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面试技巧 > 正文

【论健全的人格是教育的价值追求】体育在健全人格培养中的价值

时间:2019-02-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教育是关乎人性、人格尊严的活动,必须关注人的个性、能力、社会关系、人格的塑造,使人能够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获得尽可能全面的、充分的发展,从而生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也就是说,教育要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健全人格的塑造应建立在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关键词:教育;人格;自由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6-0134-01
  教育是关乎人性、人格尊严的活动,它关系着受教育者能力的提升、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塑造、心理的健康,也影响着个体对生活和社会的态度。但是,近些年不断出现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不得不使我们对现行教育进行反思:教育追求的是知识的传承积累还是人的健康成长,教育要以知识为本位还是以人为本位,教育要塑造什么样的人。
  1 追求健全的人格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提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这样的人不是单一向度发展的人,而是灵与肉协调、情与理均衡、言与行统一的人,是人格健全、个性丰满、全面发展的个人,也是能恰当地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社会人。所以以塑造人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活动必须自觉地把塑造健全的人格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
  教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要体现人文关怀,要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教会学生做人,构建人的灵魂――人格精神,也就是说,教育要为了人并塑造人。不可否认,过去我们的教育也是为了人并要塑造人,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这些年的教育是冷冰冰的,是片面的,总是把知识作为终极目的,学生是知识的附庸,被看成是被塑造、被加工、被施加影响的物品,这样的教育缺少人文关怀,缺少温情,缺少精神呵护和人格塑造,远离人的本性而成为程序化、机械化地加工和复制人的生产活动,简言之,只关注受教育者的知识掌握,而不去模塑其人格和心灵,只关乎学习,而漠视鲜活的人性。从近年来不断出现的校园暴力和师生冲突中不难看出一丝端倪。
  英国著名教育哲学研究者约翰?怀特认为教育应包含有两个方面的目的,其一是教育的内在目的,也就是教育的育人目的,即把人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来培养,“教育应该增进受教育者的幸福”。孩子们应“得到幸福、快乐及平衡发展”。教育应“使他们热爱学校生活并在他们所取得的成绩中获得愉悦感”,“应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由发展”。其二是教育的外在目的,即教育的社会适应目的。“教育不应当仅仅以学生的利益为导向,社会利益也必须加以考虑”。这两种目的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内在目的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育之为教育的本意之所在;内在目的是外在目的的基础,外在目的只有通过内在目的的充分实现才有可能完全达成。个人指向和社会指向的目的要求教育必须关注人,关注人的个性、能力、社会关系、人格的塑造,使人能够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获得尽可能全面的、充分的发展,从而生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也就是说,教育要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
  2 人格的健全以自由发展为依托
  目前的教育体现和强调的是教育对个体的社会化功能,即按照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塑造人,而忽视了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也就是说,学生的发展不是自由的而是被迫的,不是全面的而是片面的,这最终会影响学生的个体发展。所以,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教育必须要促进受教育者的自由发展。
  首先,相对于强制式的教育,要为受教育者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教育环境,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由宽松的教育环境在师生关系上就是要建立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因为在师生交往活动中,他们面对的共同对象是人类的知识和真理,而在知识和真理面前,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从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来看,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发挥学习者内在的学习潜能,以及学习者之间的活动和交往所提供的学习资源。教育过程是一个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地学习提高的过程。这里,只有“闻道有先后”的区别,而不存在地位、身份的不平等。
  其次,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使学生按自己的方式发展。教育活动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而且愿意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全面、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尊重个性、多样性、独特性,就是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存在,在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加以适当引导,并促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学生教育、发展问题上,学生是主体,老师和学校只是必要的外部条件,教育的作用在于为学生身心的自由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并为实现这些可能性创造必要的条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就是对个体的尊重和理解,对每个生命的负责。
  再次,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丰富和发展个体的认知结构,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去进行个人意义的建构,同时应该确保这种自主建构的知识和意义能被社会广泛地接受。
  最后,学生需要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过多的填塞和满满当当的时间安排让学习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所学到的知识,去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和建构自己的作者简介:姜攀(1981-),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本科学历,助教,研究方向:软件。
  知识体系,这样所学知识就处于一种僵化的状态。长此以往,学生变得呆板机械,缺乏创造力。自由时间是一个人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增加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来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成功经验,就是一个颇具说服力的典型例证。“只有当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育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培养素质爱好、天赋才能,只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
  3 全面发展是人格健全之基
  人都是现实的人,处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之中,社会生活的多向度必然要求人的多向度发展,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片面的人,全面发展不仅是现代社会对每个人的要求,也是每个学生所应有的权利。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中人的发展思想的指导,它强调有个性的个体的全面发展,既包括个体的充分和谐发展,也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概而言之,就是人在才能、品质、身体、感情诸方面发展的普遍性及个人丰富的内在差异性同社会整体发展的协调和统一。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体力、智力、社会能力及各种潜能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首先就在于促进人的各种能力包括人的劳动能力以及对劳动成果的享用能力、社会生存能力、人的精神生活能力的全面发展。
  (2)个人社会关系普遍的全面发展。人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的发展现实际表现为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人对社会活动的广泛参与和人对社会关系的占有程度的发展。
  (3)个人需求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是人自身的规定性,它是人的全部活动的内在动力。人的生存和发展包含着多方面的需要,而人的现实需要结构则反映着人的发展水平。
  (4)个人个性的全面发展。个性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个性在各个方面或最大限度的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个人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和社会的需要相对自由地发展自己,而不受任何限制,并能相对自由地发挥其独特性和创造性。个性的全面发展取决社会因素,而在社会因素中,学校是个性培养和个性发展的主阵地。
  追求健全的人格和心灵,就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自由的育人环境,通过鼓励自由、全面地发展,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新,进而成为新型的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标签:健全 人格 追求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