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论文格式 > 正文

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研究的文献综述 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的文献综述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产业集群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已得到国内外学者和研究人员的广泛重视,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上都取得很大的进展。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产业集群进行了界定,介绍了主要观点,对我国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产业集群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产业集群;综述;理论研究
  
  一.产业集群概念的界定
  国外许多学者在研究产业集群过程中,对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提出了众多定义。Bergman等(1972)将产业集群定义为趋向位于同一地方的一组经济活动,并从劳动市场外部性对产业集群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角度指出,产业集群的判断标准是这一组经济活动中任何两种经济活动的就业人数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Czamanski和Ablas(1979)将产业集群定义为在所有经济产业中,一簇在商品和服务联系上比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联系强,且在空间上相互接近的产业;Porter(1990)将产业集群定义为是一组通过垂直(买方、供应商)或水平(共同的客户、技术、渠道)关系连接的产业;Becattini(1991)将产业集群定义为产业区,即以同业工人及其企业簇群在特定地域内大规模自然地、历史地形成为特征的地域性社会实体;Pyke(1992)将产业集群定义为“在生产过程中相互关联的企业集群,通常在一个产业内,并且根植于地方社区”;Enright(1995)的定义较窄,他认为产业集群就是一个或几个产业与技术创新环境的结合;Schmitz(1995)受意大利产业区鞋业产业集群的启示,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及其竞争优势和发展规律时,将产业集群定义为企业在地理和部门的集中,这些企业之间存在着范围广泛的劳动分工,且拥有参与本地市场为竞争所必须具备的、范围广泛的专业化创新的企业组群;Alex(1997)认为,产业集群就是一系列相互大量地使用各自产品的产业;Porter(1998)提出了另一个定义,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中,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如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工会)”,它不同于科层组织或垂直一体化组织,它是对有组织价值链的一种替代;Bagelsa(2000)将产业集群定义为存在投入产出关系、受共同的社会规范约束、相互之间充满正负两种溢出的中小企业在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形成的企业网络。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学者也对产业集群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曾忠禄(1996)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王缉慈,盖文启等(1994,2001)将产业集群描述为“新产业区”现象,它是指大量的中小企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聚成群,集聚区内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进一步专业化分工,并在市场交易与竞争过程中彼此之间形成密集的合作网络(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协同创新,并且创新的网络根植并融入于当地不断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进而形成具有较强的创新动力和竞争力的区域创新系统或柔性生产地域系统(flexible production territorial system);金祥荣等(1995,2002)从历史和理论的视角,以浙江“块状经济”为实证分析对象,提出专业化产业区是以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在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为其主要特征,企业之间形成高度专业化分工,规模普遍很小,企业同质性强,并存在强烈而残酷的生存竞争;王?等(2000,2002)结合广东省中小企业在行政区域范围内的专业化分布与发展特点,提出“专业镇经济”的概念,尔后为使该概念具有更广泛的理解力和兼容性,又提出了“簇群经济”(cluster economy)的概念,即以大量的中小企业在产业上的集中和地理位置上的集聚为特征的地区经济。
  二.产业集群演进阶段分析
  国外对集群整体的动态研究,目前主要采用了阶段法。集群在其演进过程会表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特征,这是已经达成共识的认识,但在具体阶段的划分上却存在较大的分歧。Krugman(1991)、Porter(1998)和Swann(1998)分别提出集群生命周期理论,认为集群如同生物体一般,存在从生到死不可避免的过程,因此,它大体包括形成、持续增长、饱和与转型、衰退、死亡或复兴成长等5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有一些关键的机制在发挥作用。Van Dijik(1997)通过长期研究印度、秘鲁等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基于进化论的五阶段集群演进模型,即集群会经历地理区位型、贸易集散地型、劳动分工型、创新型、功能齐全的工业区。他认为马歇尔式的工业区是集群发展的最高阶段,在此阶段,集群将具备对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成为长寿型组织。Capello(1998)提出集群演进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升级的过程,其基本路径为:地理接近型、专业化产品区、工业区、创新区。但这一演化过程并不是自动发生、一定能完成的,集群可能停滞在任何一个阶段。
  国内集群研究对集群成长提出明确而详尽的发展阶段划分的文献并不多见。我国学者魏守华(2002)依据集群竞争优势的发展将集群成长分为发生、发展和成熟阶段。他认为,在集群发生阶段,其动力主要是地域分工和外部经济,集群主要表现形式是专业化生产;在集群发展阶段,集群成长动力主要来自社会资本优势,以及竞争合作效率;集群成熟阶段的主导动力源自集群内知识与技术创新,高等级生产要素的合作效率。
  而北京大学王缉慈(1998)、盖文启(2002)等人则以区域创新网络演进过程将集群演进阶段划分为网络形成阶段、网络成长与巩固阶段、网络逐渐根植的高级阶段等三个阶段。在集群发育初期,产业逐渐聚集成群,而随着集群企业之间不断的细化分工,交易频率增加,协作关系进一步密切,同时企业之间信任度的增加,各行为主体、企业逐渐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关系集结成网。伴随着网络的演进,企业之间的协同力更为强大,促进集群内创新发生,集群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凸现,集群进入成熟期。我们可以看出,上述两种对集群成长阶段的划分并没有矛盾,集群内企业网络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也就是集群竞争优势逐步发育并增强提升的过程。
  三.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学术界对产业集群现象的及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而大量的实证与规范研究则是在2000年以前。目前,我国国内对产业集群现象及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化分工、竞争优势、柔性生产方式、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以及知识溢出等角度分析产业集群及其创新体系的形成机理、过程及集群的经济性等方面,并认为这是我国创新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的一种较好选择。
  曾忠禄(1996,1997)、安虎森(1998)从描述产业集群现象的普通性、界定产业集群内涵、分析产业集群效应以及竞争优势角度,对传统的区域竞争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进行了反思,并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改革建议。王缉慈(1993,2001)是我国国内较早从地理学和经济学角度,系统地研究产业集群现象及其创新网络的学者。她与魏心镇(1993)合作研究了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与布局问题,这也是我国较早探讨高科技园区建设问题的理论成果。以此为理论铺垫,她不仅研究了高科技产业群与国内外典型案例,而且也讨论了传统产业集群现象与国内外典型案例,并系统地概括出了产业集群理论和新产业区理论,探讨了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的关系,指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集群,营造区域竞争优势,强化区域竞争优势是提升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仇保兴(1998)对小企业集群从历史与现实、理论和实践的多视角,分析其形成过程、制约因素及其创新意义和深化趋势。从专业化分工角度分析了企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从产权、市场结构、产品和要素市场以及人文环境角度分析了小企业集群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同时分析了小企业集群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的关系,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地方政府应建立五大支撑体系才能有效地扶植小企业集群的成长。叶建亮(2001)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关于知识溢出的理论,分析了浙江省的企业集群现象。他认为知识的溢出是导致企业集群的重要原因,它不仅决定了集群的规模,也影响集群组织内企业的生产函数。他认为知识的溢出还会导致集群内部产品的雷同和恶性竞争的发生,而依靠知识的保护并不是制止恶性竞争最有效的手段。当集群内部的企业对专用性知识的要求上升时,集群组织就会发生分化,可能被企业的一体化所替代。魏守华等(2002)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他们认为,产业集群理论除吸收了传统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积极因素,强调区域分工的重要性外,进一步强调了发挥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的作用,尤其是技术进步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是一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盖文启(2002)是从研究区域创新网络的视角来探讨在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机制。他运用交易成本、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竞争优势、创新等理论,较为系统地构架了区域创新网络理论体系,并利用这些理论实证分析了产业的空间集聚与网络的创新活动,探讨了未来区域及其创新网络的发展趋势。他还探讨了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中柔性专业化企业的集聚问题(盖文启与朱华晟,2001),并指出产业柔性集聚会引致交易成本的降低,获得外部经济效应,增强企业创新功能,对区域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金祥荣等(2002)通过设立任何两个企业的发展都存在特定性要素和重要性要素的竞争为基本假设,以浙江中小企业在特定地理空间大规模集聚为实证背景,从一个历史与理论的视角考察了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从而提出了一种制造业内部不同产业的地区产业专业化理论,解释了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在特定地理区域高度集聚的专业化产业区的现象,并认为专业化产业区是浙江经济发展和产业组织发展的一种最为重要的形式。徐康宁(2001,2003)不仅从开放经济角度研究了产业集群现象,指出国外的产业集群一般是生产要素国际化配置的结果,显示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且研究了当代西方产业集群理论兴起的缘由和发展状况,并指出,中国经济学界更应当研究制度因素,如企业家精神、乡土商业文化、家族制度、政府作用等在中国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综合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的基本现状,今后对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仍有待加强。目前,我国产业集群经济发展迅速,各地产业集群都有各自的形成背景和成长机制,差异性明显,而且都已经出现了迫切需要解决的发展问题。如我国开发区普遍存在区域上分散,开发面积庞大,产业缺乏特色,结构趋同,与当地经济关系薄弱,缺乏专门而高级的企业服务业等问题。我国各省、区都有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集群,由于各地域之间存在着历史基础、地方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产业集群不同的发展路径。对不同地域的产业集群进行对比研究、跟踪研究,揭示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规律,从地区发展轨迹中发掘产业群的演变规律及其内在机理,是当前十分重要的科研问题。尤其是对与我国具有相似的产业集群的成长经验的对比研究,如“第三意大利”产业集群、印度软件园等的研究,将对我国产业集群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缉慈等. 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金祥荣,朱希伟. 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 经济研究,2002(8).
  [3]王?. 论簇群经济的阶段性演进. 学术研究,2002(7).
  [4]安虎森. 产业区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 北方论丛,1998(2).
  [5]魏守华等. 产业集群――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经济经纬,2002(2).
  [6]盖文启,朱文晟. 产业的柔性集聚及其区域竞争力.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10).

标签:综述 产业集群 文献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