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论文致谢 > 正文

表达文库构建 职业学校文化:蕴涵、构建与表达

时间:2019-02-0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职业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既反映着社会主流文化的基本精神,同时,由于职业教育的自身特性,职业学校对社会文化有选择地加以吸收、传播和批判,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蕴涵、构建路径和表达方式。职业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学校文化底蕴越深厚,对社会的吸引力就越大,而没有文化的职业学校,犹如一片“沙漠”、一座“孤岛”,会把职业教育引入歧途。
  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时代坐标下,职业学校文化建设已不是一个时髦的词汇或外表的装饰,而是一种理想、追求,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并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赋予其时代特征和职业教育内涵,不断增强其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职业学校的文化蕴涵
  职业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职业学校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更好、更完善地生存和发展,它决定着职业学校发展的根本方向。职业学校存在的诸多问题,追根溯源还是文化问题,文化的缺失是学校的最大缺失。只有从文化的高度去关注、审视和反思职业学校的发展,才能对职业教育有一个更为完整而深刻的理解。
  职业学校文化是人的发展的本质使然
  人是文化的产物而不是上帝或自然的产物。人之所以为人,即作为区别于其他特种的“类”,不在于人是一种具有自己生理特性的物质存在,而在于人有文化――一种历史地凝结而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人的观念、价值、情感、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等都是文化的产物。人与文化具有同根性,人性就是文化性,人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规定;没有人就没有文化,没有文化也就无所谓人的存在和发展,不存在独立于文化之外的人性。由于文化是多样而变化的,因而导致人性多样而变化,没有统一的和永恒不变的人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文化际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际上是文化之间的交往,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尊重本质上是一种对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从“文化人”的角度审视职业教育,既然人是文化的产物,那么文化本身就具有教育的意义,如何塑造多姿多彩、积极健康的职业教育文化,决定着职业教育中的人――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既然人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文化化”的过程,那么教育的过程也就是一种使人“文化化”的过程。职业教育作为文化多样性中的一种文化活动,它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既有文化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作用于学生这一主体之中,就是要帮助学生真正学会理解、尊重、欣赏甚至信仰职业教育文化,并以其独特的文化塑造其独特而丰富的人性。师生双方以职业教育课程为媒介的交往过程,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往和对话的过程,师生双方的了解、尊重决定着其交往和对话的质量,也决定着学校文化的质量。
  职业学校文化是职业教育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职业学校是传承、弘扬和创新文化的场所,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应有之义和崇高目标,是学校作为社会存在合理性的最为充分的理由。职业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其自身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这是学校“为何存在”、“为谁存在”的精神表达,是学校发展的灵魂。精神的“缺席”是学校中最可怕的“缺席”,精神的浮躁甚至荒芜只会使学校变得平庸,其后果,不仅会使学校的发展受到阻碍,培养的学生也只能是没有文化的简单“劳动力”。职业学校有着自身的历史使命和社会担当。它的首要责任是坚守人必须获得自由、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和技能等方面能均衡得到发展;同时,充分利用其独特的文化优势,引领和促进社会文化特别是企业文化的发展。职业学校发展的凝聚力和活力都具体体现在学校的发展愿景上,它是学校的发展蓝图、是未来发展的目标。它是建立在对学校发展优势、弱势和机会、威胁分析基础上的一个战略谋划,是学校“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这种组合有时要有“人无我有”的赶超精神,有时还要有“人有我无”的远见卓识。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决定着我们用什么去培养和怎样去培养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育不是传统的培养某人去从事某一特定的具体工作或生产某种东西,也不是单纯的传授多少有些重复不变的实践方法,而是在不能完全预计未来工作变化的情况下,如何促使学习者与未来工作相适应”。如今的职业教育目标,更多地陷入了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升学与就业等二元困境之中,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爱国思想、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力等的尊重和提倡,在很大程度上窄化了职业教育的价值标准。职业学校的根本价值取向,还是要回归到人才培养的目的上,它是“关系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问题,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归结起来应当达到四个统一:“德性与技能的统一、行动与知晓的统一、经验与反思的统一、竞争与合作的统一”。
  职业学校文化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反映
  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制度。马克思说过:“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来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职业学校是承担职业教育的主阵地。而要走出“学校化、学问化、学科化”的窠臼,必须从教育制度上进行全方位的变革,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充分彰显职业教育的文化特色。譬如,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要确立“用户至上”意识,在教育中倡导“企业家精神”: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冒险是企业家精神的天性、合作是企业家精神的精华、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动力、学习是企业家精神的关键、执著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色、诚信是企业家精神的基石。在学校校园设计和校舍建设、环境布置上,要深切关注适龄学生的精神和物质需求,满足其多样化、个性化的生活需要。体现在课程特质上,要从传统的“从理论到实践、理论与实践分离、去情境和去情感”的课程转向“从实践到实践、理论融入实践、有情境和有情感”的课程。茅以升先生说过:“先习实践课程,后学理论课程,由‘知其然’达‘知其所以然’,是‘学而时习之’的大翻身”。在教学方式上,要真正实践“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卢梭也说过:“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生活”,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从实践中找回人性、找到快乐、体验成功。在学校实训中心的空间布局和功能设计上,必须打破传统教育思维定势而造成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时空分割,以及教学情境的失真,而要按照企业工作过程的逻辑设计实训中心,模拟或再现企业工作的真实场景(包括空间装饰和设备陈列等),防止出现建成之后的房子一次次再被“破墙”的现象发生,缩短课程与工作的距离,提高工学结合的课程与学习场景的契合度。在学校管理中,要充分吸纳现代企业制度和文化的精髓,促进学校在组织结构上从“科层”走向“扁平”,在管理方式上从“控制”走向“激发”,在评价标准上从“勤劳”走向“智慧”。
  职业学校的文化构建
  从学校文化建设的角度,职业学校文化可分为环境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组织文化和管理文化等方面。然而,它们之间不是学校文化的简单分解,或孤立、静态的存在,而是犹如金字塔不同的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受历史、地域、水平以及专业特质的影响而深深打上职业教育自身的烙印。
  环境文化
  环境文化是职业学校文化中外显的部分。从教育思想变革的高度审视学校环境文化建设,重点要解决的是校园环境的教育性问题,即如何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创设一个具有育人功能的教育情境和生活世界,远远地超出生物学上的“生存、活着”的意义,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快乐,体现着人生的价值和尊严,让学生实现“有规则的自由”或“在框架中的浪漫”。当下,在校园的硬环境建设上,主要通过校内“造景”(人物塑像、画像、语录等),美化生活境遇、营造职业情景、彰显技术文化、弘扬尊重劳动的美德等,做到处处有景点、处处有经典、处处有品味、处处有哲理、处处有精神,实现“让所有的墙壁都会讲话”的教育效果,形成一个无处不在的育人环境文化。而学校环境文化的另一个境界,就是如何促使校园环境建设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能从学校的环境文化中找到“家”的感觉,增强对学校、班级以及对自己当下生活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在校园的软环境建设上,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包括组织生活节、读书节、技能节、创新节等,开展校企联姻活动、学校与社区亲情活动,以及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接触、感受、体验社会上的新鲜事物和鲜活人物,从中接受熏陶和洗礼。学校通过营造一个个与学生现在和未来职业生涯相关联的活动,让他们不断产生学习的新奇、冲动和期待。情境学习理论认为,能力的获得必须镶嵌在相关或“真实”的情境中,从某种程度上讲,能力是活动、交往和情境的产品。只有在情境中或工作过程中才能全面反映学生处理社会、技术和环境等复杂关系的能力。学校环境是学生学习的美好场所,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教育空间,学校文化建设最为重要的使命就是通过环境的创设和改造,引导和激发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处于一个学习和交往的体验之中。
  课程文化
  课程是学校实现育人功能的主要载体,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源头和核心。职业学校专业的内涵和特色最核心部分都会积淀和凝练在课程中。学校文化可能五颜六色,但其文化底色就是课程文化。课程文化的核心在于课程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价值何在?对学生的发展价值何在?而其背后的焦点在于什么样的知识对职业教育最有价值、对学生发展最有价值?陶行知认为,“墨辩”中提出的亲知(亲身得来的、从“行”中得来的)、闻知(从旁人那儿得来的,或由师友口传,或由书本传达的)、说知(推想出来的知识)这三种知识,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确立职业学校课程文化的关键是要寻求职业教育自身的知识系统,实现其帮助个体谋取职业和促使个体发展的“工具”,同时并能够给予学生一种“理智的欢乐――一种经过严肃认真的思考后豁然开朗的情感体验”。人生的知识需求是多方面的,职业教育只能视其类型的划分和程度的区别,提供“最基本的知识需求”,这种需求不是以学科为标准的,而是以人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知识为标准的,是职业学校学生作为人的存在所需要的最基本的东西,也是导向能力本位的基础。而课程文化的制度表现就是学习制度的柔性化,其设计的出发点是“用户选择”取向的,对学习者而言,有对课程的选择、对教师的选择、对时空的选择等;企业作为用户,主要是通过学校提供的教育产品――课程及其服务来体现“选择性”。
  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最佳观察点。学校文化建设回归课堂,就是要建立一个有效教学的课堂文化,这种有效性表现在:(1)教师引导下的学习行为的发生和一定的学习目标的达成;(2)教师、学生、情境的多向互动;(3)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理解、加工和应用;(4)按照一定的文化体系中的伦理规范要求和学生在道德上能够接受的方式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反映到学生在课堂的学习状态上,概括起来为“三起来”:动起来、活起来、笑起来。然而,教师对教学意向性的价值缺失,单向度、灌输式的“教”和机械式的训练,教学内容中所蕴涵的逻辑意义、经验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被动接受,以及师生教学伦理的失范,都会使课堂生态变得更加槽糕和恶劣,更难企及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新型的课堂文化,是一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和基于学生学的文化,让学生“学”生存技能、生活经验、生命价值的教学意向更加明确和完整;是一个教师既教书又育人的文化,课堂上师生关系和谐,教师不是学生的领袖而仅是“平等中的首席”;是一个动态生成课程内容的文化,教师从一个忠实的执行者逐步转向课程开发者;是一个教学伦理更加理性的文化,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教师爱生如子、为生师表,学生尊师好学、奋发进取。职业学校课堂文化的主要建构者是教师。“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鼓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之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了解、激励。”
  组织文化
  职业学校的组织文化,是在学校应有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支配下的结构重构,并不断促进学校执行力的增强和形象力的提升。职业学校的组织结构,好像孵化的鸡蛋一样,与外界既能始终保持能量、信息的交互,保持一种开放的状态,又能自成一体、相对封闭,不留任何缝隙,是一个既开放而又封闭的自组织体。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开放的系统才可能走向有序或进化,而封闭的系统只能走向无序或退化。职业学校与社会特别是与行业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和契合关系,校企合作已成为职业学校创新发展模式的“华山之道”;但同时,职业学校又承担着育人的天职,职业学校文化必须要有“围墙”――学校文化的坚守地,防止学生过早地社会化。理想的职业学校的组织结构犹如“螃蟹”的体型一般,是一个高度扁平化的结构,紧贴“地面”――一个去行政化的组织,与市场、与用户有着广泛的触角,信息高度对称,与行业企业紧密融合,学校的每一个系部及其骨干教师都能在行业或企业中占有一席之地、担任一定的角色、具有一定的话语和影响;学校内部组织中,如教务、总务、财务等部门,都应是一个开放的组织体系,与学校相关专业和教育活动相结合,赋予其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内涵。学校文化精神的确立,为学校做正确的事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道路,从而使职业学校的组织执行力――正确地做事的能力,有了组织保障;学校在社会的形象将会从里到外地展开,带来学校与社会的亲和力、美誉度的极大改观。
  管理文化
  学校的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是职业学校管理文化建构的主体。学校管理不仅具有规制的功能,还有引导和激发的功能,最具核心价值的管理文化应体现在宽容的精神、民主的态度和参与的意识。宽容,意味着容纳和接受不同的甚至相对立的意见、个性以及生活方式,倡导“存同求异”而不是“求同存异”;民主,反对的是唯书、唯上、唯大人之言,倡导个体的多样性、自主性和首创精神;参与,则是反对当“看客”或“旁观者”,倡导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付诸行动。这种宽容、民主和参与的管理文化,将从根本上营造一个有利于师生创新的文化,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信、自觉、自立、自强,使他们成为具有丰富个性、独立见解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人。制度是学校的文化契约,也是学校管理文化的最高状态。制度是一种刚性文化,而文化是一种柔性制度,两者是一种互为依存的关系。彼得?圣吉提出,要用教育的理念改造企业、要用企业的理念改造教育。职业教育要体现“职业性”的类特性,反映在学校文化制度建设中,需要借鉴和引入企业文化,反映企业思维、感觉和行为的规范准则主要反映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SA8000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上。这种规范准则可以通过校训、校史、校歌等加以吸纳、呈现和弘扬。
  职业学校的文化表达
  美国社会学家戴维?彼普诺认为,文化由三个主要元素构成:第一,符号、意义和价值观,这些都是用来解释现实和确定好与坏、正确与错误的标准;第二,规范准则,或者对一个特定的社会中人们应该怎样思维、感觉和行动的解释;第三,物质文化,实际的和艺术的人造物体,它反映了非物质文化的意义。文化表达是文化蕴涵的外显化,集中体现在学校的文化标识上,而成为学校外显的视觉和听觉形象。职业学校在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中形成的丰富多彩、色彩斑斓、各具特色和个性的文化标识,承载着学校及其专业的职业性的深度、地域性的广度和历史性的厚度,成为学校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物质性文化标识
  它是职业学校物质层面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学校“硬性文化”,主要指充分反映职业教育特征、本校特点和行业企业要求的、具有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的文化环境及其文化陈设,主要分为建筑(包括景观性建筑、地标性建筑、园林建筑、特色建筑等)、雕塑(包括主题性雕塑、纪念性雕塑、装饰性雕塑、功能性雕塑、陈列性雕塑等)、标示(包括定位性标示:系牌、班牌、实训室牌、路牌等,引导性标示:介绍牌、指示牌、地图牌等,警示性标示:安全警示牌、提醒牌等)以及校徽、校服等。以上文化标识所反映的都是职业学校文化的物质载体,它不仅是学校历史记忆的一部分,更是当下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内容,发挥着全时空育人的作用。
  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以“扬州三把刀”雕塑文化为标识,积极推进工业文化进学校、企业文化进教室、专业文化进现场、高雅文化进宿舍、素质文化进社团,融铸校园的文化精髓,全方位、立体式地建构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富有地域特色和职教特质的校园文化,在社会上树立起一块独特的校园精神符号。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三品石”寓意“人品、作品、产品”的职业教育内涵,寄托学校对学生“豁达、坚韧和争先”人格发展的目标期待。“三品石”与校园的草坪相映成辉,让人感受到既像高耸入云的山峰,又像矗立在波涛汹涌中的礁石,给人以宁静而高远的意境,打造出一个全新的区域文化新业态。
  非物质性文化标识
  它是职业学校精神层面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学校的“软性文化”,主要指充分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和职业特质、可传承发展的育人、办学理念和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并在课程教学、学生管理、社团活动中有机渗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育人熏陶作用。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把“以微笑和知识服务社会”作为校训,并把“微笑”诠释为“三个一种”,即,微笑是一种修养,热情、开朗和善良;微笑是一种精神,面对困难和挫折,含笑面对,百折不挠;微笑是一种态度,宽容、安慰、自信。微笑文化不仅显现出专业文化的特质,也让学生找回了人性。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精心打造创业文化,以创业项目为抓手、以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核心、以生产性创业社团为载体、以广阔的“三农”服务为平台,并通过建立农耕文化馆、励志广场,举办“禾木杯”创新创业作品大赛,融创业与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社会实践和评价标准之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引领和促进着学生想创业、能创业、创成业。
  苏州工业园区工业学校确立“上善若水”的核心文化理念,具体体现为:齐心、坚忍、包容、润物、灵动、沟通,以造就具有同心同向的凝聚力,滴水穿石的坚毅力,通达而广济天下的爱心,胸怀大志、默默奉献的品质,因机而动、因势而变的智慧,以及居高低流、居低纳百川的胸怀的学校文化。“上善若水”文化不仅与苏州水文化一脉相承,而且学校中营造的若水文化与弘扬的若水精神和追求的若水境界浑然一体,具有鲜明的学校文化个性。
  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精心打造“三个莫愁”:一是自然莫愁,追求“天人合一”,把“人与自然”的生态理念融入学校药剂专业课程和教学之中;二是社会莫愁,在全国职业学校中率先开设古文物修复专业,与国家图书馆、南京博物院等近30个文化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开辟了一条文化专业办学新路子;三是人文莫愁,形成了以人本教育为主线和“彰显人本化本色、浸润人文化思想、架构信息化平台、实施自主化管理”为主干的“一中四支”的人文教育模式。
  职业学校文化因校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表达内容和表现方式,但其灵魂、精神却是相通的。职业学校文化建设尚须在精神和物质等多个层面进行挖掘,并积极加以实践,从而不断提高学校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使其意义和价值能深达学校所有人的内心,用文化引领和促进职业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标志释意:
  本校徽图案由形似汉字“生”字,以及代表南京地域特征的城墙和“避邪”等要素构成。城墙和“避邪”有“卫护”之含义,与“生”字组合,以体现“卫生”即“卫护生命”之本意。
  从字义上讲,“生”不仅指“生命”,也有“人生”“学生”“生长”的涵义,显示着作为一个教育部门,应当关爱学校里每一位学生,帮助其在人生道路上健康成长的意义。
  校徽中心图案利用了中国象形文字既表现抽象意义又可成画的特点,利用书法的枯笔书写效果,使“生”字既可看作是由上部两颗红心牵拉着一位垂头向下,身心需要帮助的人的图案,也可以看作是一位昂首向上,长裙曳地,在爱心引导下翩翩起舞的少女,由此表现出“心系生命、心系人生、以爱心给生命健康注入活力”的深刻主题。整个“生”字的运笔态势如灵动的蛇行,又与世界卫生组织的蛇杖标志韵味相合,显示了卫生类职业学校的行业属性。同时,两颗红心又对应着“仁爱、精诚”的校训,彰显出南京卫生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核心价值。
  “生”字图案以鲜红色的笔触书写而成,象征着南京卫生学校师生们的一片爱心和赤诚。蓝色的外环,又展现了学校教职工的宽广胸怀;而分布左右作为学校标准色的粉红色点,则表明了南京卫生学校将把本校徽的人文精神永远嵌入在学校发展历程中的坚定意志。
  
  标志释意:
  苏州评弹学校校徽由中国设计业“奥斯卡奖”――“光华龙腾奖?2007中国设计贡献奖风云人物”获得者赵羽设计。借用本专业弹词表演所用的道具――琵琶的形状,合成本专业评话表演常用的道具――扇面的造型。前者“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后者“ 醒木一敲风雷动,折扇轻摇论古今”;两者融合为苏州弹词与苏州评话的总称――苏州评弹。颜色采用多层最富生命力的绿色点缀纯白的底色,寓意个性各异的青年学子将在纯净的艺术天地里茁壮成长,使这门古老的艺术光前裕后、生生不息!
  
  标志释意:
  运用抽象手法将“扬州三把刀”、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典故、“扬商”两字的首字母等元素融为一体,图案背景经纬线等元素展现商校人面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博大胸怀。
  
  标志释意:
  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形象标志由苏州日报社艺术总监盛诚设计,该标志将学校特色、园区精神和现代工业元素巧妙结合,涵盖多方面的含义。
  1.该标志由学校英文缩写“ITS”通过艺术变形构成,整体呈一个拼搏学子的形象,体现了迎接挑战、开拓奋进的探索精神。
  2.该标志主体部分为“职业教育”中“职”的汉语拼音首位字母“Z”,又包含学校名称中的“工”字,既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点,又形象地反映了学校“以人为本”办学理念。
  3.该标志主色调为蓝色,与苏州工业园区标志的主色调一致,简洁和谐,稳健中透出活力,既包含工业技术的特质,又象征学校依托工业园区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精神。
  4.SIP表示苏州工业园区,ITS一方面为学校英文名称(Industrial Technology School)的缩写,又是英文单词“interest”、“train”、“share”的首位字母组合,包含了“培养兴趣”、“训练技能”、“分享成果”的教育内涵。

标签:职业学校 蕴涵 构建 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