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励志 > 正文

中学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时间:2019-02-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本文从体育教学的角度深刻分析了心理健康的作用。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我们要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体育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并认识体育活动的实际意义,对学生体育的培养和心理健康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以及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人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说,心理健康领域目标与社会适应领域目标密切相关。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对现代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未来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况且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即青春发育期。生理方面的突变引起心理、行为也发生相应变化。同时心理矛盾更为明显,如独立性与依赖性,自尊心与自卑感的矛盾,反抗性与屈从性的矛盾,理想与挫折的矛盾。这些矛盾使他们在体育课堂上表现出厌学、抑郁、焦虑、偏激、逆反等心理现象。故此,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面对新课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并帮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有针对性地纠正心理缺陷,提高心理品质,克服心理障碍。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正确引导,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这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的得到健康发展。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活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体。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互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启发自觉性,培养兴趣。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晓之以理,使学生明确上体育课的重要性,明白德智皆寄于体的道理:只有德智体全面发展才能成为合格的人才;只有获得强健的身体,才能精力充沛地投入繁重的学习;只有打好身体基础,才能够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更好地为国家服务。从而目标明确,认真上好体育课,形成体育学习的兴趣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心理学的知识创新可以提升我国的整体知识能力。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和手段多种多样。只要教师有效地利用上述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就有可能学得积极主动,并学有成效。

标签: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 作用 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