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名人故事 > 正文

如何发展文化产业_城市化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与政策

时间:2019-01-2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本文利用1996~201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与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度数据,运用肯德尔相关分析方法和斯皮尔曼相关分析方法,发现中国城市化水平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本文分析了中国城市化水平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协调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 文化产业 相关分析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10YJC79015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2)01-0041-04
  [作者简介]李玉红(1973―),女,河南三门峡人,石家庄铁道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自1996年起,我国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成为经济增长的推进器。城市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场所,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我国城市化的质量,因此,研究城市化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一、城市化水平
  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本文用每年城市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历年的城市化水平,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如图1所示。
  本文选取了1996~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来代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该数据来自于《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如图2所示①。相关分析是借助统计软件SPSS16.0完成的。
  (二)肯德尔相关分析和斯皮尔曼相关分析
  根据图1、图2与图3,我们可以发现1996年至2000年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一直在200亿元上下徘徊,而城市化水平从30%上升到36.22%,文化产业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城市化水平;从2001年至2005年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稳步增长,从210亿元增长到389.71亿元,而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从37.6%上升到42.9%;从2006年至2010年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急剧增长,从446.84亿元增长到1105.2亿元,而城市化水平同时保持快速提升态势,从43.9%上升到49.68%。整体而言,从1996年至2000年期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和文化产业发展均为上升趋势,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根据图3,由于城市化水平和文化产业增加值呈现出非线性相关关系,本文利用统计软件SPSS16.0对城市化水平和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进行肯德尔(Kendall)相关分析和斯皮尔曼(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和表2。
  如表1所示,1996~2010年城市化与文化产业的肯德尔(Kendall)相关系数为0.810, P值(即表1中的Sig.)为0.000026,表明城市化水平和文化产业发展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样,如表2所示,1996~2010年城市化与文化产业的斯皮尔曼(Spearman)相关系数为0.914, P值(即表2中的Sig.)为0.00000185,说明城市化水平和文化产业发展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有显著的、密切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当城市化水平提升时,文化产业也随之发展,城市化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由于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化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文化产业对中国城市化发展具有正向拉动作用。
  
  二、城市化水平与文化产业
  发展之间的协调机制
  
  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产业结构,形成了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职业阶层。城市是文化产业产生、发展的场所和基础。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解决快速城市化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促进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协调与互动机制见图4。
  1. 城市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城市是文化产业存在与发展的主要载体,提供了文化活动所需要的环境。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与城市化过程中的文化创意人才、文化资源以及制度与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伴随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旧区的复兴、文化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以及开放性、多元化、包容性的文化环境,更多的文化创意人才、资本、文化企业被吸引到城市来,文化与节庆活动、旅游项目和体育赛事等文化活动相继涌现,加速创新的产生。中国城市化为文化产业的兴起提供了动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提升的。
  2. 文化产业对城市化发展的推动作用。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知识、文化成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文化产业正是提高城市化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产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提高城市生活和人口质量等方面。一是通过文化产业聚集,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文化创意人才的集聚,一般带动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文化企业为了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也随之集聚。文化产业具有文化展示的作用,可以促进城市文化的传播,提高城市认知度。文化产业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渗透,文化产业可以改造传统产业,拉长传统产业的生命周期及其价值链。文化产业的发展改善城市的人力资源结构,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有助于城市形成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二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城市功能的升级,推动城市功能再造。文化的价值观和影响力影响城市的发展理念、发展规划、制度设计和实施行为。文化产业整合城市的文化资源、资本、科技,把城市的文化资源逐渐转化为核心的生产要素。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一些国家或地区城市复兴的路径。发展文化产业可以推动城市功能再造,为城市规划提供新思路,创造新的城市文化氛围。
  
  三、政策与建议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发展进程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是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关系。学习、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制订和完善相关的政策与法规,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提高中国城市化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制定与实施文化产业带动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首先,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体制。建立城市的文化产业领导小组、部门联席会议和联络员协商等制度,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纳入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指导和规划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制定发布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明确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及支持方向,及时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指导和协调各部门推动文化产业各项政策的执行。其次,推行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先供地政策。对符合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指导目录鼓励类的项目,实行审批“绿色通道” ,减少行政审批,简化办事程序,实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基本同价。优先安排国家和省政府已经明确扶持的文化产业用地计划和指标。
  2. 兴办文化创意园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文化产业在城市空间的布局中,一般以产业集聚的形态出现,即文化创意园区。 政府需积极培育文化创意园区的,实现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借鉴国外文化创意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挖掘、开发具有城市特色的名人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旅游文化、商业文化等资源,建立文化创意园区,享受经济开发区同等或类似优惠政策。
  3. 建立完善文化企业的投融资机制,拓宽文化企业投融资渠道。首先,建立各项专项基金,并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文化产业。中国各市政府应设立文化产业引导基金以及文化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支持本市文化产业发展,主要用于支持关键共性技术、文化原创产品的创作以及城市文化信息库的建设;支持文化产业基地、文化创意园区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国家和市级重大文化项目建设等。其次,积极拓宽文化企业的投融资渠道。支持金融机构对文化企业以重点支持,对文化产业基地、公共平台、产学研项目建设和关键共性技术产业化等加大扶持力度。文化企业的主要资产是版权、专利权、专有技术、设计图纸、产品外观设计、文化作品创意等知识产权。允许人力资本和文化事业单位长期积累而形成的艺术特色、品牌、声誉,以资本投资形式直接参与文化投资。完善文化企业的担保机制,为中小型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各商业银行和担保机构对文化企业的授信、贷款、担保等,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优先、利率下浮和收费优惠。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文化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大力支持文化信息服务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
  4. 发挥税收政策的引导作用。中国文化企业主要涉及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府应该降低税率,下调文化企业的增值税适用税率,免除营业税,降低文化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减轻文化企业的税收负担。
  5. 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实施数字化版权保护战略。创意、创新和创造成为增强文化产业竞争能力的关键,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非法盗版必然增加文化产业投资的风险和成本,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力度。鼓励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的发展,建立知识产权信用保证机制。建立城市版权数据库和版权交易中心,完善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协作网络。完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通报制度,降低文化企业的维权成本。
  6. 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机制。建立健全多层次的文化创意人才保障体系,对引进、聘用的高层次的文化创意人才,在户籍办理、子女入学、入托方面提供支持保障;积极引进海外人才,落实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政策待遇,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创办文化企业。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鼓励中国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开办相关专业课程,建立院校与文化企业的人才合作培养机制。鼓励高级文化创意人才在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自由流动,使得人才在良性互动中文化创意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保障。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人才激励机制,如设立政府文化创意人才特别贡献奖,并选派一定数量的文化创意优秀人才纳入每年的高层次人才出国培训资助计划等。
  
  [参考文献]
  [1]李国平,谭玉刚.中国城市化特征、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11(02):106-110.
  [2]厉无畏,王如忠.创意产业―城市发展的新引擎[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5.
  [3]丹增.发展文化产业与开发文化资[J].求是,2006(01):44-46.
  [4]Hall Peter.Creative C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J].Urban Studies,2000,37(4): 639-649.
  [5]胡彬.创意产业促进城市发展的内容与途径[J].城市问题,2007(07):4-7.
  [6]申国军.发达国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税收政策及其借鉴[J].涉外税务,2010(04):57-60.
  [7] 苗建军.城市发展路径―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8]Florida R.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M].New York:Basic Books,2002:125.
  [9]Clifton N.The“Creative Class”in the UK:an initial analysis[J].Geografiska Annaler,Series B:Human Geography,2008,90(1):64.
  [10] Miles M.Cities and Cultures[M].London:Routledge,2007:122.
  
  ① 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数据来自“2010年文化产业1000亿元增加值是如何突破的”,经济日报,2011年10月9日。
  
  Urbanization and Cultural Businesses: Coordination in Mechanism and Policies
  Li Yuh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 , Hebei Shijiazhuang 050043)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economic data from 1996 to 2010,this paper applied the method of Kendall’s correlation and 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to analyz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urbanization and the cultural industry. We find that the relationship of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does exist.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coordinated mechanism of the urbanization and the cultural industry in China. It concluded with th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urbanization cultural industry correlation analysis
  
  
   (收稿日期: 2012-01-07 责任编辑: 靳 叶)
  

标签:协调发展 文化产业 化与 机制