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名人故事 > 正文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运用的思考】

时间:2019-01-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近些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许多职业学校推广了多媒体教学,教学设备日益完善。多媒体技术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改变了我们以前一本书、一根粉笔和几张范图的教学过程。它容量大,声、像、文、图可相融贯通,操作方便。但在教学中,不能把要写的板书,要提问的问题,要讲解的图片事先刻录在课件上,以图一劳永逸。虽然一会儿插入视频图像资料,展示动画特效,一会儿播放优美音乐,创设艺术氛围,看似光电声色、应有尽有,其实是为手段而手段,反倒叫学生们眼花缭乱、头晕目眩。在这些过于花哨的堆砌背后,教师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一个不变的课件并不适合不同班级同样使用,因为学生特点、教学情景是不同的,所以教学活动不能成了为多媒体的存在而存在。更有甚者,用事先做好的甚至是不知从哪里下载的多媒体课件来替代教师本位,一堂课上,教师可以不发一言,不写一字,不画一笔,教师应有的指导示范作用完全丧失,这哪里还是教师在上课?这种教法忽视学生实际情况,学生缺乏参与、思考,当然达不到好的效果,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其实是个时髦的误区。所以,我们要尽快扭转这种理念上的偏差,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来从事美术欣赏教学。
   首先,我们要认清多媒体课件的自身性质。运用多媒体课件是美术欣赏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它可以更好地表现美术欣赏的教学内容,而不只是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美术欣赏教学过程趣味性的方法。同时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何时使用多媒体课件、怎么用多媒体课件,是根据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需求来决定的,而不是将多媒体课件作为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贯穿始终的表现形式。
   例如,我在《格尔尼卡》这幅作品的欣赏教学过程时,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战争的场景,先播放视频《沉重的南京》。这是我根据《南京大屠杀》这部纪实电影编辑的短片:我选取了纪实片中的空袭镜头,那如雨点般呼啸而下的炸弹,凄厉的防空警报;在火海中的断壁残垣和仓皇奔逃的人们,痛苦的呼号哭泣的伤者;惊魂未定、抱头痛哭的妇女和儿童,横七竖八、残缺不全的尸体;满目狼藉的城市。这些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场面,给同学们以强烈的震撼。“就在同一时期,西班牙一个小镇也和我们南京人民一样遭受同样的灾难,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然后引出教学内容《格尔尼卡》,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作品,让学生自己谈谈这幅作品产生的最初印象,让他们说说在画面中找到了哪些形象。同时,学生说出一个形象,鼠标就点到那,用红色的线把该形象勾勒出来,以便让大家都能看清楚,并适当补充学生所看到不完整的地方。这种使用视频片段导入教学的方式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他们的思想,很顺利地传递了教师用言语难以准确表达的场景,给予学生更直观、更真切、更强烈的感官刺激,最大化地提高学习效果。
   接下来,在与学生讨论立体主义风格的时候,我就不再使用多媒体,而是用实物玻璃杯为道具在黑板上画出不同角度的杯子,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意识。然后让学生在作业纸上对黑板上各个不同的玻璃杯形象进行任意组合的尝试,并通过填色来展示自己的创意,由此让学生体会创造的快乐。学生们通过不同角度杯子的组合,逐渐理解毕加索打散再重组的立体主义绘画理念。实践结果,学生画得确实很开心,也真正明白了立体主义的概念。在这段教学中如果光听讲解或观看视频,学生必然似懂非懂,难以掌握立体主义这个比较难懂的概念,无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我们要明确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目的,在提高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上下工夫。运用多媒体课件来从事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因为在现有情况下,我们不可能把诸多经典的美术作品原件拿来用于各个具体教学课堂之中,而多媒体课件却可以将经典的美术作品直观地、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而且在一定背景音乐的烘托下,学生也更能够进入欣赏的氛围和情景之中,使学生更轻松、愉快、主动地学习。但我们在此时一定不能迷失方向,这毕竟是美术欣赏课,重点是带领学生开展美术欣赏课堂教学,而非其他。
   欣赏《格尔尼卡》的教学过程中,要留意作品中象征性手法的运用,强化情感体验。我让学生们分小组讨论:牛头和马的表情有什么不同?他们分别代表了什么?高悬的灯泡象征了什么?手举油灯的女人象征了什么?画面中的人物有什么样的表情?如果有声音的话,会发出怎样的声音?战士手中的断剑和花有什么寓意?整幅作品为什么不用彩色基调,而采用黑白的色调呢?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分析作品、比较作品的局部,我在课件中分别将画面中的几个形象的局部设成按钮,鼠标点击,就会放大。学生们通过观察讨论很出色地完成了他们的学习任务:“牛象征着德国纳粹,牛的木然体现出纳粹的冷血;马象征着受难的人民,在被纳粹屠杀的时候,满脸恐惧与悲愤……还有全黑的黑白调,为了体现出当时战争的残酷,也为了表明自己(毕加索)内心的愤怒,有一种庄严的气氛。”“画面中所有的人都张大嘴巴在呼唤。抱着孩子的母亲、举着煤油灯的女人、绝望的求救者都象征着战火中逃亡的人们……整个画面都笼罩着一种死亡、悲惨的气氛。”
   最后,老师要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合理安排多媒体课件中音乐与画面的出现时机,不能让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以一种过分强烈的感知刺激,否则就会使得多媒体课件喧宾夺主,影响学生注意力,从而降低美术欣赏教学的最佳效果。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科学、合理,使学习者学习起来更轻松、愉快、高效,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音乐能解释视觉形象中难以言表的内容,所谓“言之不足歌之”,视觉形象之外的思想内容很容易传递给学习者。对于学习者而言,视觉、听觉,甚至还有运动器官协同工作,共同作用于同一个目标,既符合认识规律,也适合人的情感需要,产生积极的学习愿望,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譬如,欣赏《格尔尼卡》的过程中,在学生分组讨论的时候,我给大家播放了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1812序曲》。在激昂的音乐声中,同学们讨论得非常投入,有时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让我一改以前在欣赏课上教师“一言堂”的尴尬场面。学生用自己的作品与大师的作品相对比,直观性强,学生感触深,有利于激发兴趣,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明显。学生们在作业中写道:“看了毕加索这幅画后,我不禁深有感触。仔细看来,仅在中国,七七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等,这些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就很大,更何况是全世界?我们不喜欢战争,让我们铸剑为犁,和平永驻!让鞭炮和礼炮声,远多于子弹声、炮声!”“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无奈与痛苦,黑色的雾围绕着贫困的人民……于是,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和平’。和平就在眼前,让我们一起去珍惜,它是我们的生命泉水。”这堂课让学生充分体会了壁画《格尔尼卡》所表达的热爱祖国、崇尚和平的主题思想,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真正实现了美术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完善人格。
   (靖江职业高级中学)

标签:多媒体技术 美术 思考 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