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论文提纲 > 正文

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_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时间:2019-01-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中也占较大的比例,学生计算能力与学习成绩成正比关系,所以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亟待提高,从学生自身的心理构建、课堂上老师的训练和课堂外习惯的养成等几个维度来整体、综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字】 计算能力 心理预期 训练 习惯
  
   从事小学教育事业至今,期间经历多次阶段反思,发现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弱化现象明显,失分率高,数感模糊,估算不准,口算慢,是整个能力训练网中的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特别是列竖式计算和递等计算。主要是因为小学数学双基落实不到位,老师的重视不够,小学生自身的注意力不够集中,计算习惯不够好,另外,高科技的生活化也给计算带来了捷径,计算器功能的唾手可得,使老师、家长也都淡化了计算能力的重要性。而计算能力是数学能力的基础,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建立在计算的基础上的,这种基础性能力的训练是低年级段开始的,所以,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亟待提升。但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需要长期的良好习惯培养、构建能力心理预期、选择适当的方法等途径获得提高。
   一、构建计算能力心理预期
   心理预期是指个体对某事情发展的情绪和态度上的期望,心理预期在很大程度上与事件的成败有着较大的正相关。积极的心理预期可以促进个体促成事件成功,往积极的方向发展。在低年级学生开始接触数学的时候,就应该给学生们建立起积极的计算能力心理预期,老师应该在教学中、生活中帮他们组织起关于数学计算的正确、准确的认识,树立良好的数学计算期望,引导学生组建正确的数学计算观。合理定位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甚至是终身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基础性。
   二、熟练掌握计算口诀
   小学是学生整个学习的起始阶段,而小学低年级更是起始阶段的起始段,加减乘除,作为低年级学习的主要内容,对中高年级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不断的教学反思,让我理清了两点:万事开头难和复杂问题都是由一个个简单问题组合而成的。如何解决比较“难”的开头问题和如何逐个击破简单问题,乃是教学应该抓的重点。
   现实表明,很多低年级学生和老师不重视计算能力,在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上都没有达到要求,“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九九乘法口诀”掌握的都不熟练,计算的“快”、“准”不达标。甚至有些家长认为,数学主要是给学生训练学习数学的逻辑思维,计算都是一些死板、单调,不能训练智商的学习模块,孩子学的好坏根本不起多大的“副作用”。其实不然,打好基础是堂必修课。
   要熟练的掌握加减法的口诀和方法。无论是两位数或是三位数的乘除,或其他更复杂的综合四则运算等计算题,它们都依赖最基础的10以内或是20以内的加减法,只有最基础的掌握的很牢固,计算速度可以“对答如流”、“脱口而出”,而且100%准确率的,才不会被后面更大难度的混合运算难倒。熟练是思维训练的前奏和基础,如果对于这些基础知识都掌握不牢,后面的计算和思维何来“活水源头”。
   三、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口算相对笔算,对计算的熟练程度要求更高,无纸笔化操作对公式的把握和数字的敏感的要求都很高。口算是在笔算熟练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对于口算能力的训练,相当于是教育学中提到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生原有掌握的基础上再拔高一点,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学校通常都不是很重视口算的重要性,倒是有部分学前教育或是课外辅导机构,会像抓一门小孩“卖艺”的小技能一样,给学生重点训练口算能力,但对于学前儿童未免有点“拔苗助长”的嫌疑,不利于孩子循序渐进的接受知识,课外辅导机构,为了达到快速掌握的学习效果,会教给学生一些投机取巧或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现阶段不能理解的规律、技巧,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正确的掌握计算能力,都不是训练口算能力的好办法。
   学科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和课堂,低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会少一些,与其在课堂上重复讲授那些学生已经懂或是听烦了的内容,还不如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给学生布置一些口算题目,组织大家一起抢答或是竞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做题会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经常的训练会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课堂的40分钟也得到很好的利用,或者课堂外也可以和家长一起组织这些有意义的小组比赛,让大家在生活中学习和学习中生活。
   还可以对教材进行一个深度挖掘或是大面积拓展,多训练口算的方式、类型,以及介绍一些学生可以理解的方法、方式和规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对公式、定理等理论知识烂熟于心,到做题时,却慌了手脚,不知道该如何运用这些个“法宝”了,这就是典型的授得了鱼却没得到渔了。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弄清算理,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得到了理解了的方法,计算教学的世界就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模式主要是直观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为了让其在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顺利过渡,应该充分发挥教辅学具的作用。在进行个数加减法时,可以让学生拿出小棒,自己动手操作拼凑结果,更特殊一点,比如9加几教学中,让学生在加减中拿出一根小棒加到9上,凑成10,这样就方便计算了,“凑十法”学生也掌握并理解了。所谓教学中的迁移,也可以运用到低年级的计算中,将旧知识变换表现形式引出新知识,比如10以内的加减,只要让学生掌握了满十进位,很好迁移到20以内的加减。
   四、重视错题的分析
   粗心现象在低年级普遍出现,有的进位少加了1,退位少减了1,对于这些看似由粗心导致的错题,老师不能放任自流,以为订正了就对了,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计算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对于不知道错在哪儿的学生,要重点给学生分析错误原因,让他知道错在哪儿,为什么会错,类似的错误还会再犯吗?
   对于粗心大意的学生,是做题时,注意力不够集中,三心二意,或是写作业的态度不够端正,书写习惯不好,则要重点关注他的作业态度和习惯,训练他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不可打疲劳战;
   对于一味追求效率而不看质量的学生,只想快点做完,不管对不对,则要关注他们的质量,强调对题才是王道,只有做对了,才能得到分数,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他们对题目的质量的重视。
   学生错题千千样,老师应该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重点分析错题原因,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错题,保证下次的正确率。
   五、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学习阶段,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学习的重点,良好的学习习惯,将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养成。同样,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习习惯中的一方面,有了好的计算习惯,将直接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和计算能力的养成。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思维敏捷,反应迅速,但经常粗心,做题缺胳膊少腿;还有学生做题很快,速度跟上了,但准确率却令人不敢恭维;
   许多学生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会发生错误,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1使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做到不错不漏。2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3使学生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书写格式要规范。同时,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认真笔算,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列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进位的确数字要写在适当的位置上,退位点不能少。4使学生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教师要教给学生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础数学能力,其养成并不是一、二道题就可以训练出来的,需要长期的训练和重视。
  参考文献
  [1]学生计算能力现状调查和分析
  [2]田建军小学生计算能力现状与分析
  [3]徐彩凤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现状与思考
  作者简介:左旭霞(1967年8月--)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中心小学一级教师。

标签:能力 提高 小学 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