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美术高考 > 正文

[六个“进一步”开启对外开放新局面] 对外开放对中国的影响

时间:2019-02-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2001年11月10日,多哈喜来登饭店一声槌响,中国长达15年“复关”、“入世”之路画上句号。一个月后的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生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这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历史新阶段。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对外开放的一个里程碑,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十年,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十年。入世十年一路走来,中国已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区域梯次开放的格局,实现了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拓展的开放格局,呈现了从数量小到数量大、从质量低到质量高的开放新趋势,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至2010年10月,中国已与130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与东盟、智利等7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自贸协定,与香港、澳门签署了《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与台湾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了30个投资工作组,签署了11个基础设施领域合作协定或备忘录、14个劳务合作协定或备忘录。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与36个国家和地区的71家投资促进机构建立了合作机制,签署了67个投资促进备忘录。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1年12月7日发布的《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显示,截至2010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所有承诺全部履行完毕。
  白皮书说,中国认真履行承诺的实际行动得到了世界贸易组织大多数成员的肯定。世界贸易组织所倡导的非歧视、透明度、公平竞争等基本原则已经融入中国的法律法规和有关制度。市场意识、开放意识、公平竞争意识、法治精神和知识产权观念等在中国更加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经济进一步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集中清理了2300多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新修订的法律法规减少和规范了行政许可程序,建立健全了贸易促进、贸易救济法律体系。根据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国对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进行了修改,基本形成了体系完整、符合中国国情、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保护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
  中国进一步降低关税,外贸经营权全面放开。中国进口商品关税总水平从2001年的15.3%降低到2010年的9.8%。自2004年7月起,中国政府取消外贸经营权审批,促进了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多元化外贸经营格局的形成。2010年,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进出口分别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20.9%、53.8%和25.3%。
  进一步扩大服务市场开放。白皮书指出,在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分类的160个分部门中,中国开放了100个,开放范围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010年,中国服务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3905家,实际利用外资487亿美元,占全国非金融领域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和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分别为50.7%和46.1%。
  2001年12月11日,历经16年谈判,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43个成员。白皮书指出,在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过程中,中国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完善外贸法律法规体系,减少贸易壁垒和行政干预,理顺政府在外贸管理中的职责,促进政府行为更加公开、公正和透明,推动开放型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些数字之外,我们还看到,入世十年,人们最满意的是,入世当初的种种担心――冲击民族经济、冲击就业等――并未成为现实。中国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原因在哪?按照中国发展基金会组织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后的中国”课题组的研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总体上实现了趋利避害,有几条重要的经验:
  第一,准确判断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制定正确的对外开放战略,坚定不移地坚持有序扩大开放,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牢牢把握战略机遇,防范开放的风险。中国对外开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就是把握一个机遇,即出口导向型劳动密集产业跨境转移的机遇,发挥了一个优势,即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实现了一个目标,即出口创汇。
  第二,把对外开放的压力作为推进改革的动力,始终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来增强国际竞争力,来应对挑战与冲击。
  第三,用政治决断消除各种阻力,用宣传教育凝聚全民开放与改革共识,政治决断与社会共识形成良性互动。
  第四,把对外谈判与自主推进渐进式开放有机结合,通过渐进引进国际竞争压力增强国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成功地避免了谈判结果对国内市场产生过大冲击。
  第五,认真履行对外承诺,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当然,回顾加入世贸谈判与后来的发展,我们也有一些值得总结的教训与启示,这些启示对下一个十年以及更长时间中国参与世界经济治理至关重要:
  第一,准确评估我国产业的竞争力特别是提升竞争力的潜力,对于确定对外开放战略与开展对外谈判,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加入世贸之初,国内对汽车、农业、金融服务等一些“弱势”产业会否受到外部竞争冲击充满了担心,加入世贸后十年,这些产业非但没有受到冲击,反而得到未曾预料的长足发展。这一方面得益于较好的外部经济环境,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全球经济经历了持续高速增长,也得益于我国政府与企业的改革与调整。另一方面,是否存在着事前对我国“弱势”产业增强竞争力潜力估计不足的原因呢?事后看来,这种情况是存在的。从世界各国看,担心开放会冲击本国的“弱势”产业是阻碍一国推进对外开放的主要原因,往往因此放弃对外开放可能带来的巨大利益。 “弱势”产业往往倾向于利用各种话语权来阻挡进一步开放,有时甚至会用极端的语言来“吓唬”决策者和公众,而不愿意通过改革和调整来增强国际竞争力。因此,准确评估本国“弱势”产业的竞争力和对开放的承受能力,准确把握导致其竞争力较弱的原因和评估提升竞争力的潜力,对于一国决定对外开放的目标、进程和时序,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二,牢牢树立发挥比较优势的理念。一国从比较封闭走向比较开放的进程,就是不断深化参与全球分工的过程,实质是将资源配置向具有比较优势部门集聚的过程,这正是深化全球分工来提高效率的真正含义。当今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都不可能在所有领域拥有国际竞争力,美国如此,中国亦如此。只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这就意味着,扩大开放必然会带来结构性调整,资源将从比较劣势部门更多地流向比较优势部门,提高整体的效率。因此,能否通过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来获得总体利益,关键是要建立一套结构调整与利益补偿机制,将资源(最重要的是劳动力)从比较劣势部门顺利地转移到比较优势部门,开放的获益部门要能够充分补偿受损部门。如果缺乏这种机制,个别部门就可能阻碍开放的进程,丧失扩大开放的巨大收益。一些国家因农业部门反对开放而难以获取贸易投资自由化带来的整体利益,这样的事例应该成为我国的镜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国的比较优势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可变的,一国的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本质上是一国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结果。
  第三,扩大开放需要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有效的协调机制。加入世贸时的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先生曾感慨:美方代表团背后坐满了智库与业界人士,为谈判提供支撑,而中方代表团背后空空如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过程,我们从实战中培养了一批涉外经贸人才,但是,与当今中国面临的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需要相比,具有战略思维、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更显匮乏。一个国家如果不愿意投资于涉外人才培养、智库研究,软实力的匮乏必然会令其硬实力的影响力大打折扣,在这种状态下,投资软实力的边际收益将是巨大的。部门间的有效协调也是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加入世贸谈判时,由高层领导人领衔达成了部门间的协调,但这是一种临时而非常态的部门间协调机制,这一机制随着加入世贸谈判的完成而消失。如果一个部门、一家大企业就可以因自身利益而阻碍一个区域贸易协定的谈判,这充分暴露了现行协调机制的低效,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201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为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坚持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相结合、实现自身发展和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相结合,积极化挑战为机遇,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
  胡锦涛谈到今后开放战略时表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国将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观察世界、观察中国,根据推动科学发展的要求,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和质量,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更好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胡锦涛谈到,入世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大。十年来,中国平均关税水平从15.3%降至9.8%,达到并超过了世贸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十年来,中国总计从海外进口达8.5万亿美元,为各国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一方面,中国积极应对内外各种挑战,努力保持自身经济强劲增长、为地区和世界经济复苏增添动力;另一方面,中国对国际金融机构大幅增资,向发展中国家伸出援手,从发达国家增购债券,为促进有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作出了贡献。今后5年中国进口总规模有望超过8万亿美元,这将是中国对世界经济的重大贡献。
  随后,胡锦涛主席用六个“进一步”阐述了中国今后开放战略的方向:
  ――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包括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等。特别是将稳步推进农业领域对外开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朝着集约化、效益型方向发展。同时,还包括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进行文化科技研发、发展服务外包等。
  ――中国将进一步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包括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完善进口支持政策,降低进口成本,提高进口便利化等。其中特别提到,今后5年,随着中国扩大内需战略的有效实施,中国消费结构将继续提升,居民消费潜力将进一步释放,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2015年有望达到32万亿元人民币,国内市场规模将位居世界前列,今后5年中国进口总规模有望超过8万亿美元,这将给世界各国带来巨大商机。
  ――中国将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重点是区域开放新格局的问题。包括积极扩大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领域对外交流合作,在扩大开放中促进中国社会事业发展。
  ――中国将进一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深化对外经贸合作、促进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国将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企业有序开展境外投资合作,重视开展有利于不发达国家改善民生和增强自主发展能力的合作,承担社会责任,造福当地人民。
  ――中国将进一步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我们将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继续开展涉外经济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措施的清理工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推动政府服务朝着更加规范有序、公正公开的方向发展。
  ――中国将进一步推动共同发展。重点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承担力所能及的义务和责任,继续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同各国一道分享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使中国发展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总之,入世十年,我们更加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面向未来,中国将坚定不移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
  
  专栏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亮点数据
  10年来,中国关税总水平由15.3%降至9.8%,达到并超过了世界贸易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要求。中国服务贸易开放部门达到100个,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我们大规模开展法律法规清理修订工作,中央政府共清理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2300多件,地方政府共清理地方性政策和法规19万多件。
  10年来,中国货物贸易额的全球排名由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额跃居第一位,进口额累计达到7.5万亿美元;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595亿美元,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0%以上,2010年达到688亿美元、居世界第五位。中国每年平均进口7500亿美元的商品,为贸易伙伴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和投资机会。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累计汇出利润2617亿美元,年均增长30%。
  10年来,累计对外提供各类援款1700多亿元人民币,免除50个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近300亿元人民币到期债务,承诺对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7%的税目的产品给予零关税待遇,为173个发展中国家和13个地区性国际组织培训各类人员6万多名,增强了受援国自主发展能力。
  资料来源:胡锦涛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高层论坛上的讲话 《 人民日报 》2011年12月11日
  
  新华社、商务部联合评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10大新闻
  一、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
  2010年1月10日,海关总署宣布,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2009年中国进出口额仍比肩增长,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入世以来,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从2001年的5098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近3万亿美元,其中出口增长近5倍、进口增长4.7倍。入世后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有力支撑了中国国民经济增长,同时也给世界经济发展增添了动力,实现了中国与世界的“共赢”。
  二、中国成为世界多边贸易体制核心成员
  2008年7月,商务部部长陈德铭率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参加多哈回合的各种形式谈判。这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首次参与核心层谈判,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多边贸易体制核心成员之一。当年11月,中国领导人首次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和经济峰会。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的突出表现,使得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显现。
  三、放开外贸经营权助推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2004年7月1日起,我国提前半年履行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承诺,以登记备案制取代实行了50年的外贸权审批制。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极大激发了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热情,为我国外贸出口的大幅度增长和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四、履行关税和非关税承诺企业国民受益
  2005年1月1日,按照入世承诺,我国全面取消了不符合世贸规则的进口配额和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这标志着中国入世过渡期基本结束。与此同时,中国按照入世承诺,不断降低关税总水平,从1986年申请“复关”时的43.2%,逐步下降到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时的15.3%,再到2011年的9.8%。中国全部关税税率约束在现行水平,不再升高,与发达国家相仿。中国按照承诺降低关税总水平,取消非关税措施,极大改善了对外贸易环境,有利于居民和企业降低生产生活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
  五、建立符合世贸规则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2004年4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修订通过,7月1日起施行。这部对外贸易领域中的基本法律的修订,是中国履行入世承诺全面清理有关法律、法规的重要标志。10年来,中央政府共清理各种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2300多件,地方政府共清理地方性政策和法规19万多件,逐步建立起符合世贸规则的贸易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
  六、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世贸理念深入人心
  2003年8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对行政许可的设定范围、权限、程序以及行政许可的检查监督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是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里程碑。2006年元旦零时,中国政府网正式开通。我国根据世贸组织规则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结束了过去长达几十年执行内部红头文件的惯例,世贸组织倡导的“非歧视”、“透明度”、“公平竞争”、法制精神等原则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七、内外资企业统一所得税税率结束“分制”时代
  2007年3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由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从而结束了中国长达20多年的内、外资企业税率差异化的做法。对内、外资企业实行统一的所得税税率,有利于各类企业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公平竞争,不仅可以使国内企业得到实惠,而且有利于提高利用外商投资质量,改善外商投资结构。
  八、传统优势产业能量得以释放
  2011年10月21日,世贸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纺织品出口额为770亿美元,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0.7%;服装出口额为1300亿美元,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6.9%。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头号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大国。加入世贸组织10年来,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家用电器和电子信息等比较优势产业潜能得以极大释放,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而且使“中国制造”蜚声世界。
  九、中国步入汽车社会产销量升至全球第一
  2011年1月10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宣布,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800万辆,蝉联世界第一,创全球历史新高。2009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从2001年中国汽车产量仅246.7万辆,到2010年产销分别为1826.47万辆和1806.19万辆,中国汽车产业的产销规模、自主品牌建设、对外贸易、产业结构调整等取得了世界汽车产业瞩目的成就。
  十、运用争端解决机制捍卫经济权益渐成常态
  2009年9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轮胎实施惩罚性关税。这一特保措施已于当年9月26日正式生效。10年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迅猛发展,贸易摩擦也随之增加,运用争端解决机制,捍卫经济权益逐渐成为一种常态。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已累计遭受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国外贸易救济调查690余起,涉案金额约400亿美元,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和反补贴最多的国家。反对保护主义,维护多边贸易制度成为长期的任务。
  资料来源:《经济参考报》2011年12月9日

标签:对外开放 新局面 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