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论文格式 > 正文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含义【金融危机后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时间:2019-02-0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自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经济惨遭重创,奥巴马政府于2009年底启动“再工业化”发展战略,意在通过大力发展国内制造业和促进出口达到振兴本土工业进而保证经济均衡运行可持续性的目的。美国经济发展战略由战后的“去工业化”向“再工业化”的现实转变预示着,经过这轮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发展秩序和世界对外贸易格局将再次发生巨变。反思美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内在原因,前瞻这一转变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 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在影响,具有相当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提出的背景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出建议。
  关键词:美国产业结构调整 再工业化战略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 出口推动型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3―0―02
  
  1. 引言
  自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经济惨遭重创,面对经济增长严重消退,失业率居高不下和实体制造业持续萎靡等诸多困难局面,奥巴马政府于2009年底启动“再工业化”发展战略,意在通过大力发展国内制造业和促进出口达到振兴本土工业进而保证经济均衡运行可持续性的目的。由美国“次贷”风暴引发的本轮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是金融制度缺陷和金融行为非理性导致系统性风险积聚和爆发性释放的结果,实体经济顶多算是被殃及而已。但仔细研究不难发现,形成这轮危机真正的根源在于实体经济的长期结构性失衡。
  美国经济发展战略由战后的“去工业化”向“再工业化”的现实转变预示着,经过这轮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发展秩序和世界对外贸易格局将再次发生巨变。反思美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内在原因,前瞻这一转变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 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在影响,具有相当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2. 美国再工业化的背景
  当今世界三类支柱性产业分别是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传统产业(主要是工业),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和以金融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这三类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同时面临的矛盾也日渐深化。 一方面,传统产业面临的资源及环境约束越来越严峻,加上发达国家高成本和高福利化导致其传统产业竞争力越来越缺乏,因此传统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另一方面,高技术产业因技术创新自身巨大的“创造性破坏力”而缺乏有效的新商业模式支撑,导致投资人长期信心不足而倾向于短线投资行为。金融服务业则因自我增值能力强而迅速扩张,造成虚拟经济膨胀和泡沫化,致使系统风险性剧增。 这些问题的交织累积最终演变成为一轮全球性金融危机。
  反思这次危机,危急中主要暴露出具有高成长性、高收益性,并因此成为资本市场宠儿的高新技术产业,初期的爆炸式发展随着其市场渗透能力的逐渐疲弱,造成投资者预期与现实之间日渐拉大的落差。在销售继续超速增长难以为继的情况下,高新技术产业不得不越来越依赖信贷扩张来维持其发展,这些传导至资本市场所造成的震荡,结合传统产业因成本高、市场适应力低,已逐渐僵化而弱不禁风的窘况,使得前期过度亢奋的虚拟经济在 2008 年后迎来其对实体经济的重创。由此可以看出,制造业水平仍然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传统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的并存互补是当代经济的基本特点,只有发达的工业才能支撑庞大的金融虚拟经济,而制造业衰退不振将导致严重的危机。
   实际上, 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制造业的引领者,拥有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装备和技能水平最高的劳动力,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发达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上世纪前半叶,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比重最高,电力、电视、汽车、飞机、计算机等领域的制造业曾是美国的骄傲,但随着日本、亚洲“四小龙”及中国、印度等国制造业的崛起,美国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及就业人数的比重逐步下降,甚至在汽车、钢铁、消费类电子等美国过去实力很强的制造业领域也面临严峻挑战。这次危机使美国再次认识到制造业的重要作用,对发展振兴制造业的意义和紧迫性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政府也因此正式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和重振美国制造业的政策。
  三、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影响
  “再工业化”战略不仅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对自身过度发展虚拟经济教训的深度反思和总结,更是危机后全球经济发展理念和发展逻辑的重新思考,是对世界经济结构的重要调整,对发展中的国家的发展战略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
  1. 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形成了其他国家过度依赖出口依靠美国等发达国家消费来带动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格局。美国通过实施再工业化政策,推动经济由债务推动型向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转变,这一转变将迫使其他国家重新认识传统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并根据美国再工业化政策对自身发展战略做出相应调整。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促使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摩擦案件大幅上升。美国要实现再工业化战略,最大的挑战来自市场需求。 在美国国内,对本国产业的保护会比以往有所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美国需要扩大出口,会要求其他国家减少贸易保护,因此美国的贸易政策需要在保护国内市场和开拓国外市场之间寻求平衡, 而在实施再工业化政策的初期,必然会以贸易保护主义为主。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势必会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开展出口型贸易的国家经济战略。我国作为美国的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之一,其势必会依靠其深厚的工业基础和先进的人才技术优势,以及其在世贸组织等国际机构中的话语权优势,加大对高新技术的控制和市场垄断,挤占国际市场对我国中间和终端贸易产品的需求。可以预见,在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的进程中,类似于“轮胎特保案”、“家具反倾销”等形式的中美贸易摩擦将愈发频繁和激烈。
  2. 对技术市场的影响
   虽然实体经济不再是美国的经济支柱,但美国仍然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发达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最快的国家,特别是在产品研发、专利申请、品牌打造、核心零部件生产和营销渠道建设等方面优势还相当明显。 为保证“再工业化”战略的顺利实施和“出口推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早日实现,美国会加快自身科技创新速度和技术研发力度,同时在先进制造业生产技术等方面对我国设置技术转让障碍,甚至实施不同程度的技术封锁,以进一步拉大技术差距,削弱我国制造业竞争力。 尽管短期内,我国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劣势不会太明显,但长期来看,中美技术竞争将决定双方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3. 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会对国际产业转移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由于美国在吸引外资方面力度加大,特别是为解决就业压力,提高经济活力而采取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 可能会吸纳国外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向美国转移。另一方面,为拓展国际市场,美国还会继续将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后淘汰的传统产业向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转移。
  我国在产业布局上要合理规划,做到取其精华,取其糟粕,引进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杜绝美国等发达国家将淘汰落后、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产业转移到我国。
  四、我国应对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对策
  尽管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同时也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供了机遇。我国应该抓住机遇,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高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应对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1.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减少贸易摩擦。受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和美国保护国内制造业企业等复杂因素的影响,中美之间以贸易摩擦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贸易战争将不断扩大和升级。为了避免和美国纠缠在乏味的贸易战中,我国应从三方面做出改变。 其一,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扶持一批组织化程度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制造企业走出国门,扩大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规模和影响,提高制造业出口商品竞争力;其二,准确把握全球需求结构和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趋势,重点开拓新兴经济体市场,积极培育周边市场;其三,提高我国政府参与制定国际贸易规则的能力,努力实现从接受既定规则向主动参与制定规则的转变,提高规则制定的话语权。
  2. 加快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再工业化” 的本质就是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和持续创新。当前我国企业发展存在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少等通病。 因此必须注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一是超前部署系关企业发展前景的核心技术开发和前沿技术研究工作,统筹技术开发、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创新环节。 二是注意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促进技术合理扩散与有偿使用的机制,激发和带动行业其他中小企业创新,形成行业创新集群。
  3.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 从长期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下一轮全球经济增长的新极点。

标签:美国 工业化 金融危机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