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励志 > 正文

[低碳经济下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低碳制造业

时间:2019-02-0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低碳经济背景下,通过对我国制造业能源消耗和生产效率现状分析,探究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和出路;指出通过转变发展模式、提升管理和技术水平来改变生产效率低下、能耗严重的问题,走一条低消耗、低成本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制造业;低消耗;低成本;低碳排放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2-0129-03
  随着全球气候日益变暖,国际上减少碳排放的呼声越来越高。随着碳壁垒、绿色壁垒等贸易门槛障碍,我国制造业出口受到了很大影响,走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势在必行。所谓低碳经济就是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其实质就是通过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的开发使用达到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的目的。制造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其发展轨迹呈高能耗、低附加值、低利润的特点。我国制造业应将低碳理念引入行业发展战略中,降低各项能耗,减少污染,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盈利。
  一、我国制造业的现状
  所谓制造业是将已获取的物质资源作为劳动对象,通过加工、制作、装配等环节以形成新部件、新产品的工业部门。其不仅包括采购和销售,还包括将价值较低的材料转换为价值较高的产品。所以,制造业有两个特点:一是供应商的材料经由工厂装配或加工后流到顾客的手上;二是这些信息流动到所有相关的部门。
  我国制造业大多为加工制造业,依靠标准化的流水生产线进行生产,靠少品种、大批量的运营模式降低单位产品成本。随着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惊人成就,被誉为国际制造中心。主要表现在:2000年整个制造业的企业数为14.4399万个,总产值为7.391377万亿元,增加值为1.939651万亿元,资产总量为9.409654万亿元,从业人数为4619.36万人;到2008年,我国制造业的企业数有39.695万个,增加值达到44.135836万亿元,资产总量为32.340308万亿元,从业人数为7331.57万人。2008年制造业企业数、总产值、资产总量和从业人数相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174.90%、497.13%、243.69%和67.37%,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总产值,增长了近500%(林玉伦,2010)。2009年,我国制造业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制造业在我国具有重要地位,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主要问题是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低利润,这严重制约了其健康、持续的发展。
  (一)制造业能源消耗现状分析
  我国制造业能源消耗大,浪费严重。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迅速,第二产业对其的贡献最大,约占GDP的一半,但其能源消耗也相当的惊人。仅就工业中的制造业来说,其对能源的消耗就占全国总消耗量的一半以上。表-1是对2004~2008年制造业的能源消耗的统计。
  由表-1可以看出,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各主体中能源消耗的大户,每年的能源消耗都在全国总消耗量的56%以上,且呈现每年递增的趋势。而据相关资料显示,美国制造业的能源消耗仅占总消耗量的20%左右,日本为37%左右。可见,我国制造业能源消耗严重,其发展基本是靠资源、能源的高消耗积累起来的。
  (二)制造业生产效率现状分析
  所谓生产效率是指单位产品(或相同产品、产值)所消耗的人工成本(董达善、俞浩,2008)。我国制造业数量虽然庞大,但国际制造业竞争力比拼的不是数量,而是生产效率。以目前情况来说,美国的平均工资是我国工人工资的8倍左右,但其生产效率却是我们的30倍,单从这点来看,其生产成本上比我国制造业高出30%多的优势。而我国还要与强国在国际市场上以同样的价格进行竞争,可想而知利润是多么微薄。
  我国的原材料、能源、人力成本等价格低廉的现象严重掩盖了我国制造企业生产率低下的实质。随着近来国内物价的急剧上涨,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压力,很多在华投资企业纷纷转战本土生产,我国制造业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日渐浮出水面。生产效率低下是我国制造业利润微薄的重要原因。
  我国制造业生产效率低、能源消耗严重,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制造业低成本的战略优势,同时也不符合当今低碳经济的要求。在当今产品价格由全球劳动生产率决定的情况下,为了保持低成本优势只有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各项消耗。目前造成我国劳动生产率低下和能耗高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利用率低和管理水平落后,制造业利润微薄,企业没有利润便无法进行投入扩大再生产,也更不可能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投资,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但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决定了我国制造业在低能耗和低成本方面的提升空间较大。
  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策略
  面对国内外日益上涨的物质资源价格和低碳经济趋势,我国制造业不得不深刻思考未来的出路:必须实行低消耗生产,保证低成本和低碳排放的目标统一。从宏观层面看,低消耗可以节省国家资源,减少污染和排放,响应低碳经济的发展口号;从微观层面来看,低耗能可以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迫使企业提升生产管理和技术水平,从而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为了达到低消耗、低成本、低碳排放的发展目标,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变。
  (一)顺应形势,正确面对挑战和机遇
  我国的制造企业必须认清当下的经济形势:经济发展要求绿色GDP、低碳排放、全球经济一体化等,这些无疑要求我国制造企业在战略层面上对其加以考虑,调整运营策略,积极研发或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从根本上避免因贸易壁垒产生的市场份额缩减,避免被市场淘汰。同时,还应审时度势,积极构建引进一消化一吸收的途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保持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查找不足,提高资源利用率
  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有效的达到低消耗、低成本的目的,这是我国制造业提高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制造企业应掌握自身的生产运营及技术管理状况、制定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规划、分析企业低消耗低成本生产的可能性,从企业内部各组织层面做起,对现有产品生产的工艺环节、原辅料消耗、能源消耗、生产总量和周期、质量监控流程和手段、产品的市场需求预期等情况进行全方面诊断,找出高耗能、高排放之因,制定相应调整改善措施,降低消耗和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加大国际间合作,提高竞争能力
  我国政府目前大力倡导环境保护和低碳排放战略,制造业的发展应抓住这次机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积极进行国际间的合作,引入国外先进的适应低碳经济时代要求的产品,提升国内外的竞争能力。同时,将低碳理念引入产品的营销策略中,树立良好的低碳产品形象,提高行业在国际中的竞争地位。
  三、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分析
  根据低碳排放和低消耗的原则,可以有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一)转移型发展模式
  转移型发展模式指的是企业将当前形势的低碳、 低消耗要求转移到企业控制之外的环节――产品的消费环节,在消费环节中应该遵守绿色、低碳的原则,尽可能减少污染和能耗的排放。这种发展模式主要是以低碳的消费活动为准则适应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例如,减少制造品的购买次数、选择绿色低碳种类等。其流程可简化为:原材料一原有生产资料的生产加工一产品一低碳消费。该发展模式主要将低消耗低碳排放的要求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对制造企业来说没有任何耗费和附加要求,但是该模式只能在很短暂的时期内减少碳排放,且效果有限。由于制造业并没有改变其原有的生产加工方式,没有降低能耗和成本费用,所以从长期看,该模式对我国制造业的持续良好发展基本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进口学习型发展模式
  面对当前世界贸易的互通性,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低能耗、低碳技术的获得。通过完全的进口或者对在国外市场上能获得的创新的中间货物和资本货物,我国制造企业就可能得到新技术。通过新技术使制造企业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降低成本,适应低碳经济时代的要求。该发展模式的流程可简化为:原材料一引进新技术后的生产加工一产品一消费。该发展模式是通过企业降低自身的生产消耗和碳排放进行的,但是这种途径花费相对较高,而且不一定能全面得到和掌握所需要的技术,并且就效果而言也未必很明显。所以,该模式只能当作一种权宜之计来暂时解决问题,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障碍,要想做到持续发展,我国制造业还需建立和完善一整套技术消化一吸收―创新机制才行,而这需要培养人才和加大研发学习力度,并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
  (三)优化型发展模式
  所谓优化型发展模式,就是强调制造企业在产品的整个生产环节――从原材料的获取到产品的加工再到产品的形成和消费环节,都应当尽可能的降低消耗,实现低碳排放和低成本的目标。其通过相应的管理手段促进对现有技术的充分利用,对产品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严密监控,发现能耗高的地方,提出措施进行改善,以此优化生产各环节,做到低消耗、低成本和低碳排放。同时,将生产和消费环节进行绿色互动,通过绿色产品供给引导绿色消费理念和行动。因此,该发展模式的具体流程为:低消耗的原材料获取一低消耗的生产加工一低碳产品―低碳消费。可以看出该种发展模式符合经济和环境发展的双重要求,而且通过提高技术利用率和管理手段进行流程优化花费相对少很多,并能很好的达到低消耗、低成本、低碳排放的预期效果,有利于我国制造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制造业依靠低资源价格和低劳动力成本建立的优势逐渐丧失,而低碳经济下要求的低碳排放使我国制造业应加紧脚步重新选择发展模式。从上述几种模式看,低碳经济时代下我国制造业发展应该优先选择优化型发展模式,通过从自身内部下苦功,以较小的投资改善和提升管理手段,优化生产流程和提高技术利用率,从而降低生产能耗和碳排放,以此保持低成本的优势。然后,通过一定阶段的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源储备,对先进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引进、学习进而创新,逐步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四、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对策分析
  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其对策制定应注意从技术、人才和国内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考虑。
  (一)注重技术的传承和积累
  技术的传承和积累是提高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的基石。与国外一些有近百年传承的家族企业相比,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算起,我国制造业的技术积累也就60多年,而且中间还不断被一些政治运动所打断。而一些发达国家却不同,其在经历100多年的发展中,造就了形形色色的专家,恰恰是这些在某一很小的领域内钻研极深的专家,掌握了制造业中大量的主要技术,即使是一个很小的问题,其解决方案也有几十年的积累。
  我国制造业多为劳动密集型,附加值较低,主要靠低廉的劳动力和原料成本从中赚取差价,利润微薄。为了避免在市场竞争中没有利润,我国制造业更应通过提高技术利用来提高生产率,所以,注重技术的传承和积累很必要,不但可以有效降低消耗和成本,实现低碳排放,而且对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也具有重大意义。
  (二)尊重和培养人才
  人是各项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为我国制造业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改革开放以后,原来在技术和研发上占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大批人才的流失是导致我国制造企业技术水平低的其中一个原因;再加上国内企业的管理混乱,技术研发环境差,人才激励和培训制度不完善等各方面的因素,使之无法满足相关人才的需求,甚至使人才产生怀才不遇之感,无法发挥自己的特长等而导致人才的严重流失。因此,应完善人才引进和留用制度,设计良好的激励和培训机制,大力培养企业内部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储备能量。
  (三)产学研互动平台搭建
  高校在课题研究上应注重社会和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并应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可实施性。高校和企业联合起来,既可以帮助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还能培养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德国,做项目是博士研究生的主要工作,因此,博士生在团队管理、研发进度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我国的高校科研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应向科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面转化,这样不仅提升了科研成绩,而且有效体现了高校在当今经济社会中的价值,促进相关技术和理论在企业中的实施,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制造业不能跳过工业化发展阶段,但是可以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抓住产业调整的契机,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降低能耗和成本,从而达到低成本和低碳经济的经济环境双重效益。我国制造业在以后的发展中应对现有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改善和提升管理水平,培养人才,提高技术利用率和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等,延续和保持我国制造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坚持不懈,逐步掌握关键技术,从而建立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董达善,俞浩冲国制造业现状及发展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8,(9):36-40
  [2]林玉伦,中国制造业现状与国际比较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32-37
  [3]徐建中,陆军,低碳经济时代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及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11,(7):161-164
  [责任编辑:汤伟山]

标签:现状及 制造业 对策研究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