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论文范文 > 正文

润泽众生_均等受益,润泽众生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成为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内涵
  从理论上说,基本公共服务一般包括三个基本点:一是保障公民生存权,满足基本生存的需要。二是保障公民起码的日常生活和自由,满足基本健康的需要。三是保障公民发展权,满足基本尊严(体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正如公共服务没有统一的定义,基本公共服务也缺乏明晰的边界。
  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可以运用基础性、广泛性、迫切性和可行性四个标准来衡量:基础性是指对人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广泛性是指影响到全社会的每个家庭和个人;迫切性是指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需要;可行性是指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财政能力相适应。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列为基本公共服务。
  我国在“公共服务均等化”前加了“基本”两字,至少有三层政策含义:一是在公共财政的基本承受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当前的公共财政能够负担得起,而且能够可持续发展。二是在公共服务内容上,只能是保重点、保底线,也就是保证每个人最基本的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公共服务。三是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只能是基本程度,也就是说是低层次、低水平的。一方面,我国公共财政能力有限;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太大,现阶段只能实事求是地提供较低水平的公共服务。
  “均等化”,就政策内涵而言,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公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和原则均等,如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二是公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结果均等,如城乡居民享受的医疗救助在数量和质量上应大体相当。三是在提供大体均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公民的自由选择,如有钱人可以让子女进民办学校就读,而不必非得进公办学校。相比机会均等而言,结果均等更为重要。但结果均等并非平均主义,而是相对均等,其差距是在一个可普遍接受的范围之内。
  如何衡量均等化的程度,有三种理解:一是最低标准,即要保底,又称之为“底线生存”。二是平均标准,即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应达到中等平均水平。三是相等标准,即结果均等。这三个标准实际上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动态演进过程,在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保障能力还不够高的情况下,只能从低水平的保底开始,然后逐步提高,最后实现高标准均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当前首先应该解决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问题。
  由于差距是永恒存在的,缩小差距、逼近均等是政府努力的方向,是一种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而不是现实依归。这种追求的基点是,在全社会弘扬公平正义,关注弱势群体,使他们有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有跳出“最不利者”队伍的机会和可能。
  国内外的做法与经验
  (一)国外的实践与经验
  基础教育方面。加拿大和美国采用12年制的义务教育,公立学校不收学费,课本文具等也由国家供给,上学由校车免费接送。在芬兰,学龄儿童都可以获得“全免”的义务教育机会,包括学杂费、餐费、保险费、交通费等。在法国,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就学、交通、餐费补贴等,支持学龄儿童上学。德国的公立中小学不收学费,并免费提供课本、文具,对来自农村和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还有特殊照顾。
  医疗卫生方面。英国的社区医院和专门医院组成了为全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双管”体系,无论在哪类医院看病,个人均不需付费,患者获得了“一视同仁”的看病机会和诊疗服务。在加拿大,联邦政府建立全国性医疗保障标准,并强制省区的医疗保险和医院服务按照该标准执行。美国针对贫困者和老年人分别设立了医疗保险项目和医疗补贴项目,保障他们最基本的免费医疗服务。墨西哥自1997年开始实施教育、健康、营养“机会均等计划”,为参加项目的家庭所有成员提供保健,并为低收入家庭的幼儿和妇女提供食品增补剂等。
  社会保障方面。瑞典是第一个对全体公民实行强制性退休体系的国家,1999年建立了名义账户制度,养老金的多少取决于名义账户金额的多少。英国的社会保障由国民保险、国民医疗保险、家庭津贴和国民救助构成,主要经费由财政负担。法国的社会保障主要通过发放家庭补助金实现,有8大类21种。日本在1961年就实现了“国民皆年金”的目标。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的“农村工业化道路”、韩国的“新村运动”、印度的“反贫困和农村发展计划”,都是很好的例子。他们的共同做法是,从缩小城乡硬件设施的差距入手,加大农村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造血”功能,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上述做法的共同特点:一是通过政策法规推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均衡发展,进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通过组织流程再造和政府管理创新,提高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三是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通过财政均等化来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通过改革管理方式,拓展公共服务提供渠道,形成多元供给体系。
  (二)国内的实践与经验
  近年来,国内一些省、市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2008年,浙江省启动全国首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提出通过5年努力,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配置公平、发展均衡的社会事业体系,布局合理、城乡共享的公用设施体系。海南省制定了《关于大力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见》,提出每年新增财力55%,5年筹措452亿元,重点加强教育、卫生、就业、社保、住房保障等民生工程建设。同年,成都市制定了《关于深化城乡统筹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意见(试行)》,提出以村(社区)为重点,以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为关键,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09年,广东省制定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推动全省逐步建立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2010年,广东省还出台了《珠江三角洲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提出在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生态与环境和现代服务业等10个方面,突破行政区划界限,逐步实现资源共享、制度对接、要素趋同、流转顺畅、差距缩小、城乡统一、待遇互认和指挥协同,并最终达到同一标准。
  总结近年各地的探索和实践,大体有以下特点:一是探索制定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例如,浙江省 把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分为3大类14项,广东省分为2大类8项,成都市分为7大类59小类,通过分类,配置相应财力并加以落实。二是强化基层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着眼于城乡一体化,加强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标准化建设,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三是建立均衡导向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例如,成都由市、县两级政府安排村级公共服务专项资金,每年每个行政村20万元。四是采取多元化的服务供给方式。例如,上海浦东新区除政府作为供方直接投入外,还通过支持申办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购买学位”和委托管理等方式,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推进我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建议我省以财税体制改革为重点,抓紧制定全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规划,明确我省在法定基本公共服务上需要均等化的范围和领域,加快建成与江苏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江苏的“两个率先”不仅体现为发展进程率先,而且体现为发展水平率先。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需予以重视:
  (一)处理好三个关系。(1)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应以公平为基础,同时也要注重效率。只有做大经济蛋糕,增强经济实力,才能更好地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公共服务供给具有不可逆性。也就是说,“只能上,不能下”,在服务内容、保障能力方面必须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在初始阶段,标准不可定得太高,既要尽力而为“广覆盖”,又要量力而行“保基本”。随着经济发展和财力增强,不断扩大服务范围,逐步提高均享程度。(3)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的关系。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必须“大包大揽”。既要用好“看得见的手”,也要用好“看不见的手”,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
  (二)把握好三个重点。基本公共服务的领域很广。近期内,只能集中财力解决最紧迫的民生问题。(1)基础教育方面,着重解决“有学上、上好学”的问题。强化对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资助政策体系,保障残疾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权利。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服务。基本普及学前教育。(2)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方面,着重解决公共卫生安全和“看病难”问题。加大疾病防控、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力度,逐步将重性精神疾病防治、食品安全、饮用水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等纳入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完善基本药物政府投入和补偿机制,保证群众基本用药。(3)社会保障方面,着重解决扩大覆盖面和提高保障水平问题。重点推进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参加社会保险。推进未参保集体企业职工、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困难企业退休人员、职工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以及在校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落实“先保后征”的刚性进保机制,确保被征地农民应保尽保。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统筹层次,逐步实现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无缝对接。同时,加快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全面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以及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租房困难。
  (三)建立好三个机制。(1)建立健全公共服务责任机制。合理划分市、县、乡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这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要以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做出正式的界定,确保职责划分的明确无误和稳定,防止经常变动、随意性大等问题。此外,按照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原则,加快“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省内财政转移支付合理模式。(2)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一方面,要将财政支出的重点转向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就业保障、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方面,通过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强化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进程,可以采取授权、特许、外包、购买服务、公私协作等方式,由市场或社会来提供部分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以市场竞争提高公共服务效能和水平。(3)建立健全公共服务评价机制。抓紧研究制定江苏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明确全省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种类和要求。其内容至少有:全省统一的基本教育的实物标准,包括设施、设备和人员配备;全省统一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实物标准,包括设施、设备和人员配备;全省统一的社会福利标准和养老保障标准。当然,这些标准是一般化、保障性、低水平的,特殊化、高层次的需求只能通过市场或其他途径去获得。与此同时,建立市、县、乡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价和问责机制,加强审计、监察、考评和问责力度。
  (四)掌握好三个步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分层次、分阶段的动态过程,必须统筹谋划、分步实施。具体可以分三步走:(1)完善体系。现阶段主要是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即以提供基础性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为重点,满足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障、初级医疗保健、基础教育、公共安全等基本民生需求,努力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性、普惠性,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目标。在投入上,当前重点用好增量资源,确保增量资源向农村倾斜,再逐步盘活和优化存量资源。(2)城乡对接。这是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争取用2~3年的时间,在苏南地区,率先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把农村居民全部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在苏中地区,加快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城乡制度对接积极创造条件;在苏北地区,先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政策和制度设计上,预留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接口。(3)提高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标准,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纳入城镇公共服务体系,最终实现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人群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对接和差距缩小。即全省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基本一致的结构和内容,城乡居民享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真正形成全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责任编辑:刘忠

标签:均等 润泽 众生 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