历过的乘客上下车的生活情境,组织学生模拟上下车,让学生在情境中领悟到加减混合的意义和运算顺序,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但需要指出的是,提倡创设与生活有关的情境并不等于就可以随意地将生活中的事物信手拈来。低年级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有着自己对生活的感性认识,并以自己的经验来解读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一味强调联系生活而创设出子虚乌有的情境不但不会给学生带来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迁移,反而会导致教学的庸俗化,甚至会让学生产生误导。
  如两个小朋友都去买东西,一个小朋友共付了十个硬币,一个小朋友只付了一个硬币,营业员却给他们相同的货物。问:这是怎么回事?这样一来,既面对生活实际,又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宽松平等而有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自然而然启发学生思考。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数学的价值,同时帮助学生从小锻炼出敏锐的数学眼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情境应设置为带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
  探究始于问题,而问题的发现及提出常常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张力”越强,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启示下去主动思考问题,探求新知,正如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米勒所说:“教师应该较少详述事实,较多提出问题,较少给以现成答案。”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谁知道,自行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稳?”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圆的。”稍加思考,就有学生马上提出:“车轮做成其他形状的,如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行吗?”学生的这一质疑激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这种强烈的认知冲突触发了学生想弄懂其中的原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研究探讨、列举验证,明白了“圆”、“圆心”、“直径”、“半径”等有关的概念及性质。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自主创新、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去思考,既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情境应设置为操作情境,为学生留出更广的思维空间
  操作起动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动手操作的过程是手脑配合并用的过程,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必要条件。例如,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由于“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主动建构中的积极促进作用。在学习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后,我引导学生用手中各种形状的纸表示出自己想认识的其他分数,学生操作后反馈:“我用正方形纸折出了六分之一”、“我也用正方形纸折出了八分之一”、“我用圆折出了十二分之一”、“我用长方形纸折出了十六分之一”……在学生折纸的过程中,一个个的分数在学生自己的手中诞生了,六分之一、八分之一、十二分之一、十六分之一……学生们如一个个充满灵性的精灵,都被赋予了极强的生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完成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操作活动中,认识了分数这一抽象的概念,并且这一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它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实践表明,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动手试验来发现一些数学规律和结论,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探索活动,这种探索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五、教学情境的内容应体现出时代性、新颖性
  我们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的信息,智力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该赋予一种时代气息。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面对滞后于时代的教材应当有自己的思考,对于教材,应抱着尊重、理解、充分运用、改造创新的态度去对待,而不能让教材束缚自己的教学与思考。努力创设富有时代性,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得更紧密的教学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多教师在教学《年、月、日》时常创设让学生“猜一猜”的情境来引入新课,年年岁岁皆如此,确实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兴致盎然,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但是,如果有学生知道你的生日,老师的这种“善意欺骗”岂不被戳穿了西洋镜,课堂中又如何收场?再者像这样问答式的情境除了使学生兴奋之外,还有什么意义?
  六、教学情境的形式应体现出多样性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常常会感觉到我们教师情境创设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创设的情境在内容上常常大同小异甚至千篇一律,如在上计算课时不是从“买东西”入手,就是从“分东西”开始;创设情境的形式不是讲故事就是定主题。刚开始学生觉得很新鲜,可时间一长这样的教学情境对他们来说就失去了新异性,自然也就无法再激起学习的兴趣了。所以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一定内容的情境需要一定的形式来展现,问题情境形式的选择是否灵活恰当,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情境的兴趣,对内容的把握程度,对问题的分析思考效果,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因此,我们在问题情境形式的选择上,既要考虑课堂教学内容的实际(如知识的难易程度、难点与重点的解决、教学目标的要求等),又要注意学生的兴趣点、理解分析能力、认知水平与认知结构等特点。一般对于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教学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学生缺乏主观感受的可以多用录像、动画等形式创设实际情境,丰富学生的认识。这些创设不仅化解了学生认知上的难点,还渗透了观察、发现能力的培养,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我们还可以创设操作情境,活动情境、问题情境等。比如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玩积木,孩子们异常兴奋,然后我要求学生把积木分类摆放整齐,学生在收积木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通过看、摸、比、想等一系列操作,认识到了物体形状的不同。这种操作情境的创设适应和满足了儿童的天性,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逐步发现和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征。在学生掌握了这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基础上,我又创设了“看谁摸得准”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纸箱里摸物体同时说出物体的名称。这种活动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很自然地投入到了学习中,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了猜测、思考、表达等数学活动,主动探索出了这四种物体之间的区别。
  七、防止认识上的“唯情境论”
  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并不是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远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有专家建议: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就是“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
  总之,情境只在为教学服务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情境。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尽可能地将趣味性、生活性、问题性、活动性、多样性于一体,让学生在情境中经历数学的起源,体验数学的价值,探索数学的规律,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理性思考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价值取向,形成切实有效的实践策略,让数学教学情境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斯苗儿.《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
  [2]杨九俊.《小学数学课堂诊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

标签:创设 浅析 情境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