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面试技巧 > 正文

浅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及对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时间:2019-02-0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是国家审计机关为了保证审计质量完全依据内部审计的准则而建立与实行的控制政策和控制程序。大力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其意义在于有效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控制政策是策略和方针,控制程序是方法和措施。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使审质量达到审计准则规定的水平,就必须切实加强质量控制。文章就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 影响因素 方法对策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运用科学的程序、组织手段和方法,对整个审计过程中进行监控,确保审计质量的机制。为了准确衡量审计工作是不是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审计标准,引入了审计质量这个概念。审计质量主要包括审计人员的质量、审计工作的质量以及审计结果的质量等内容。为了确保审计质量,审计质量控制必须大力加强对审计质量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审计,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质量控制的政策与程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一、必须大力加强审计质量控制
  审计质量控制是依法审计的必然要求。依法审计是审计机构实施审计的基本原则,它要求审计人员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规章的规定,认真进行审计。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规章的规定对被审计单位的违法行为进行审查和处理。2、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规章的规定对设计人员和审计机构的审计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在审计过程中,为了控制审计项目的质量,也必须完全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规章的规定进行认真审计,从而有效控制审计的行为。这也就是说,依法进行审计与控制审计质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依法审计必然要求对审计质量进行控制。
  为了有效规避审计风险必须严格控制审计质量。在审计过程中,审计风险和审计质量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审计质量直接决定着审计风险,审计质量越低,审计风险就越大,反之,审计风险就越小。例如:在审计工作中由于疏忽而遗漏了重要的审计证据,或对重要事项的判断运用不适当的审计标准等。这些审计质量上的缺陷就有可能导致审计风险。因此,提高审计质量是规避审计风险的最基本、最直接的途径。
  控制审计质量也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益的需要。控制审计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把握审计质量的度。从审计的主客体主观要求来讲,审计质量越高,他们就越满意。但是在具体审计实践中,审计质量受到审计成本的制约,审计的主客体都是要考虑审计的投入产出率。审计客体不愿意为了提高审计质量,查清所有可能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任意多的费用;审计主体也不愿意为此而无休止地耗费有限的人力物力。主客体双方必须为此而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审计质量的控制点。因此审计实践中,并非审计质量越高越好;而是花最少投入把审计质量控制在一个恰当的点上,为主客体双方最愿意接受的。
  控制审计质量也是改进审计工作,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的需要。改进审计工作,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一样是任何审计机构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改进审计工作,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减少审计风险 ,因此对审计质量的控制,必然要求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管理,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教育和培养,并通过审计质量控制的实践,来改善审计工作,锻炼和培养审计人员,提高他们的素质。
  
   二、影响审计质量控制的因素
  (一)意识不强、认识不足
  首先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于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他们甚至片面地以为进行内部审计是为了查找问题。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就是应付上级的检查,根本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还具有监督、管理和服务的职能,从而对审计工作产生了限制。其次是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根本不存在任何竞争对手,这样就导致了审计人员思想上的松懈。
  (二) 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相对较低
  尽管国家对审计相关人员进行了培训,但是在审计过程中仍然存在审计人员不熟悉财会知识,不理解新会计准则,拿不准新问题;不熟悉法律法规,片面理解经济合同,吃不准财税政策的现象。还有的审计人员根本不去研究审计理论,在遇到审计难题时不是迎难而上,而是刻意回避,有的甚至靠现学现用,临时抱佛脚的方法进行审计,还有的根本不依靠审计理论,而是依靠自己的审计经验进行审计。在审计人员中,许多都是来自于财会队伍,这些人员专业相对单一,也没有经过严格的继续教育,根本不具备过硬的审计理论。在知识结构上,他们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因此难以发现审计过程中隐藏的深层次的问题。由他们整理的工作记录不规范,搜集的审计证据不够充分、进行专业判断时也不尽合理,提出的审计建议也不存在较强的操作性,这样就使得审计风险不断加大,审计质量不断降低。
  (三)机构设置混乱、制度缺失
  在国有企业改个的进程中,相当多的国有企业原来的内部审计机构不复存在,就是存在的其职能也被极度弱化,还有的企业将内部审计机构和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进行简单合并,划归企业财务主管或者总会计师进行分管,或者直接由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兼任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在专业人员的配备上普遍存在着不健全的现象,在审计工作中主要依靠其他助理人员,从而导致内部审计机构与审计人员无法独立开展工作,从而严重阻碍了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导致了审计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四)审计质量难以进行评价
  在对审计质量进行评价的过程中,相当多的企业根本没有一整套科学的评价标准,有一些企业甚至根本没有任何评价标准,只是单纯按照审计人员的工作量,查出多少问题来衡量审计质量;在上级主管部门的考核过程中,不但评价指标相对单一,而且很少实施考核监督。
  
   三、大力加强审计质量控制
  (一)审计质量分阶段进行控制
  1、审计准备阶段
  内部审计机构首先必须针对全年的审计项目制定计划,在年内审计项目进行调整时要按照规定办理报批手续,如果审计项目确实需要调整,必须报上一级主管部门进行备案。其次要认真做好审计前的调查工作。审计前的调查工作是该阶段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内容,在调查工作中,审计人员要深入一线对审计单位展开调查。其调查的重点内容包括:适用什么样的会计制度、法律法规;阅读以前的审计资料,详细了解和审查有关的内容,从而为本次审查提供参考。再次,要认真编制具体实施方案。
  2、审计实施阶段
  首先要进行合理分工。在这个过程中,审计管理人员要在实施方案的基础上针对设计内容进行合理分工。制定审计工作的进度表与工作时间表。其次要大力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在符合性测试的基础上,恰当确定进行实质性测试时的重点和范围,如果确实需要修改审计方案,必须依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再次是严格按照审计实施的具体方案确定审计内容,对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会计报表等资料进行认真审计。同时,认真查证被审计单位所有的银行账户,并对银行的存贷款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并与银行对账单进行核对,对往来账要进行函证,对实行要进行现盘点,与账簿记录核对;四是要认真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上所有的项目必须全部进行填写,不可缺漏。审计工作记录也必须详尽、清晰,能够明确反映和审计项目有关内容。最后还要认真检查审计工作的底稿,重点检查审计工作的地高尚的内容是不是符合设计方案的要求,是不是存在遗漏现象,经过审计认定的问题证据充分,定性准确,并写明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条款。
  3、审计报告阶段
  首先要针对审计工作的底稿进行复查。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各审计事项的判断是否正确,核查审计工作底稿所附证据是否符合合法、相关、充分三原则。其次是起草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必须通过审计组全体成员进行讨论然后由组长签字定稿。再次是进行审计报告会签。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人员必须进行审计报告会签,在会签时,领导人员必须认真审阅所有的审计工作底稿,审阅工作底稿的修改情况,同时还要对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进行审阅,对审计组出具的对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说明进行审阅。
  (二)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首先要全面强化质量控制制度。其内容主要包括:专业胜任能力、职业道德原则、工作委派、咨询、监控、业务承接、督导等。制定有效并切合实际的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
  (三)大力加强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审计质量
  大力加强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加强对审计工作的质量进行认真考评和评价,可以不断促进审计质量的健康发展。首先要认真研究全面质量控制的相关内容,制定详细的考核与评价规则。其次要进行量化积分管理,严格按照定性的内容制定合理的分值,并分别赋予一定的权重,最后依据量化积分的分值对审计质量进行认定。
  
  参考文献:
  [1]陈思维.现代审计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刘英来.关于审计质量控制的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04(7)
  [3]刘三昌.企业内部审计技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4]王常耸.审计项目全程质量控制[J].中国审计.2004(7)

标签: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 对策 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