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面试技巧 > 正文

言语行为理论在广告中的应用 [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谚语翻译中的应用]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谚语的独特性使得谚语的翻译问题一直是翻译领域的研究课题。从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视角对谚语的翻译进行探索性思考, 结果表明言语行为理论, 尤其是其中的“ 言外之意” 能对谚语的翻译实有积极影响, 它能帮助译者正确理解原意, 并在恰当地将其转换为目标语言方面具有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谚语翻译;言语行为理论;言外之意
  
  一、引言
  谚语语言简洁,寓意丰富,哲理深刻,其中蕴涵的真理具有普遍。谚语是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民族各种实践经验凝聚的智慧结晶,也是民间语用艺术开出的花朵,是帮助我们深刻理解英语国家的宝贵钥匙。鉴于此,很多学者都对谚语及谚语翻译做出了研究。但目前,国内有关英语谚语的研究主要致力于探讨英语谚语的句式和语义特征、英语谚语与文化的关系、英语谚语的翻译及课堂教学等方面。这些研究对于更好地进行谚语翻译活动不无借鉴,但大多忽视了谚语言说者和言说语境,因此不能保证源语言和目的语言之间的最佳等效性。
  而作为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言语行为理论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言语行为理论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分析说话人话语的工具。言语行为理论指导下的谚语翻译,可以帮助译者更准确地把握说话人的意图,更深刻地了解源语言中的含义并将其译成恰当的目的语。以这一理论为基础所建构的翻译学使翻译研究走向真正的开放,使翻译研究从语义――句法模式向语义――语境模式转变(吕俊,2004)。
  二、英语谚语翻译现状
  目前对于谚语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4个方面。一是谚语翻译的方法和原则。有学者从分析谚语的形式、语义、功能和文化特征入手,剖析并评述了归化和异化翻译法在谚语翻译中的独到效果和使用原则,认为两者对跨文化交际和文化移植具有很大的作用,而合理的使用能让听者领悟说者的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也有直接提出具体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直译意译相结合、套译、等值译法和加减译法。王德怀(2000)以维吾尔族谚语为例,提出了谚语翻译中应遵循的四条原则,即语义等值原则, 保留文化原则,用语选词原则和美学原则。二是从谚语本身的特点入手探讨谚语的翻译问题。袁良平(2006)通过比较,分析了汉英谚语的句型,从谚语的语言表达形式上探讨翻译的研究。有人通过分析修辞与翻译的关系, 进而对英汉谚语所含辞格进行了分类,从修辞角度探讨了英汉谚语的翻译方法。三是基于文化差异研究谚语翻译。正因为谚语与文化密切相关, 因而此项研究进行的最多,成效也较大。很多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并相应地提出翻译谚语的方法。有人从文化的角度详细分析了跨文化交际和谚语翻译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四是与相关理论的结合。有人将动态对等理论与谚语翻译相结合,通过动态地体现不同语言的谚语特点,尽可能地体现谚语自身意美、形美、音美的特点,还能体现该谚语独特的文化、语言特点。
  谚语翻译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但在目前的研究中能够发现, 它的研究还不够完善。研究重点更多集中在谚语本身特点和方法上。而对于语用学的理论研究成果是否对谚语翻译有帮助则少有触及。
  三、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
  1.语用学与翻译的关系
  在语用学发展的50年时间里,言语行为理论作为其核心理论之一,在语用学运用到其他领域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展开对翻译的探索,是语言学界和翻译界关注的焦点。翻译是译语对原语信息的再现,翻译研究关注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语用学是关于实际应用中的语言以及语言与语言使用者之间关系的学科,主要研究语言的使用和理解。由于两者具有共同的研究对象,语用学理论对翻译研究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2.言语行为理论
  作为语用学领域中重大贡献的言语行为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末由牛津哲学家John L.Austin提出的, 后又经过Searle的修正和发展。 Austin认为语言研究的对象不应当是词和句子,而是通过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他认为人们谈话时不仅是“言有所述”,而且是“言有所为”。也就是说,语言交际是由一系列的言语行为构成的,所有的话语除了有意义之外,事实上还有着作为交际中动态成分的交际用意。Austin探讨了在何种意义上说话就是行事,并区分了说话即行事的三种基本意义,也就是人们说话时同时发出的三种行为:以言表意行为( locutionary act)、以言施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以言取效行为( perlocutionary act)。塞尔进一步发展该理论,将言外行为分成五大类,即阐述类(representatives)、指令类(directives)、承诺类(commissives)、表达类(expressives)和宣告类(declarations)。人们只有充分了解了言外之力的含义,成功的交流才能进行。
  言语行为理论为我们重塑语言及其运作方式的观念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而“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从‘说话’和‘行事’与意义和效力的双重功能上看待所有的话语”。言语行为反映了说话者在发出话语时的交际意图,并且可以被看作语义意义和语用意义的结合。言语行为理论不仅局限于口头言语,而且对于书面言语也有很强的解释力,从而对翻译有着有效的指导作用。
  3.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
  国内有关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研究的文章不在少数。言语行为理论将言语现象划分施为层与表达层,强调言语的交际性(吕俊, 2003)。这种观点与翻译活动的本质相一致,因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复杂的言语交际行为。这一交际行为包含作者与译者的交往层面、文本中主人公间的交往关系,译者必须通过发掘原文的言外之力以明晰或隐晦的方法把这种“弦外之音”传递给读者。何自然、曾宪才较全面地讨论了表达性/施为性/成事性意义中“言外之力”的等值翻译。李发根、吴勇、刘梅、赵明、曾文雄、周明、钟海英、孙宁宁等学者分析了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中的作用、言语行为与语用等效等问题,强调通过语境推导出原语的语用意义与原语作者的意向性、感情与价值观(曾文雄,2005)。
  学者们在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后,特别是在对言语行为理论对于翻译的作用和意义方面的研究之后,认为该理论对于争取尽可能灵活的对等翻译具有积极的意义;其中将言语行为理论用于翻译的应用性研究很大部分集中在了广告翻译方面和文学翻译方面。而对于其他的翻译领域,则研究相对较少或几乎没有。在英谚汉译方面,徐艳对于谚语是如何被用来执行各种言语行为进行了试探性研究。袁婷运用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分析了英语谚语汉译中一般与特殊会话含义的传递与转换。但总体而言,用言语行为理论来解释英语谚语翻译的研究相对较少(皮维,2009)。
  4.语境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任何一种言语行为都具有一定的意向性。如何知道这种意向性,如何理解这种意向性,以及如何在理解的前提下使会话交流继续进行下去,这就需要我们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就不得不说到另一个关键的因素――语境。
  根据纽马克的观点,在所有的翻译过程中,语境是凌驾于一切的因素,而且优先于任何的规则、理论或是基本意义。语境作为一种复杂的现象,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牵制。译者的个性、动机、个人技巧及其翻译策略等也使语境的理解变得复杂。语境又可分为语言语境和文化语境。文化语境是指一个民族在自己的社会历史发展中,长期形成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词语的色彩意义还由语言语境――语言的上下文而定。在这里,上下文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讲,每个词语本身就构成一个上下文,词语中各单独要素的色彩意义要受词语中其它要素的影响。从广义上讲,词语的整体色彩意义受到词语所处的语篇含义的影响。
  四、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谚语翻译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谚语因为其固定的搭配和约定俗成的意义,其字面意义往往与真实含义看上去相去甚远,而且,在不同的情景下其意义还可能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对谚语的三种言语行为加以区分,着重强调言外之意和言后之果在原语和译语中的转换。
  试看下列英语例句:
  (1)――“I’ve nothing on me except this 5p, I’m afraid.”
  ――“Never mind,” said the collector, sticking the charity flag on her lapel, “every little helps.”
  ――“我身上恐怕只有这五便士了。”
  ――“没关系,”募捐者说,把慈善小旗插在她衣襟上,“一砖一瓦,堆砌成塔。”
  (2)――“I’ll see if we can put it off a day or two.”
  ――“Every little helps.”
  ――“我想想办法看是否能推迟一二天。”
  ――“有一天是一天。”
  在这俩例子中都出现了谚语"every little helps"。这个谚语的本意是“别人给自己的东西或为自己做的事即使无足轻重,也不至于小到毫无用处”。但是很明显这两者意欲表达的意思有所不同。例1中,说话者是募捐者与捐赠者,捐款虽少,但仍是善事一件。因此对于五便士的捐赠,募捐者说“一砖一瓦,堆砌成塔”。其言外之意是安慰捐赠者,言后之意便是说,无论多少,如果人人都能做出贡献,那么慈善事业终将做成做好。例2中,对话者应该是朋友或同事关系,他们的出发点一致。他们的谈话意图十分清楚,即将期限向后推。第二人就想安慰第一个人,也就顺承第一个人的话,说了“有一天是一天”。
  试比较下面几句:
  (3)The two friends are hand in glove with each other.
  这两位朋友亲如手足/亲密无间。
  (4)The traitors and the enemy w ere working hand in glove with each other.
  卖国贼和敌人相互勾结/狼狈为奸。
  (5)The navy and the Coast Guard work hand in glove, especially in war time.
  海军与海岸警卫队紧密合作,在战争时期更是配合得天衣无缝。
  比较上面几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在不同的句子中,同一个英语成语“hand in glove”分别都有不同的翻译。细读之下,例 3因为说的是两位朋友,而朋友之间的那份情谊是让人羡慕的,这个成语用在这里是一种表扬,“言外之意”更多的是流露出心中的羡慕之情,“言后之意”也许就是希望自己也能拥有。例 4的阶级感情非常强烈,卖国贼和敌人都是令人憎恨的,因此,对于这两种人的联合,不能说“亲密无间”,而只能说“狼狈为奸”。例5的感情色彩与例 4截然相反,表达的是深深的赞扬和佩服。其“言外之意”是想表达出海军和海岸警卫队团结一致,努力保卫国家的精神,“言后之意”是要提倡并发扬这种精神。因此,一个“天衣无缝”的“紧密合作”就出现了。
  综上所述,言语行为理论在谚语翻译中的确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它能帮助译者更多更好地掌握原文信息,针对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言外之意做出更好的译文,从而取得更好的语用对等,达到更好的交流目的。
  
  参考文献
  [1]曾文雄.中国语用翻译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
  [2]皮维.谚语翻译的实证分析: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视角[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8).
  [3]纽马克.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陈红玉.谚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S2).
  [5]谢敏.英语谚语的历史、分类及特点[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S4).
  [6]王永.中国谚语英译之分析[J].中国科技翻译,1998(3).
  [7]梁茂成.英语谚语的理解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5(5).
  [8]史传龙.言语行为理论与电影语用等效翻译方法[J].电影评介,2007(22).
  [9]金学镛.英语谚语初探[J].现代外语,1983(2).
  [10]衡孝军,王成志.等值翻译理论在汉英成语和谚语词典编纂中的应用[J].中国翻译,1995(6).
  [11]徐艳.英语谚语使用中的言语行为研究[D].安徽大学,2006(6).
  [12]俞碧芳.英语谚语的汉译探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7).
  [13]吕俊.建构翻译学的语言学基础[J].外语学刊,2004(1).
  [14]吕俊.普遍语用学的翻译观一种交往理论的翻译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7).
  [15]王德怀.翻译谚语的四项原则[J].语言与翻译 (汉文),2000(3).
  [16]袁良平.汉英谚语句型比较研究与翻译[J].上海翻译,2006(3).
  [17]王海东.英语谚语的翻译[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4(0).
  [18]程墨芳.论英语谚语的翻译[J].科技信息,2010(22).
  [19]曾东京,姜华.综合性英汉词典英谚收译的三大问题[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5).
  [20]袁婷.英谚汉译中一般与特殊会话意义的传递[D].武汉大学,2005(6).

标签:谚语 英语 言语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