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论文提纲 > 正文

经济类论文提纲

时间:2017-05-3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

题目:影响中国各地区生产专业化程度的经济及行政整合因素

总问题:影响中国国内市场一体化的经济及行政整合的因素

分问题:(一)改革当中的哪些因素对中国市场一体化产生了推动或者倒退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二)不同区域在生产专业化程度上有何不同及为何不同?

(三)中央与地方行政关联的紧密度对经济一体化有什么影响?

论据:(一)1、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导致了更高程度的专业化。

2、财政的地方分权制度在一方面削弱了地方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垂直联系另一方面加强了地方政府促进和保护地方经济发展的冲动。

3、中国地方保护主义在改革期间变得严重,并由此降低了区域专业化水平。

(二)1、资源禀赋、收入水平和开放程度的变化会影响当地生产专业化程度的变化。

2、更加依赖初级部门的地区倾向于较高

经济类论文提纲

的专业化水平。

3、对贸易和外商投资更加开放的地区倾向于较少的地方保护。

(三)1、某地方的最高领导人同时在中央一级任职,那么地方保护的程度就会比较弱,生产专业化程度也会较高。

2、地方领导人在中央是否任职代表一个地方与中央是否有紧密的行政关联。

分结论:(一)不同的经济因素和行政管理的因素仍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影响中国市场一体化的程度。

(二)地区发展水平会对地方保护的程度呈现出一种非线性影响。地区人均收入的增长在最初会导致生产多元化,但之后会倾向于更高水平的专业化。

(三)地方领导人与中央政府在行政体制上的紧密联系会有利于减少地方保护。

总结论:地方保护主义是影响专业化程度及市场一体化的重要因素,地方的财政分权导致了更高程度的地方保护,收入水平与生产专业化程度之间存在着一种U行非线性关系。

范文解析

1、解题:影响中国各地区生产专业化程度的经济及行政整合因素。

2、结构:第一部分引言总体论述了影响中国各地区生产专业化程度的因素。第二部分,详细论述有关区域专业化的理论。第三部分,为检验各个假设而构造了一些变量。第四部分给出了对假设的计量经济学检验,并评出不同理论对中国情况的适用程度。第五部分给出结论。

3、观点:a.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加强的市场自由化必将会减少超额利润从而削弱地方领导人对地方经济保护的积极性。

b.生产专业化与收入之间应呈现出一种U行的关系。

4、论据评价:本文根据传统的贸易理论(其中包括与地方保护相关的理论和贸易理论,贸易理论中于地区专业化有关的讨论)作为基础,列出一些与此相关的数据作为论据从而有力的说明假设的正确性。

5、论据分析:首先构造了对地区行业生产专业化的度量方法,然后定义和测度一些用于检验上述假设的变量,论证先测度行业专业化,然后分析其他重要变量其中包括:地方保护、发展阶段论贸易理论。

6、问题与论点的对应性分析:本篇论文的问题与论点的对应性很好。先提出一个总问题(影响中国国内市场一体化的经济及行政整合的因素)然后列出各个论点,这些论点在论文中也很明了,分别为地方保护、生产专业化、市场一体化、权利下方对中国各地区生产专业化程度的影响。

篇二:范例 毕业论文大纲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提纲

学号:08051414 姓名: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教师:

论文题目:我国服务业发展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研究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世界经济重心从制造业正在向服务业不断转移。这主要表现在1970年以来,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持续增长,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新加坡等国家以及香港等地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均已高达70%左右。 但是,我国服务业务,特别是现代新兴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加入WTO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机遇,但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特别是我国的服务业。因此,中国服务业如何摆脱先天不足的困境、如何提升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评价指标

一、绪论

1.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1.3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二、服务贸易相关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服务业

2.1.2现代新兴服务业

2.1.3服务贸易

2.1.4波特的国际竞争力理论

2.2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2.2.1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

2.2.2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发展状况

2.2.3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主要影响因素

三、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我国服务业发展历程

3.2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特征

3.3我国服务业存在问题

四、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发展中的竞争力分析

4.1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说明

4.1.1国际市场占有率

4.1.2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4.2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发展中的竞争力分析

4.2.1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4.2.2我国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分析

4.2.3波特的国际竞争分析

五、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5.1建立健全相关产业的协调与支持机制

5.2调整产业政策,强化政府作用

5.3加强对新兴技术的开发和人才的培养。

六、结论

七、参考文献

八、致谢

篇三:会计学毕业论文提纲

论文题目:

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研究

摘要: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就是会计监督当前在我国各企事业财务部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其问题进行思考,采取相关策略,使会计监督能在各项会计活动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本文阐述研究会计监督的现状以及其在会计活动中的重要性,通过分析会计监督在国内各企事业会计活动中的应用,论述我国会计监督在各企事业会计活动中存在的模式和问题,探索解决的方法策略,并运用实例进行定量分析。

关键词:会计监督 作用 分析 强化 决策

目录

第一章会计监督的含义和分类

1.1会计监督的含义

1.2会计监督的分类

1.3会计监督的目标

第二章会计监督的应用现状和策略研究

2.1 会计监督在各企事业会计活动中的作用

2.2 会计监督的实行

2.3 会计监督在各企事业中会计活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4如何强化会计监督在各企事业会计活动中的应用

2.5关于会计监督应采取的策略研究

第一章 会计监督的含义和分类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它是指依照国家法律和各种财经政策、规章制度对会计工作实行监督,并利用正确的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地协调、控制、监督、

督促,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市场经济的有序运作离不开会计监督。

1.1 会计监督的含义

在我国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中,“会计监督”这一概念被广泛使用,而且频率极高。但是,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其含义却不尽相同,较为混乱。这种现象造成了人们对会计监督概念理解的歧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会计法规的制定与会计理论的探讨。

对于什么是会计监督,直到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界仍没有统一的认识和完整的界定。有的认为,会计监督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经济活动的监督;有的认为,会计监督,就是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有的认为,二者兼而有之。这种认识上的不同,其实是由我国经济体制现实造成的。本文认为会计监督,就是对会计工作的监督。

会计监督,是指会计工作人员依据《会计法》赋予的职权,将《会计法》规定的各项内容适用于具体的人和事,对单位经济业务事项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监察、督促,落实法律规定应依法办理的业务内容。会计监督是实施《会计法》唯一具体、有效的执业环节。从其范围说,它首先是内部监督但绝不仅限于内部监督,同时也具有外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的性质。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的主体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

现行《会计法》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值得注意的是,会计人员“实行会计监督”已超出本单位,与第十四条规定“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前后精神是一致的。在这个前提下,《会计法》指出:会计人员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会计人员发现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不相符的,按规定有权自行处理的,应当及时处理。同时,《会计法》还明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第五条),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第二十入条),单位负责人对依法履行职责的会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第四十六条)。《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四条同时严正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领导人,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会计法、统计法行为的会计、统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由此可见,各单位会计人员行使监督职权绝不是个人的随意行为,而是法律赋其权并受《会计法》保护。

1.2 会计监督的分类

会计监督主要分为主体会计监督和种类会计监督两大类。

(1)主体会计监督

主体会计监督是指各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实行的会计监督。在我国,会计人员作为会计监督的主体,有其特殊性。一方面,会计人员是国家财经法规的维护者;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又是本单位的经济管理人员,要维护本单位的经济利益。会计人员的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会计监督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主要表现在,当国家利益与单位利益不一致时,会计人员要坚持原则、维护国家利益,通常会遇到各方面的压力。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有很强的政策性和原则性。

(2)种类会计监督

种类会计监督是指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对会计监督进行分类。

按会计监督实行的时间,可以分为事前会计监督、事中会计监督和事后会计监督。事前会计监督是对将要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的会计监督,事中会计监督是对正在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的会计监督,事后会计监督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的会计监督。事前会计监督

与事中会计监督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防患于未然;事后会计监督便于全面、真实、准确地检查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提高会计监督的准确性。在选择会计监督的时候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监督和成本管理会计监督两个部分。

(1)财务会计监督。财务会计监督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凭借经授权的特殊地位和职权,对特定主体财务会计活动进行监察和督促。监督会计账簿,监督实物以及款项,监督财务报告以确保财务报告信息的正确、相关、可靠以及可比,对于违反的行为应当制止和纠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还应对单位的财务收支实行监督,还应配合搞好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2)成本管理会计监督。成本会计是运用会计的基本原理和一般原则,采用专门方法对企业各项费用的发生和生产经营成本的形成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和考核的一种管理活动。成本会计监督是:会计主体内部按照自己的管理标准,对其经济活动过程进行的监督和督促。成本管理会计监督包括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评价三大部分。

按监督的要求不同,可以分为政策性会计监督和技术性会计监督。政策性会计监督是检查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着眼于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技术性会计监督是检查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财务会计的核算技术要求,着眼于经济活动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全面性。

1.3 会计监督的目标

会计的根本目标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监督的目标也是为实现会计目标服务的。因此,会计监督的目标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会计监督实施的主体是单位会计人员、社会审计机构人员、国家有关执法部门人员。会计监督的对象即会计监督的客体是单位的经济活动,对会计进行监督只限于单位内部发生的经济业务,而不能对单位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监督;会计监督的内容包括是否依法设置会计账簿,会计凭证、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资料是否真实、完整;会计核算是否符合《会计法》和国家有关的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等。会计监督的依据是财经法纪和规章制度。包括财经法律、法规、规章、会计法规和统一的会计制度等等;而会计监督的方式则是通过反映来进行的,会计人员在会计反映过程中完成会计监督。会计监督是会计的最基本职能之一,是经济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会计监督的应用现状和策略研究

2.1 会计监督在各企事业会计活动中的作用

会计监督是金融监督的基础和信息来源,由会计信息所直接或间接生成的统计信息是实施金融监督的主要依据。会计监督,监督的是各种会计信息,包括会计论文发表负债会计信息,资产会计信息,收益会计信息,资金往来会计信息等。存款的一收一支,贷款的一放一回,利息的一收一付,资金的一来一往,都会在会计信息中得到系统反映。会计信息的内容愈丰富,形式愈多样,信息的真实性愈强,金融监管的依据就愈充分,监管的效果就愈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监督是中央银行实施金融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会计工作中的种种问题,在各金融机构中都有程度不同、形式各异的表现藏着很大的金融风险,任其发展会影响金融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危及整个社会的安定。

根据各企事业的各种经济活动,会计监督的作用不可忽视,主要有以下体现:

1.有利于维护国家财经法规

财经法规是一切经济单位从事经济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准绳和依据。会计监督正是依据

标签:提纲 经济类 论文 会计类论文提纲 调查类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