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论文致谢 > 正文

新形势下增强高职教育吸引力探索_形势与政策高职

时间:2019-02-0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本文试图探索增强高职教育吸引力的途径,从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入手,从更新高职教育理念、改革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改革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机制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析。
  关键词:职业教育 高职教育 吸引力 管理体制
  
  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岗位技能和就业能力,拓宽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途径和上升通道,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必经途径。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更新教育理念,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在与行业关系上要进行新的定位,把依托行业、服务行业作为重要的办学宗旨。高职院校必须能够随着行业的发展而对有关教学、科研工作做出相应调整,不断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由于各高职院校所处的区域不同,所服务的行业背景不同,学校的内外关系和资源结构也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确定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的时候,必须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行业企业的特点、学校的条件和发展环境等诸多因素,进行科学定位,明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发挥比较优势,减少内耗和浪费,集中优势资源在既定的行业领域或目标岗位中向纵深发展,形成自身的特色,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掌握职业技能,扩充知识容量,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同时,满足社会对操作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只有定位准确、培养目标清晰明确的高职院校才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也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改革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长期以来,我们的高职教育基本沿用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模式,和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类型性”特点偏离甚远,导致职业教育缺乏应有的吸引力,甚至引发了职业教育的生存危机。
  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高职教育必须要由原来的隶属于高等教育的一个较低层次向高等教育的一个新兴类型转变。所以,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和发展模式必须做出很大的调整,必须打破原有的普通高校按照学科知识结构构建的课程体系,代之以根据职业市场的人才需求结构和自己的目标定位来设置专业结构,根据目标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来设计课程内容,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基于目标岗位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形成围绕目标岗位能力结构的课程群。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岗位工作任务细化为一个个工作项目,以项目为单位来组织课程内容,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来进行教学,也就是所谓的“围绕实践来教理论”,改变以往的“围绕理论来进行实践”的课程体系。这样,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知识与技能是完全职业化的,与工作任务高度相关,让学生在以项目为载体所设计的综合化情境中学习,掌握与真实的工作任务高度相关的技能,提高入职适应性。同时,学生在相关岗位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和规律,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拓宽了学生的职业上升通道,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际训练课程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课程的特色之一,也是学生将课堂知识运用于实际的重要环节。但由于长期形成的投入不足和保障机制缺失等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舍短缺、实训设备不足问题非常突出,学生缺乏应有的实训条件。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校企合作。高职院校要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管、互相合作、共生共赢、资源共享,是改善高职教育教学条件、提高高职教育办学质量的根本途征。有效整合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育人环境和教育资源,促使双方资源、技术、管理与文化的互动和渗透。校企共建专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人才资源,共同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服务,真正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比如,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由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组成联合体,各个单位之间相互独立,并在法律意义上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具有联合性、互利性、非营利性,是新形势下整合职教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谋求互利多赢的新举措。对高职院校而言,组建职业教育集团能实现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能解决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教育资源浪费、办学效应低下等问题。职业教育集团既是毕业生就业的平台,也是学院的师资库,更是锻造“双师”素质教师的重要平台。职业教育集团定期为高职院校提供一些人才需求方面的信息,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够“适销对路”。集团内企业可优先接受和安置成员学校的毕业生,整合成员学校的就业资源,实现由自发输出向有组织输出转变,由粗放输出向品牌输出转变,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对合作企业而言,入职员工的岗位适应性和发展性都契合企业需要,不仅节省了员工培训的费用,而且会大大减少因人员招聘和员工流失形成的企业成本,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加强企业在职业教育的作用,还需要政府在两者之间穿针引线。比如,政府可以通过在实践中可操作的、对企业有吸引力的支持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和经费补偿,以财税等优惠政策,调动企业与职业教育联合的积极性,同时,明确企业与高职院校的责、权、利,帮助企业和高职院校奠定互利互惠的合作基础。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双师型”作为我国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已经成为普遍共识。所以,必须为高职院校教师的在职培训搭建平台。一方面,提供条件,让高职院校的教师有机会了解和接触国内外同行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地拓展视野和高职教育工作思路,在先进理念和技术的引领下,增强对自己所从事的高职教学工作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从内心热爱自己的工作,并愿意为本职工作去奉献自己,去积极探索,高职教育才有希望;另一方面,定期开展教师顶岗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教师可以深入了解目标岗位的用人需要,积累丰富的岗位实际工作经验,这对于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使学生毕业后很快将知识转化成生产技能,提高生产适应能力;同时,教师有了亲身的目标岗位的工作感受,就可以以一个“过来人”的姿态和学生分享工作过程中酸甜苦辣和恰当的处事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爱岗敬业的精神,还使他们在心理上经历一个适应期,为他们将来能够顺利适应岗位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些都对高职院校加强“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改革管理机制,促进资源有效配置
  当前,相当部分高职院校管理理念落后,运行机制不活,市场意识淡薄,内涵建设不足,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甚至比增加投资还重要。
  首先,要提高管理者尤其是高职院校院长的认识。高职院校的院长不同于一般行政领导,院长应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灵魂,从某种程度上讲,院长决定着所在学校的命运。职业教育是与市场最贴近、最紧密的教育,市场观是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院长要肩负起对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精神引领与思想指导的重任,在当前职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遵从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不断加深对职业教育的理解,统一广大教职员工的思想认识,提高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紧迫性的认识,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实际出发,开拓进取,为教师、学生和学校快速成长而努力,引领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其次,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必须树立市场观念,强化市场意识,遵循市场规律。要从传统的计划体制下的行政管理思维向市场化体制下经营管理思维转变;从根据学校资源设置专业向对准市场设置专业转变;从传统的强调学科逻辑性的课程教学向根据职业岗位实际应用能力需求的教学转变;从等用人单位上门要毕业生向开拓就业市场、构建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转变。高职院校各项管理制度建设、思想建设、文化建设都要赋予市场意识、经营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
  另外,高职院校的组织和管理方式也必须实行相应的变革,要遵循高职教育的内在规律,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管理行为,根据学校本身的基础和条件,关注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开发本校发展的内在潜力,重新构建适合于本校发展的管理机制。比如,从传统的单元管理向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工学结合、双元管理转化;课堂管理由管课堂纪律和知识传授为主向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做合一的新型课堂管理转化;考核管理由对学生知识评价为主向能力评价为主转化;质量管理由校内评价为主向企业、社会多元评价转化。
  这些转化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有相应现代化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并积极探索管理制度与校园文化的关系,在制度建设中赋予文化内涵,要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尊严和权益,充分体现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管理以人文为本,着力培育体现学校主流文化和主流精神的管理文化。管理过程要弘扬人的主体意识和精神,挖掘人的潜能,增进人的价值,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的目标,促进学校每个师生员工的全面发展。
  总之,只有从更新高职教育理念、改革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改革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机制等几个方面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办出高职院校的特色和水平,就一定能够改变社会上对高职教育的错误观念,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建华,陈建华.论职业教育的发展哲学[J].职业技术教育,2010,16
  [2]王小丽.中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比较及启示[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3]唐小艳,孙蕾,刘春光.生源压力下高职院校的困境与出路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
  [4]段小莉.对“转型期”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1,1
  [5]李晓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1,1
  [6]霍玉敏.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原因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1

标签:新形势下 吸引力 增强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